最近,
由梁家輝主演的《深夜食堂》正在上映,
但是儘管有千面影帝坐鎮,
依舊改變不了影片撲街的事實。
這不禁讓人想起,
當初那部劇版的《深夜食堂》,
在國內也是吐槽聲一片。
當時大部分觀眾的最大感受就是:
「沒有共鳴!」
比如說因為吃一碗泡麵而激動到想哭。
除了吐槽,也有不少人疑惑:
同樣是拍深夜飯館中,
都市男女的生活情感,
在資金、演員陣容更強大的情況下,
中國版《深夜食堂》為啥就是感覺怪怪的呢?
菲李認為,
或許是因為咱們中國人的「深夜食堂」,
不是那種日本的小餐館。
現代人壓力太大了,
特別是在深夜,
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隨時崩潰。
我們會看到有人,
因沒趕上最後一班地鐵,
癱坐在台階上痛哭;
我們會看到有人坐在地鐵上,
啃著一個麵包默默流淚……
於是在夜晚,我們都渴望傾訴,
而「深夜食堂」是不錯的歸宿,
這一點中國人和日本人有點相似。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
一頭鑽進某個小餐館,
點份吃食,來點啤酒,
要麼獨自沉默地喝著,
要麼三三兩兩幾個人相互訴苦著,
總會給人一種克制的感覺。
而中國人不同,
我們沒有關於小餐館、居酒屋的回憶,
在每個夜晚吸引我們,
把握住我們的胃和情感,
讓我們流連難捨的,
是那街邊一排排充滿煙火氣的大排檔。
如果說日本人的釋放帶著些克制和清冷,
那麼中國人的釋放是帶徹底的。
在某個下班的夜晚,
疲憊的我們坐在大排檔里,
幾分烤串、幾杯啤酒下肚,
就好像沒有了任何煩惱,
說最想說的話,做最真實的自己。
實際上,大排檔自誕生起,
就充當著中國人的壓力釋放所。
現代意義上的大排檔,
最早出現在香港。
早期的香港工人們因為工作量大,
於是一日三餐就在工地解決,
而一些商販就瞅准商機,
在街上擺攤賣食,
漸漸形成了路邊的大排檔文化。
其實大排檔早期叫大牌檔,
在後來進入內地後變成了現在的名字,
雖然叫法不同,
但本質上都屬於中國人的東西,
因此大排檔對中國人的意義是相同的。
在香港,大排檔是一種重要的飲食文化,
在大多數普通市民看來,
大排檔的風味不僅來自食物,
更來自於其環境中特有的社交功能。
在一排排餐桌之間,
人們卸下白天的忙碌與偽裝,
彼此更親密地接觸與交流,
這一刻仿佛沒有了城市冰冷與距離。
而在內地,
大排檔也是一種情懷,
是城市很多夜故事的起源地。
無論是高級白領,普通工人,
當相聚在大排檔的那一刻,
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有著自己的酸甜苦辣。
早期的大排檔多半是聚集的小吃攤,
沿馬路牙子一溜排開,
菜品以燒烤、串串、麻辣燙和簡單小菜為主,
而到了後來,店面裝潢越發講究,
衛生環境也在一步步改善。
當年的大排檔,
偶爾還給人一種髒亂差的感覺,
但如今已漸漸正規,
而難得的是,
它依舊是最適合中國人的解壓場所。
這裡煙火繚繞,
形形色色的人物聚集在此,
沸騰的人聲、炒菜聲、碰杯聲……
融合著每座城市的喜怒哀樂,
這是中國獨有的煙火氣,
也是中國獨有的人情味。
大排檔是個神奇的存在,
它連接著香港和內地的中國情感,
也承載著全體中國人的夜晚情懷,
它才是屬於中國人的深夜食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