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良」這個名字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了。
如果你走進商店裡問「有沒有的確良的衣服賣?」很可能會受到導購員疑惑的目光。
對於老一輩來說,「的確良」這種面料並不陌生,就在七、八十年代,擁有一件「的確良」襯衫或者裙子還是一件十分新潮的事情。
很多會生活的消費者,在選購衣物時都會把「的確良」布料作為首選。
可到了新世紀後,為何突然看不見「的確良」布料的身影了呢?
時尚的「的確良」
碎花裙、白襯衫配紅色或者橙色的半身裙、扎進褲腰的襯衫,這可謂是70、80年代的時尚潮流。
而造就這種潮流的正是一種神奇的布料——的確良。
在「的確良」尚未普及之前,中國服裝的顏色主要以黑、灰、藍三種為主,大部分是棉、麻材質。
以當時的染色技術,並不能在棉、麻布料上染出更加鮮艷的顏色,而且就算染色之後,隨著時間推移或者清洗次數增加。
這些布料也容易褪色發黃、發灰,所以外媒常常形容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服裝是「藍螞蟻」、「灰螞蟻」。
同時,棉麻布料也特別容易褶皺、磨損,所以在穿著時要特別地注意,很多男士為了避免襯衫褶皺,基本都是將襯衫下擺放在褲子外面,而且還需要常常熨燙。
然而,就算是棉麻布料,也不是能輕易獲得的。
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俱興,為了人民群眾都能吃飽飯,在有限的土地上,國家優先選擇的是種植糧食而不是棉花。
所以從1954年開始,國家開始發行布票,光有錢還不夠,老百姓都需要憑票才能購買布票。
到了1957年,由於受到水災影響,中國的棉花大量減產,製作出來的棉布就更少了。
然而棉麻布料並不耐磨,製作出來的衣服很容易被刮壞或者磨損,特別是小孩子和體力勞動者,稍有不慎,就會損壞衣服。
但由於棉花減產,市面上的棉布很少,想要扯新布料做新衣服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這時候往往就只能用補丁縫補,當時很多人身上的衣服都有大大小小的補丁,雖然打上補丁後不至於沒衣服穿,但並不美觀。
聰明的中國人開始想辦法通過勞動來改造自己的生活。
其中就有一位媽媽,把化肥袋子染色,給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件衣服。
這件衣服不但耐磨而且顏色鮮艷,很快引起了大家的羨慕,也被報社報道出來。
很快,許多人開始模仿這位媽媽,中國掀起了用化肥袋子做衣服的風潮。
那時候不少工廠會特意在化肥袋子上印刷一些好看的圖案,便於大家用完化肥之後用來做衣服。
而再過了幾年,廣東那邊開始與外國人做生意,他們看見外國人身上的衣服不但顏色鮮艷而且特別輕便,就起了好奇心。
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國際上新流行的一種面料。
一些腦子比較活泛的商人開始引進這種面料,沒想到大受歡迎,每次有新的布料或者衣服到貨,都會被搶購一空。
漸漸地,這種面料就在廣東甚至南方流行起來,它就是「的確良」。
「的確良」與化肥袋子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具有一定的耐磨性,而且容易染色、上色,染色後十分鮮艷。
同時,由於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製作的衣服款式也比棉麻布料得多。
而比起化肥袋子,「的確良」更細膩,延展性和彈性更好,比起化肥袋子做的衣服,「的確良」面料製作的衣服,顯然更符合人們對「正經衣服」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從將衣服「黑藍灰」走向多姿多彩的願望。
其實「的確良」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字,由於一開始它是從廣東被引入。
廣東人發現它容易染色、不易皺也不易磨損,製作出的衣服不但耐穿,還能做很多棉麻布料不能製作的款式效果,就把它叫做「的確靚」。
後來布料傳到北方時,北方人們還曾經誤以為它叫做「的確涼」。
結果發現這種布料透氣性不好,並不涼爽,但比起棉布來說更具有實用性,就把它叫作「的確良」了。
在「的確良」出現之後,馬上就風靡全中國。不少商店只要有貨到,馬上就會被搶購一空,甚至還有不少人連夜排隊。
而家裡如果有一件「的確良」的衣服,就會被珍藏起來,甚至由姐姐傳給妹妹,婆婆傳給媳婦。
那時候姑娘小伙出去相親,都會提前準備好一件「的確良」的衣服,騎著鳳凰牌自行車,有些小伙還會戴上一塊手錶,就是既潮流又有面子的打扮了。
讓人想不到的是,「的確良」還促成了一股「參軍熱」。
由於「的確良」具有較好的耐磨性,軍隊開始引入「的確良」用於製作軍裝。
比起之前棉麻布料製作的軍裝,「的確良」製作的服裝更加挺立、板正,穿起來更能凸顯軍人氣勢。
所以當軍服改用「的確良」製作後,街道上每次有軍人走過,都會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不少年輕人更是因此對成為軍人心生嚮往,逐漸掀起了一股「參軍熱」。
也正是由於「的確良」的出現,中國人的日常服裝從此變得鮮艷、多變了起來。
中國人民再也不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了。
「的確良」背後的故事
說起「的確良」,就不得不提起中國化工體系。
在七十年代初期,「的確良」還主要依賴進口,由於製作的確良需要將石油通過各種複雜的手段轉換為聚酯,然後再將聚酯製作為聚酯布料並進行染色。
所以想要製作「的確良」衣物,就需要大量石油加工設備,同時,還要掌握石油加工的技術。
這些加工石油並將它變成「的確良」的設備,被稱為「四套大化纖」。
而想要擁有這些設備,就需要花一大筆錢。
就在1976年,中國花費了43億美元,從國外引進了大批量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技術,其中就包括了需要製作「的確良」的設備。
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開始構建自己的化學工業體系,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就在這時候建成。
為什麼國家會花大價錢引進「的確良」的生產設備呢?
