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軍事著作指導中國抗戰取得了最後勝利?

2019-12-30     人民出版社

抗戰全面爆發後,飽受戰火摧殘的中國人民,無時無刻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面對國土大片流失、面對敵強我弱的軍事態勢,勝利的曙光在哪裡?中國抗戰的前途在哪裡?抗日救亡的路徑又是什麼?所有的這些問題,伴隨著戰爭進程中的每一次勝敗進退,始終縈繞在國人的耳畔。特別是徐州會戰後,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尖銳。


隨著徐州會戰的失敗,「速勝論」化為烏有,「亡國論」再一次抬頭。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到處鼓吹「亡國論」,認為抗戰是做著虛無時代的「任性犧牲」,國人又一次陷入對抗戰的焦灼和迷茫中。

然而,在延安山溝溝里的毛澤東卻敏銳地在「危中見機」,他在研究中國革命戰爭、探索抗戰的前途與命運,相繼寫成一批揭示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宏篇巨著。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廢寢忘食地伏案9日,一氣呵成寫成了指導抗戰的綱領性文獻——《論持久戰》。文章開篇,他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自己的觀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

在五萬多字的論述中,他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繫的篇章,闡述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我們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等民眾熱切關注的問題,撥開了長期籠罩在人們心頭的迷霧,解開了國人積壓很久的疑惑,為中國人民描繪出了一幅抗戰全景圖。


《論持久戰》是一部閃耀著無限智慧與思想光芒的軍事著作。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


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很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

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

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這些論斷有力地批判了當時國內存在的速勝論與亡國論,為人民指明了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響亮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勝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經面世,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位外國記者讀了《論持久戰》後評論說,《論持久戰》發表後,不管中國人對共產主義的看法怎樣,不管他們所代表的是誰,大部分中國人現在都承認毛澤東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和國際的因素,並且無誤地描述了未來的一般輪廓。



《論持久戰》在海外發行後,還得到了國際上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據說,邱吉爾、羅斯福的案頭上,都放著《論持久戰》英文本,史達林的案頭上,則放著他專門請人翻譯成俄文的《論持久戰》的文稿。

《論持久戰》為指導中國抗戰取得最後勝利,提供了最高的、最正確的戰略指導。事實上,抗戰這部大戲,正是按照毛澤東預設的進程在發展。「劇情」經歷了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三個階段的跌宕起伏,「劇終」以中國人民民族戰爭的偉大勝利圓滿落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C7zW28BMH2_cNUger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