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蘇聯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披露,西方:他們是真的準備打

2023-06-28     雲夕客

原標題:1994年,蘇聯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披露,西方:他們是真的準備打

「我們準備以核彈為先鋒,第一波發射131枚核飛彈或核炸彈,消滅北約的軍事力量、通訊中心及交通樞紐等重要目標......」

聽到這,你可能認為這是以冷戰為背景的影視劇台詞,然而事實上,這是真實出現在1964年蘇聯及其主導的華沙條約組織中的秘密作戰計劃。

當時蘇聯主導制定了這份企圖「稱霸世界」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很明顯,在蘇聯人的眼中,第三次世界大戰必將是一場核戰爭。

按照該計劃的進程,華約將在開戰後一個多月內,基本摧毀或控制北約的主要軍事目標及政府機構,從而消滅世界上的資本主義陣營。

這份計劃是1994年7月,蘇聯解體兩年多之後西方媒體首次披露出來的。

那麼,這份華約指定的「三戰」作戰計劃的詳細內容是什麼?蘇聯在哪些因素的影響下制定了該計劃?華約為這份計劃又做了哪些準備呢?

一、世界兩大陣營的「冷戰」

1946年3月5日,邱吉爾在訪美期間到達美國密蘇里州,在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演說,在演說中他極盡所能地詆毀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該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

對此,蘇聯反應強烈,史達林在十天之後嚴厲回擊,將邱吉爾等西方國家領導人視若希特勒,並認為這次演說是杜魯門借邱吉爾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

從此,美蘇冷戰正式拉開序幕。

在蘇美所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中,他們各自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領域展開激烈爭奪,竭盡全力拉人頭、擴圈子、壯實力,針鋒相對。

在此期間,美蘇陣營之間形勢緊張,時常鬧到要按下核按鈕的地步。但是雙方也都清楚,一旦開啟核大戰,那麼結果就是雙雙毀滅。

所以在局勢異常緊張的時候,美國和蘇聯都不敢輕易率先向對方開戰。

然而,即使美蘇各自努力地避免發生直接衝突,可還是發生了無限接近於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事情。

二、劍拔弩張後出爐的「驚天計劃」

「我們的情報部門偵查到土耳其、義大利還有西德都有美國人部署的核飛彈......」1959年,蘇聯內部報告了這則消息,立即引起蘇聯高層的強烈不安。

美國將飛彈安置到了華約的「家門口」,這對社會主義陣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為了獲得戰略地位上的平衡,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赫魯雪夫不斷想辦法逼迫美國撤回其部署在土耳其、義大利和西德的中程彈道飛彈,但由於無法達成相對的戰略威懾,所以一直收效甚微!

正在赫魯雪夫撓頭之際,1959年初建的古巴共和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初建的古巴在當時與美國的關係比較密切,而對社會主義沒什麼認知,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更是沒有交往。

但是從1959年6月開始,事情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那時美國在古巴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整個古巴。

但強人菲德爾·卡斯楚領導下的古巴可不是軟柿子,他們對於美國的霸權行徑極其不滿,並做出相應的抗議舉動。

直到1961年初,美國為了逼迫古巴就範,宣布與古巴斷交,並對其進行嚴厲的經濟制裁。

雖然此時的古巴仍然不願屈服於美國的強權,但是苦於獨木難支,於是便找到了美國的死對頭蘇聯幫忙。

蘇聯一看美國家門口「失火」,十分開心,於是痛快地答應幫助古巴,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讓古巴得以在美國的重壓下保全自身。

而看到蘇聯如此平易近人,古巴領導人也開始對蘇聯及社會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時間,蘇古之間的關係快速升溫。

1961年4月15日,一群美國支持下的古巴流亡分子駕駛B-26轟炸機對著古巴進行了無差別的狂轟濫炸,轟炸持續了兩天,流亡分子的飛機被擊毀五架。

到了4月17日,1500名美國僱傭軍對著古巴豬灣發起突襲,企圖占據古巴領土。但是這支武裝的進攻僅僅堅持了三天就被古巴軍隊擊退,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被俘虜,還有90人被擊斃。