據說當年毛主席南下視察時,一位餐廳工作人員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位工作人員穿著的正是從國外進口的「的確良」布料製作的上衣,他視若珍寶,並展示了「的確良」良好的彈性和耐磨性。
他表示,這件衣服是他耗費千辛萬苦,在商店門口排了老長的隊才買到的,衣服又時興又實用,除了難買沒什麼缺點。
如果家裡人都能穿上一件「的確良」的衣服,那可就太好了。
毛主席對此印象深刻,回到北京後他與周總理進行了討論,希望老百姓都能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如果進口比較緊俏,那我們就想辦法自己生產一些才行。
周總理十分贊同毛主席的想法,表示一定好好落實。
後來,當生產「的確良」的「四套大化纖」設備報送給周總理時,周總理很快呈遞給毛主席,在毛主席批示下,這套設備很快得以進口。
然而,設備只是生產「的確良」的第一步。
這些機械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所有的圖紙、說明書全都是外文。要生產「的確良」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懂圖紙,了解怎麼安裝和使用這些機械設備。
其實為了達成「3-5年學成進口先進技術,解決人民穿衣、吃飯、就業問題」的目標。
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已經開始施工建設,這個時候再等專人翻譯圖紙和說明書顯然是來不及的。
工程師們迎難而上,一邊翻譯資料,一邊開始建設,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停下來一邊對照圖紙、一邊對照施工現場逐一進行排查。
硬是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完成了機械設備的安裝,趕上了遼陽石油化纖廠的投產。
1979年,第一批國產「的確良」成功生產完畢,投入市場,這也標誌著中國不再依賴進口,擁有了自主生產「的確良」的能力。
隨著國產「的確良」的面世,之前需要搶購才能獲得的「的確良」布料也不再稀缺,開始走入每個百姓家庭。
到了八十年代,幾乎每個家庭里都至少有一件「的確良」的衣服,與此同時,棉布的需求量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農民對棉花種植技術進一步熟練,也促成了棉花年年增產,家家戶戶都不再缺布料、缺衣服。
當時有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的布料供給已經完全能滿足中國人民的需求,無論是喜歡棉麻布料還是「的確良」,在市場上都能隨時購買到相應的商品。
1984年,布票停止印發,老百姓不需要使用布票就能隨時買到衣物布料了。
縱觀「的確良」的發展歷程,可以說,它不但引領了七、八十年代的時尚潮流,同時也見證了當年中國一步一步從依賴進口走向獨立自主的發展歷程。
「的確良」消失了嗎?
很多「90、00後」從小都被教導要買「純棉」的衣服,「的確良」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了。
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漸漸發現了「的確良」的缺點。
例如作為非天然材料,「的確良」的透氣性不如棉布,夏天穿上它做的衣服會感覺熱氣散不出去,不夠涼爽。
可如果冬天穿「的確良」的衣服,又發現它並不保暖,而且秋冬季節乾燥,穿上它還特別容易起靜電。
再者,「的確良」在有汗水的情況下,特別容易「透明」並且貼在身上,如果只穿單件衣服就會顯得有點尷尬。
另外棉麻布料的生產工藝也在這些年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往那些容易磨損、無法染出鮮艷顏色、彈力不足等等問題都漸漸得到了解決,「的確良」的優勢不再明顯。
人們又開始追求棉麻布料的清爽透氣,認為選擇穿「的確良」是一種下策。
服裝商看見「的確良」不再受到歡迎,也漸漸減少了製作這類材質的衣服,甚至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還有「的確良」這種材質了。
所以「的確良」已經完全消失了嗎?
其實人們對「的確良」的學名並不陌生,它叫做「聚酯纖維」,也有人叫它「滌綸」。
這些面料被大量用於工業、帳篷、醫藥、禮服和演出服裝、舞台布景等領域,雖然市場上純滌綸的面料不再備受追捧,但它仍然在專業領域上發光發熱。
同時,許多新型面料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例如混紡面料,既有棉布的親膚透氣、同時兼具抗皺、不沾染毛髮等優勢,占據了不少的市場份額。
還有很多公司開發了能夠自發熱、透氣但保暖的新型科技材料,將它用於運動服、運動鞋領域,隨著近些年的運動健身熱潮,也逐漸被大家熟知。
同樣地,生產了「的確良」解決人民穿衣問題之後,這些年來中國化學工業並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
在化纖產業,除了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我們還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壟斷,不但實現技術與國際接軌,甚至自主攻克了許多關鍵性的技術,在生產和改進聚酯纖維工藝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占據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化纖產能。
我國自主建立的化學工業體系,不但帶動了國內技術、標準、設備的進步,通過總結經驗,還走出國門,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造了7萬多座大型化工裝置。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得到提高。
「的確良」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件,甚至逐漸退出了日常服裝的舞台,老百姓們不但不再為了一件衣服發愁,而且擁有了更多更好的面料選擇。
中國的化工業從原來要依賴進口,成為引領者和創新者。
「的確良」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當年它的風靡,見證了我們中國化工產業的起步,而今它的退出也見證了中國化工產業的技術升級、轉型和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