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歧視、心態:陶詩是如何跨越千年「帶節奏「讓元朝人隱逸的?

2023-06-07     雲夕客

原標題:戰爭、歧視、心態:陶詩是如何跨越千年「帶節奏「讓元朝人隱逸的?

元朝創造了最大的蒙元帝國,是一個以相對落後的民族征服相對先進的民族,但其對整個中華文明的貢獻絲毫不遜色於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朝代,它將中國的領土擴大到了以往所有朝代都沒有到達的地方,也是在元朝,西藏第一次納入中國的版圖中。

多種的民族使元朝的文化走向多元化,尊重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元朝的統一同時密切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推動了中西交通的發展,在此時期,元朝的國力得到了提高。

但從元代曹德的《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追求的是隱逸的生活方式,在一個大一統帝國中,按說人們應想「入世」而非「出世」,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一、 頻繁發生戰爭的環境給元人壓力

成吉思汗統一蒙哥各個部落,建立大蒙古國,並在此後攻滅西夏、西遼、金朝等政權,擴大了大蒙古國的版圖範圍。其後,第二代蒙古王子發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和第三次西征,並滅大理國。

1268年,元世祖發動元滅宋之戰,十年後大元攻滅南宋,其後忽必烈對附近的安南、爪哇、日本等發動戰爭,隨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爆發元末民變,北元滅亡。

這些年,元朝從建立到發展再到滅亡,元朝屢次發動戰爭、進行戰爭,而國家進行戰爭,最辛苦的便是百姓,如同這也成為了此後元人避世隱逸的思想情感形成的現實基礎。

二、漢族子弟受到各種歧視和壓迫

1.選官制度

元朝前期幾乎不舉辦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高級官僚的錄用主要以家族與元廷的關係的緊密程度來決定的,主要是以世襲、恩蔭、推舉以及循胥吏等方式。元世祖即位之後,建立國子學這個機構,擇蒙古子弟,學習儒家經典,為蒙古族的統治培養人才。

1313年元仁宗恢復科舉,以程朱理學作為考試內容,但漢族的考試偏難,且只能獲得一半的名額。

2.民族制度

元朝之中針對究竟採取漢人的典章制度還是維護蒙古原有舊法的問題,時時發生意見分歧,由此產生了崇漢派和守舊派。元太祖成吉思汗攻占漢地後,以推行漢法來維護現有制度,並且提出以漢法來改變蒙古軍的作風。

忽必烈即位後也積極推動漢法,任用漢族幕僚和儒士。但元世祖在漢人發生背叛行為之後便開始逐漸放棄對漢人的任用,導致漢法最後在元朝並未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但崇漢派和守舊派的矛盾時常發生。

3.四人等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族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往來和雜居也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各個政治城市以及商業城市都分布有許多蒙古族、女真人、維吾爾族和契丹人等,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時蒙古族的天下,但漢族的典章制度、文化等多方面都比蒙古族先進。

由於漢人和蒙古人的人數十分不平均,元朝為了保護蒙古人的地位,提出蒙古至上主義,推行蒙古人、穆斯林、漢人、南人四個階級的制度,給予蒙古人和色目人極大的權利,但讓南人和漢人承擔較重的賦稅和勞役,並限制漢人職位、行動等方面。

總結下來,我們可以從元人隱逸的社會背景的政治方面看出。元朝的選官制度對漢族的考試偏難,具有歧視漢族字地無法獲得平等的權利和做官的名額。

其次,元朝的民族制度對漢人有歧視和不認同的態度,最後漢族的四人等制限制漢人的職位和行動,暫時在社會生活中,漢人無法得到平等的社會地位,嚴重損害了漢人的基本生活內容,為元人隱逸埋下了動機。

三、自古以來詩文化的精神

詩文化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態之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詩者藉以詩來描述內心所思所感,或抒發情懷、感懷抱負或描寫現實、諷刺當下,詩,還可以做很多事,可以從中尋找到歷史的答案。

詩的創作不僅產生在創作者的筆尖下,更是基於當下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創作的,用豐富的情感、凝練的語言等去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被尊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在元朝受遺民心態影響,金元文人廣泛接受陶淵明的「不事而姓」。

元散曲的一大特點「隱逸避世思想」,元人既要「隱」,那麼便需要一個可模仿追求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定然需要與當時元人的心態和追求有密切關聯,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與元代知識分子的心態相吻合。

四、為什么元人會選擇隱逸?

