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曾莉
通訊員 聶文聞
秋季隨著氣溫下降,一些人膝關節不適會更加明顯,甚至突然出現腿軟、關節咔咔響、上下樓膝蓋疼痛等情況。這大機率是膝蓋出了毛病。有人疑惑:自己沒做傷膝蓋的事,為啥它就變得這麼脆弱?10月3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波提醒,警惕日常無意識的習慣,會不知不覺傷害膝關節。
傷害膝關節的習慣很常見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之一,承受的壓力越大,膝關節退化得也越快。然而,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對膝蓋的保護,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張波介紹,體重過大是膝關節損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但會導致嚴重的過載和負重損傷關節,還會導致代謝異常,促進關節炎的發展。
最常見的傷害膝關節的習慣就是「久坐」。長期久坐會使腿部肌肉得不到鍛鍊,會造成肌肉僵硬、無力,不但無法保護膝關節,還會導致膝關節穩定性變差。還有人習慣盤腿坐,讓膝關節長期處於屈曲狀態,容易導致內外側受力不均勻,久而久之易出現膝關節變形。另外,還有人喜歡蹺二郎腿,長此以往會導致肌肉和韌帶損傷,加速膝蓋軟骨的磨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久坐不動的人,腿部肌肉力量通常不足,如果突然長時間、長距離暴走,也容易造成膝關節的不穩定。「久站」也不可取,因為長期站立腰椎、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都會承受較大壓力,會出現腰椎、下肢關節問題。
此外,也不能「久蹲」。人在下蹲過程中,膝關節的關節軟骨會反覆受到摩擦和擠壓,韌帶以及半月板也會受到牽拉和擠壓,進而引起組織損傷、水腫,甚至關節軟骨的剝脫,最終可能發展成膝關節的退行性骨性關節炎。
留意膝關節的求救信號
如何在早期發現膝關節的問題?張波說,關節疼痛是膝骨關節炎最早期、最多見的典型特徵,最開始是輕至中度的間歇性局部鈍痛,多在活動時或勞累後發生,疼痛部位在膝關節內側、前側,多在由靜轉動、負重、蹲起或上下樓時比較明顯。例如,爬山、爬樓梯膝蓋就痛,可能是膝關節在求救。
如果下蹲起身時,必須撐著自己的膝蓋,或者要扶著一邊的牆才能起身,感覺蹲下去再起身是件困難的事,可能是髕骨關節出現了軟骨損傷導致關節無力造成的。多走、久站、拎重物走路、爬山爬樓,膝蓋就腫了,可能是膝關節滑膜炎導致的膝關節積液。晨起或久坐後感覺關節活動不靈便,稍微活動後就可以緩解,這個現象稱作「晨僵」,一般持續數分鐘,極少超過30分鐘。
張波提醒,如果出現以上情況,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認為休息休息就能好,要及時就醫,才能守護膝蓋健康。
這些方法保護膝關節健康
張波提醒,保護膝關節不能等到有病再說,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平時多吃含鈣的食物,可有效地保護膝關節。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奶製品、蔬菜及紫菜、海帶、蝦、魚等海產品,同時多曬太陽以促進鈣吸收。蛋白質中的胺基酸是骨細胞生長和修復過程中的必需物質,建議每人每日攝入蛋白質0.8至1.0克/千克,雞蛋、牛奶或酸奶、魚、蝦、畜禽肉、豆製品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張波建議,穿鞋時,鞋跟以2至3厘米為宜。鞋底不宜太薄,以減少膝關節壓力。鞋跟太高,膝蓋內側所受壓力大,磨損也就會大。日常運動要量力而行,可以是快走、慢走、室內腳踏車、游泳、高抬腿等運動的多元組合,這些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方式,它們對膝蓋的損傷更低。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增強大腿肌肉的力量,從而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做劇烈運動前,做好拉伸等熱身活動,熱身時間不要少於10分鐘。
膝關節受涼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引發疼痛和不適。因此,在寒冷天氣中要特別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工作。除了穿著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外,還可以採用佩戴保暖護膝、穿厚襪子、熱水泡腳和貼保暖貼等輔助保暖措施,確保膝關節免受寒冷侵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53ff73fb6dc62f25d894a16bc0064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