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屏蔽關隴的咽喉之地,明代河西走廊邊防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2023-05-03     雲夕客

原標題:作為屏蔽關隴的咽喉之地,明代河西走廊邊防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河西走廊東段作為甘肅鎮的咽喉要地,自古以來就是西域通往中原的必經之地,起著屏蔽關隴,護佑京畿的肘腋作用,更是隔絕南北羌戎聯繫的藩籬。至明朝,位於河西走廊東段的涼州路承擔著東通中原、北聯寧夏、西南連接西寧的任務,發揮著樞紐的作用,在西北邊防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河西走廊東段的地理形勝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河西走廊東段主要由武威綠洲盆地構成,東起烏鞘嶺,西至張掖與永昌交界的大黃山及馬營灘一線,地勢整體自東、南與西三面向心傾斜,北側為石羊河缺口,主體部分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洪積沖積平原上大部分覆有黃土。

在氣候方面,河西走廊由於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與受到山地地形的阻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溫差與日溫差都較大。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屬於半乾旱、或乾旱區。土地荒漠化與水土流失嚴重。

在河流方面,祁連山的冰雪融水為河西走廊提供了豐富的水流資源,滋潤與養育了這片區域上的生命,使之有盎然的生機。河西走廊大大小小50多條內陸河流均發源於祁連山。這些內陸河又彙集為石羊河、黑河與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東段地處西北內陸,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瓜果體內糖類有機物的沉積,使其更加的甘甜可口。河西走廊東段全年乾旱少雨,海拔高,夏天晝長夜短,日照時間充足。

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當時各軍堡士兵的生活和屯田,提供了便利的水源。為軍事設施的修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乾旱少雨的氣候,使得夯土版築的城牆能夠長久的保存。

在地形地貌方面,走廊東段處於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地勢整體上是西南高東北低的趨勢。南面與青海省隔祁連山相連,北面為紅崖山,祁連山和紅崖山均呈東南—西北向延伸。南部和西部主要是祁連山山地,中部為平原地帶,北部和東部為沙漠,呈現出向心圓的傾斜。

在明朝時期,河西走廊東段直接作為隔絕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和青海境內的蒙古人相聯繫的通道,在此設置衛所置軍防守,並修建相應的軍事設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二)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

一個地方的發展,不僅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外,更應該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其提供重要的區位優勢。而河西走廊東段具備這些所有的條件,處於交通十字路口,是連接西域與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南北兩側,分別為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相接,是一個交通的中轉站。武威作為明代涼州衛的治所所在,東接蘭州,西通張掖,處於河西走廊交通的咽喉之處。

河西走廊東段也是歷史上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中原漢族與西北各少數民族在此相互交往,造就了河西走廊的一片繁榮之地。

處於河西走廊東部的門戶位置,是維護關隴的重要屏障。有明一代,涼州路位於抵制蒙古和扼制西域的前沿戰略要地,更是承擔著隔絕北面蒙古和南部諸番聯繫的重任。至於涼州的地理形勝,在《大明一統志》中有明確的記載,並充分說明了河西走廊東段獨特的地理形勝及其重要的軍事戰略位置。

由於河西走廊東段所處的交通十字的路口,為明朝在此修建各類軍事設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在此基礎之上,擇險要關口修建堡寨,使得與天然的險要地理環境相結合,憑險而守,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

二、涼州路軍事設施的修建與體系構成

河西走廊東段軍事設施的修建自漢武帝開河西設郡置縣開始,經歷了以後歷代王朝的不斷增修與完善。到明朝時期,面對殘元勢力對這一地區的不斷襲擾,逐漸修建了九邊防禦體系,涼州路在衛所體系之下,軍事設施的修建達到了又一高峰期。

(一)修建過程

明朝建立前期,河西走廊東段處於元朝統治之下,元朝沿襲宋、夏舊制,在涼州,設置西涼府。明朝初年,馮勝征西後對河西走廊取得了一定的控制。

在此基礎上,陝西行都司屬衛的建設也得到了詳盡討論。洪武十二年(1397)明朝「復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莊浪,後徙於甘州。」後來又任命宋晟為甘肅鎮首任鎮守總官兵,更有利於明王朝對河西走廊的管控和治理。

明朝從建朝之初,主要對北方殘元勢力以軍事打擊,到明英宗時的「土木堡之變」為界,明朝開始主要以防守為主,到成化時,徹底的轉變為守勢,以邊牆、城堡、關隘作為防禦的主要軍事設施,開始大規模的設置和修建。

面對蒙元殘留勢力的不斷襲擾,明朝為了更好的對河西走廊地區進行經營與開發。不得不改變明朝初年對元朝以軍事打擊為主,徹底消滅的戰爭策略,從而轉向以防禦為主,進行置軍屯守的戰略。

伴隨著著戰爭政策的改變,在此大背景之下,一系列的軍事設施開始在河西走廊修建起來,後期經過十多年的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甘肅鎮五路防守的軍事防禦構建,而涼州路就是河西走廊東段的一路。

明代在涼州路軍事設施的修建,在地勢上來看,「外連沙漠,內無險阻,一線長城半借洪河環繞內外,似宜多置營堡。」主要體現在衛所的設置、長城的修建、防禦堡寨的創建。衛所的設置,各衛所負責本區域內的主要防務,統御轄區內的各堡寨,鎮守官兵最多,防禦範圍最大的城堡。

為方便進行屯住兵馬,在有戰鬥發生時,能夠及時支援前線。因此衛所城址的選擇十分重要,一般都是在轄區內的中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戰略要地。而堡寨的選址,則是在各防守山口,險要之處,憑險而守,築堡駐軍以來防禦。

