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出征

2024-11-02     湖北日報

11月1日上午,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碼頭,晴空萬里。雄渾的汽笛長鳴,「雪龍兄弟」緩緩離港,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斬浪出征,奔赴令無數人心馳神往的冰原大陸。

預計本次秦嶺站越冬考察將突破歷史記錄:極夜時間最長、人數最多、智能化程度最高……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此次考察,預計歷時近7個月,行程預計超3萬海里,將在中國極地考察史上刻下一系列新記錄。

自1984年中國科考隊首次踏上南極,我國的冰雪南極路已走過四十載。這個龍年春節前夕,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崛起於冰原。巍巍秦嶺站,以一系列技術創新,成為南極大陸新坐標。

龍年再出發,跨越重洋,一路向南,由國內科研、建設等80多家單位500餘人組成的此次考察隊,很多亮點值得期待。

「科研、建設」等單位的表述,意味著秦嶺站將進入「精裝修」階段。「完善秦嶺站配套設施設備並首次開展越冬考察任務,是此行的重點工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說。

極寒冰雪世界,離不開能源。綠色動力的秦嶺站最值得期待。「秦嶺站建設過程中綜合利用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體現我國在南極特殊環境下的建築技術實力和綠色、科學、環保的考察理念。」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秦嶺站站長王哲超說。

除了秦嶺站「精裝修」並「交房入住」,本航次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考察任務,簡單地說就是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海洋等「N個海洋」考察。

物理海洋,就是圍繞南極底層水在全球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在南極布放長期觀測潛標的重要性等科學問題;

化學海洋,就是圍繞南極海洋中海水化學組成與中國近海及其他中低緯度的差異、在南大洋布放沉積物捕獲器對認識南極海洋生態系統的意義等科學問題;

生物海洋,就是圍繞南極企鵝種類與分布特徵、南極魚類主要特徵和南極磷蝦種類組成與分布、南極底棲生物種類組成與分布特徵等重要科學問題;

地質海洋,就是圍繞南極沉積物中記錄的氣候變化歷史信息、如何採集南極深海柱狀沉積物等重要科學問題……

「本航次將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領隊王金輝說。

依託「雪龍」號和「雪龍2」號,本航次將分別在東南極普里茲灣、太空人海、西南極羅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沉積環境、大氣環境及污染物分布綜合調查監測。依託崑崙站、泰山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生態系統、近岸海洋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大氣環境、雪冰環境、空間環境綜合調查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探索極地,攜手合作是恆久的主題。「我們將繼續開展國際南極科學前沿領域合作研究,實施與挪威、澳大利亞等多國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調查任務,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義大利、韓國、俄羅斯、智利等國繼續開展後勤保障等方面的雙邊多邊合作。」王金輝說。

三萬海里征途,中國人將貢獻一個又一個「首次」:隊員們將首次開展國產自研儀器的數字孿生極地試驗,首次用紅外水汽吸收窗口在崑崙站開展天文觀測,首次在南極應用國產高壓氧艙……這些都將為人類進一步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提供有力支撐。(據新華社廣州11月1日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abecdd732ecee78c47f7c357319a9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