1、現實政治的冷漠

人才選用方面,元朝前期主要以世襲、恩蔭等方式。但由於缺乏科舉人才,忽必烈時期恢復了科舉制度,不同於之前的科舉的公平性,由於元朝是蒙古族的天下,元廷為了保障蒙古人與色目人的權益,將漢族的考試難度提高,並且限制人數,只能獲得一半的名額.

儘管恢復科舉制之後,對懷柔漢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但許多苦讀數十年仍然無法進入官場,比不過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天生自帶「光環」,使許多漢族的讀書人感到進入官場失去信心,仕途不順、理想泯滅,既然不能兼濟天下,那麼只好獨善其身。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極言對官場的厭惡和出仕的悔恨同時也表現了現實政治的冷漠,對於當時的元朝漢族讀書人來說,給予了他們共鳴,同時給了他們莫大的安慰,因此選擇了跟陶淵明一樣的道路——隱居世外。

2、混亂的現實

從元朝短短百年的歷史之中,便可發現,自建立大元,攻滅南宋以來,甚至到元末時期,元朝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爭之中的,或許是「馬背上的民族」帶來的血性,或許是統治者對疆域繼續擴大的追求,元朝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戰爭之中,最受戰爭影響的始終是百姓。

在連年的戰爭中,南宋滅亡,對於一向以天下為己任的漢族知識分子來說,宋朝的倒塌讓他們「兼濟天下」的現世關懷失去了支撐,百姓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但統治者卻接二連三發動戰爭,使百姓無法家人團圓,而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當中描寫鄉村生活的恬靜悠然的心境給了人們以生活的希望,因此許多元人選擇了隱逸生活。

3、族群關係與等級制度的不平等

為了維護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利益,元朝實行的使四人等制,劃分為四個等級,在元朝的政治聯姻中也可以發現,聯姻人選主要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為主,非常受元朝的政治制度約束,具有鮮明的等級色彩。南人指原南宋遺民,處於元朝各族群的下層。

軍事上對漢人、南人加以防範;科舉、承蔭優待蒙古、色目人,歧視漢人、南人,尤其是南人,官職任用上,如御史大夫發選用,也限制了漢人和南人,遵循「蒙古人為長」的原則。

在刑律上,維護蒙古、色目貴族的利益,在法律方面偏袒、保護蒙古人和色目人,而漢人和南人在刑罰方面遠遠嚴於蒙古、色目人。

各族間同罪異罰,至元九年的「禁止漢人聚眾與蒙古人鬥毆」到「諸蒙古人與漢人爭,毆漢人,漢人勿還報,許訴於有司」。法律上又規定,蒙古人扎死漢人,只需打五十七下,征燒埋銀;

但「漢兒毆死蒙古人」則要處死、段付家產、征燒埋銀、還要刺字「盜」,但王孛蘭奚因私怨殺人,但由於其為王族,因此免死,不同族群待遇不同.

在元朝的監獄體系中,也為羈押的蒙古人提供特權,或免除或享有最優厚的待遇,但漢人、南人一旦鋃鐺入獄便失去了所有的法律保障,甚至可能被凌虐致死。

多次頒布對漢人和南人帶有歧視性的禁令,防止漢人、南人武力反抗,禁止漢人和南人持有兵器,打上民族歧視的烙印。

《忽必烈平宋以後的南人問題》中可見忽必烈平宋後對南人的政策,認為元朝對南人由為歧視,對漢人、南人實行壓制政策,這種不平等的民族壓迫和分化政策極大地傷害了漢人和南人的民族自尊心,對國家和社會感到深深的失望。

而陶淵明《桃花源並記》中「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想」「童孺縱歌行,班白歡游詣」等描寫的和平恬靜、沒有戰亂、沒有不平等的壓迫、沒有官官相護的醜惡、只有自食其力、團結康樂的桃花源生活,這樣的「隱逸」態度、遠離俗世的生活是美好的,是陶淵明追求的,也是當時的人所嚮往的。

五、不平等的現實造成的「出世」

陶淵明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以其隱逸思想的多重內涵和曠達心態得到了元人的追求和效仿,無論是族群不平等的壓迫、現實政治的冷漠與混亂還是單純「出世」的心態,陶淵明都是一個可模仿可追尋的對象,元人追求的也是一個自得的生活方式和化解苦悶的從容態度。

而詩歌作為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記錄載體,很多時候,在當中,我們也能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c555491bef2022021dafc61054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