(二)空間分布

甘肅在馮勝下河西之後,開始納入明朝的版圖,為了更好的對這一地區進行管理。明朝設置了不同於內地的府、州、縣的都司衛所對其進行管控。而河西走廊東段明代時期主要是在涼州路的管控之下,由涼州衛、永昌衛、鎮番衛、古浪所及其所屬的邊牆、堡寨和驛站組成。

河西走廊東段明代軍事堡寨主要分布在涼州衛和永昌衛的轄區之內,鎮番衛及古浪所分布較少。其一,這應與當時的軍事地位有關。其二,就其上面三衛一所控制的地域範圍來看,涼州衛和永昌衛的地域範圍更廣大,需要防禦的關口較多,所以相應的軍事堡寨數量多一些。

這些軍事設施在空間分布上顯示出了點線狀分布的特點,邊牆繞北而行,將衛所包圍在內,以涼州衛為中心,向東、西延伸,北面則突出為鎮番一衛,拱衛涼州衛。更加突出涼州衛的中心地位,以涼州副總兵駐紮於此,統馭涼州路下的軍事防禦,北面防守蒙古,南面阻隔諸番。

就其重要程度而言,河西走廊東段軍事設施主要分布於長城沿線和內部交通要道之上,這是便於地域範圍內的可達性與軍事支援的應急性相符的。空間上呈現出北多南少的差異性,這與當時軍事防禦的需要相關。

(三)防禦體系的構建

明代涼州路的軍事設、軍事層級結構以及軍事人員的配置,三個要素構成了明代涼州路軍事防禦體系,在軍事設施、人員配置及其各自的統屬關係都建立起了嚴格緊密的聯繫,形成在涼州副總兵的統領下,各衛所及軍堡據城防守,分管各自區域的軍事防務。

明代涼州路軍事防禦體系的構建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自洪武時期馮勝下河西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朝萬曆年間。在軍事設施的修建上具有聯動性:

首先以修建邊牆為第一道前線防禦,在邊牆以南則設置相應的衛所進行各區域的防守,各衛所又在其內部交通要道處修築數量不等的軍堡,進行聯動策應,以成犄角之勢,抵禦敵人的襲邊擾民之舉。又在主要交通道路上的軍堡之內設置驛站和遞運所,便以傳遞消息和接待往來使者,為來往行人提供食宿方便。

三、明代涼州路修建的軍事設施的變遷

(一)明代中後期的維修與加固

堡寨作為明代軍事防禦設施的一種,在抵禦外敵入侵,屯田養民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一些堡寨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到明朝中後期進行了維修和加固。

例如鎮番衛的黑山堡,建於天順三年,到萬曆三十二年時,被山水沖毀,於是修建了新堡。到清朝乾隆時期「西北牆亦被沙淤。」紅沙堡,始建於嘉靖七年,至萬曆九年時「因地窄,牆早不堪固守,展築東、西、北三面。」而關於其它堡寨的加固和維修,沒有找見相關的記載。從以上可以看出,明代中後期對一些堡寨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維修和加固。

(二)清代的轉型

清朝時期與明朝時期相比,除靖邊堡、南把截堡和永豐堡清代官軍配置數據的缺失之外,可以看出其它堡內,清朝時期與明朝時期相比,沒有了馬兵的配置,守兵的數量較明代亦是大幅度的減少。

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趨勢,即有明一朝在涼州路保留下來的以軍事防禦為主的軍事堡寨,在軍事功能方面逐漸減弱,長城、衛所和堡寨的軍事功能也在削弱。但是,這種變遷顯得極為緩慢,直到乾隆中葉,河西單純的軍事功能才逐漸弱化。

清朝順治初年雍正年間改河西走廊東段的衛所衛州縣,裁撤衛所主要的軍事防守官,守備、千總及舊有的大使,進一步削弱了明代以來衛所的軍事職能,使其政治職能和經濟職能得到加強。開始對明代衛所體系進行改變,從主要的軍事防禦功能轉向置官管民的縣一級行政區劃。

到清朝時期,伴隨著堡寨軍事職能的弱化,大量移民的遷入,擴大了這一區域的屯田開發。到清朝乾隆時期,堡寨的軍事防禦功能徹底消失,開始由軍堡向民堡轉變,更是出現了村和莊。

(三)民國時期的變遷

清朝初年,襲用明朝舊制。到雍正二年(1724)改衛為府。鎮番、古浪、永昌均在涼州府管轄之下。清朝末年,設甘涼道,受其管控。民國建立後,繼續沿用甘涼道,治所在武威。隨著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國家對地方管控的削弱。當地居民為了適應當時對於自身安全的考慮,有組織的自發對堡城進行加築,使其能夠更好的防避匪患。

民國時期河西走廊東段由於匪災嚴重和遭受地震的影響,致使當地居住人口的銳減,造成空無人煙的景象,任其堡寨屋舍自然殘破,最嚴重的當屬民國十六年的古浪大地震,使古浪城牆盡毀。堡寨內部建築及其職能的分布轉變,亦可體現出堡寨軍事功能的轉變,堡寨內部設置學校,使得其軍事功能弱化,進一步轉向民堡。

結語

清中期以來,隨著涼州路的軍事堡寨軍事功能的喪失,不再被政府所重視,失去了發展的助推力量,初建時期的地理位置選擇和自然環境狀況,為其後來的城堡變遷奠定了基礎,使堡寨的轉型成為必然。

轉型成功者,是對其原有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地理區位和交通位置的再開發利用,荒廢遺棄者,則是由於當初選址只考慮到其軍事防禦的功能。並沒有考慮到後期發展所受自然環境的限制條件,使其造成「沙進人退城荒」的景象,例如青松堡、毛卜剌堡和定羌堡等都是這種現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2dad84a71b0b1e98714481e46a5d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