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看過譚嗣同行刑的老人回憶:這哪是砍頭,分明是鋸頭!

2023-05-11     雲夕客

原標題:當年看過譚嗣同行刑的老人回憶:這哪是砍頭,分明是鋸頭!

在清朝末年是中國最閉關鎖國,腐敗無能的期間,經常聽到有人講暴風雨來臨之前,像往常一樣平靜,無人能預測到未來的艱難與險境。可是,要突破這道黑夜,就要有無數的革命烈士奮勇而上。

可歷史中的康有為,雖然推動了維新變法,功不可沒。但在戊戌變法中面對危險臨陣脫逃,只留下戊戌變法中堅守陣地的六者人頭落地。

在當時的事態中,譚嗣同完全可以脫身而逃,但!他卻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逃跑的機會,當時的老百姓迂腐無能只能用血淋淋的現實才能點醒他們的內心。當然,譚嗣同卻不是為了功名利益,他一心只想用自己的力量來拯救更多沒有知識文化的人。馬革裹屍,燕去無痕。他不追求什麼,這是一條漫漫長路,空無一人的道路。

可當戊戌六者跪在刑場之時,台下圍滿了看熱鬧的群眾,在下面嘲笑著「亂臣賊子」早該被砍頭。人們都喜歡看有人被處刑,可是誰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來拯救當時的國家。

可以說,當時處刑的場面已經十分慘烈了,但譚嗣同的死更讓人觸目驚心!因為當時皇太后沒有擒拿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變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根據清末時期有人回憶說,砍腦袋的大刀比鋸子長比斧頭利,當劊子手等到指示後,便要一刀一刀的殺下去,當時的譚嗣同被殺了30多刀。雖然當時譚嗣同痛不欲生,但他還是寧死不屈,大義凜然。最後仰天長嘆,死得其所!

當時的人名群眾顯然不知這位英雄烈士在講什麼,可是在身邊總圍繞著一股慘烈的氣息,後來聽當時有一位長者看過以後,不禁感嘆道:這哪裡是砍腦袋,這就是在鋸人頭啊!可想而知,單單的從字裡行間就聽出了悲壯。譚嗣同去世以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屍體運回了故鄉,在老家的一座山先。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譚嗣同的一生可歌可泣!

後來,魯迅先生也經常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緬懷譚嗣同。我想大概在冥冥之中文人墨客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默契,要是在當時有人能懂譚嗣同先生那就多美好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225f81dccb912c8acb25a697ed486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