這件事發生後,古巴和國際社會再一次見識到了美國的醜惡嘴臉,同時古巴也徹底倒向了蘇聯,並在國內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將國家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卡斯楚領導的執政黨改為古巴共產黨。

看到前期的鋪墊圓滿成功,蘇聯人意識到制衡美國核飛彈的機會來了。於是1962年7月,一批批拆解後的中程飛彈和轟炸機被秘密地從蘇聯運往古巴,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也分批隨船前往。原來,蘇聯打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打算在美國的「家門口」也部署核飛彈。

雖然這一行動處於機密狀態,但還是被美國的偵察機發現了。1962年10月15日,美國高層確認了這一危險事實後,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決心孤注一擲,與蘇聯硬剛。

10月22日,甘迺迪發表了全球性的廣播講話,通告蘇聯在古巴部署核飛彈,給蘇聯施加輿論壓力。

兩天後,美國出動由8艘航母和90艘軍艦組成的龐大艦隊,浩浩蕩蕩向加勒比海駛去,嚴密封鎖了古巴海域。

同時,美國的大量核飛彈被安裝到發射台,等候發射命令,而美國在全球所有的軍事基地也全部進入了戰備狀態。

此時,核大戰的陰影籠罩著整個世界,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看到情況的發展有些失控,赫魯雪夫有些心慌!他之所以在古巴部署飛彈,只是想對美國施加壓力,可沒想到甘迺迪卻如此狠辣,打算與他同歸於盡。為了緩和局勢,赫魯雪夫在10月26日通過信件的方式與美國溝通該問題,希望避免兩國陷入核戰爭。

最終,在美蘇的博弈中蘇聯敗下陣來,同意從古巴撤走飛彈和轟炸機,並拆掉古巴境內的飛彈發射台。

就這樣,這場持續了13天的「古巴飛彈危機」在有驚無險中落下帷幕,甘迺迪大獲全勝。

而赫魯雪夫不可能就這樣咽下這口氣,他深刻地總結這次失敗的原因,認為自身的核彈頭數量少於美國且沒有做好充分的核大戰準備才是這次博弈中缺乏底氣的最主要因素。

對此,赫魯雪夫一方面在國內繼續大力擴充核武庫,另一方面,開始著手安排制定一份「宏偉」的作戰計劃。

而這份作戰計劃就是至今讓人看起來依舊膽寒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

當時蘇聯及華約各國主要領導人在絕密情況下,於1964年草擬完成了這份長達17頁的核戰方案。

方案中,一旦社會主義陣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嚴重威脅或襲擊,將在第一時間發動大規模反擊。

首先,華約將從各個飛彈發射基地射出一百多枚核彈頭,目標便是北約的主要軍事基地、交通樞紐、政府機構等。

在核彈爆炸90分鐘之後,趁著北約軍隊一時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反攻,華約地面部隊包括300萬士兵、10000輛坦克、25000輛裝甲車以及5000架飛機等將冒著核輻射的危害,兵分三路向歐洲腹地推進。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軍會立刻向西德的主要城市紐倫堡、斯圖加特和慕尼黑開進,波蘭軍隊迅速撲向日德蘭半島,蘇聯軍隊作為中軍主力則需要在六天內占領西歐的主要工業區。

在達到第一階段的軍事目標之後,三路華約軍隊將繼續往前推進,其餘華約國家軍隊也會陸續投入戰場,並在一個月內占領西歐絕大部分地區,與美國和英國隔海相望,隨後便是華約與美英軍隊的最終決戰。

按照計劃,打敗美英,蘇聯稱霸世界之路便基本走完,蘇聯屆時便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也是世界的主宰。

那麼這份聽起來讓人驚恐萬分的「三戰」作戰計劃只是停留在那17頁方案上,還是真的按照計劃在做準備呢?

三、萬事俱備,箭在弦上

「俄羅斯人起草了(戰爭)計劃大綱,華約各國軍隊(領導人)則負責制訂精確的軍事計劃,其中包括前線作戰、部署軍隊和裝備等具體問題。」研究蘇聯之前制定的核大戰方案的西方學者給出這樣的信息。

1964年,蘇聯在制定好計劃之後,將其分發給華東各國主要領導人,制定更為詳細的計劃。這些計劃做得極其細緻,更令人吃驚的是,華約各國都按照計劃進行了戰爭準備和動員。

當時,華約在東歐與北約國家交界處大量駐軍。其中在東德駐紮的士兵人數就達到200萬人,武器裝備更是有7000輛坦克、6500輛裝甲車和700架飛機等。

華約的高層指揮官在接到核大戰的方案之後,對軍隊進行了各種特殊訓練,以適應核大戰中的作戰強度。這些士兵在平時保持神經緊繃,85%的時間處於戰備狀態,一旦計劃實施,他們能夠在接到動員之後的兩小時內開赴戰場。

陸軍和空軍尚且如此,海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華約的海軍平時訓練密集,能夠確保在任何情況下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出海迎敵。

除此之外,華約各地的飛彈發射架也沒閒著,時刻處於能夠即時發射的狀態,方向全部精確地瞄準了北約各個重要目標。

而且,華約的充分準備不僅僅體現在軍事上。

在方案中,華約已經確定好接管西德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政府人員共計三萬餘人,他們的名單和相應的職位全部羅列整齊,接管流程極其詳細,政府人員的制服等物品全部製作完成。

在接管西德之後,西德使用的流通貨幣已經確定好,甚至全部印刷完成,只等著正式接管就可以投入使用。

除了這些主要的人員、制度和物品外,華約連攻占西德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士兵榮譽勳章都準備好了,在取勝之後即刻頒發。另外,占領西德之後使用的交通標誌等全部量身定製好。

這些詳細的計劃不僅出現在華約各國的計劃書中,還全部落實生產了。這樣的架勢,不能認為蘇聯的核大戰方案只是說說而已,他們是真的落實到行動上,為戰爭做著一切準備。

正如前蘇聯的一位軍官所說:「是的,我們為戰爭做好了一切準備,我們有計劃、有軍服、有裝備、有防毒面具等等,我們時刻預備戰爭的到來。」

在華約如此充足的準備之下,雙方的鬥爭態勢愈發激烈。蘇聯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後擴充了核武庫,其中的核彈頭數量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終於超越美國。

再加上有如此縝密的核大戰方案,蘇聯當時對資本主義陣營的優勢顯現出來,他們在平常行事中更加有底氣,甚至表現得十分傲慢。

而美國也沒停止過他們的霸權主義和冷戰策略,當時兩大陣營之間劍拔弩張,第三次世界大戰只需要一個「小火星」就可以引發。

然而,隨著20世紀九十年代的到來,蘇聯龐大的身軀開始出現了內部的問題……

四、紅旗落地,計劃破滅

「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波蘭人民共和國正式改名為波蘭共和國......」1989年,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之一的波蘭率先出現政權變動,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波蘭的政權更替猶如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緊接著匈牙利、東德、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東歐大量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紛紛喪失政權,他們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東歐劇變」之後,華約大部分成員國的政權變成親美政權,對待華約二十幾年前制定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自然不會予以理睬。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前政權未及銷毀的計劃文本和相關物資交給西方國家,讓他們留作研究。

1991年聖誕節當晚,戈巴契夫發表電視講話,辭去蘇聯總統職務,並將蘇聯核密碼箱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至此蘇聯正式解體,分裂為15個國家,兩雄爭霸的局面也宣告結束。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當年的美國和蘇聯為了推行霸權主義,為了競爭及自衛,出現這樣的計劃也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

不難想像,不僅是蘇聯有過這樣的計劃,美國可能也制定過類似的計劃,甚至更加瘋狂的方案,只是美國作為冷戰的獲勝方即便有過,也不可能公布。

當然,這些事情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最重要的還是認真借鑑那段歷史,為當下及未來提供寶貴的經驗。

參考資料:

1、《英國媒體披露前蘇聯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 新華網

2、《前蘇聯第三次世界大戰計劃》. 中國國防報·軍事特刊 2013年6月11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8273abbc5a40d8f1bd63b585bdf24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