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夥伴和菲李一樣,
小時候沉迷小賣鋪無法自拔,
還記得當年的很多零食,
光聽名字就讓人口水直流,
比如北京烤鴨、唐僧肉、香菇肥牛……
年幼的菲李起初只是覺得這些零食好吃,
直到某天一時興起,
去看了下包裝上的成分表,
才發現這些「肉」的用料,
不過是一些麵粉麵筋,
突然就了有了一種上當的感覺。
長大後,菲李才越發明白,
能將素食做成肉味,
這種以假亂真的功夫有多了不起,
毫不客氣地說,
世界上有無數人,都曾被「假肉」救過命。
所謂的假肉,就是用各類蔬菜、
豆製品做成的仿葷菜,
比如現代的素雞、素鴨,以素仿葷,
口感味道與真肉難以分辨,風味獨特。
這種吃法在古代就已經非常流行,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
北宋開封城裡的廚師,能烹飪出假河豚、
假元魚、假蛤蜊、假炙獐等絕佳的菜品。
古人推崇仿葷菜,
有一大原因是後來佛教的盛行,
無論是寺廟裡還是俗世中,
一心向佛的人都不願吃肉,
於是素食齋菜成了一大主流。
但吃齋菜不一定就是吃得簡單,
實際上古時候很多寺院的齋菜,
都極其講究和很美味,
在如今的很多寺院,
也能吃到這樣精緻的齋菜。
比如用馬鈴薯、胡蘿蔔、豆腐衣、
黑木耳、厚菇等食材製成的炒蟹粉;
用冬筍乾、紫菜、黑木耳、
綠豆粉等食材製成的海參排翅。
而菲李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素排骨,
廚師用藕切條做骨,麵筋或油條做肉,
做出來的滋味和真排骨一般無二,
簡直讓人驚嘆。
仿葷菜的大量出現,
據說還因為很多人出於種種原由,
不能吃肉,但又都一時半會戒不了葷腥,
於是就依靠著這些仿葷菜來解饞。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劇,
叫做《滿漢全席》,
主角奉命要為皇帝做一道紅燒熊掌,
但當時的宮裡,
熊掌已經因為某種原因被皇帝禁止食用。
因此要是拿真熊掌做菜,
主角就會遭到殺身之禍,但皇命難違,
於是主角最後用芋頭加上各種調料,
做出了以假亂真的紅燒熊掌,
既完成了任務,也保全了性命。
故事雖然有些誇張,
但用素菜做假肉卻並非虛構之事。
現如今很多香港人是崇尚吃素的,
但連日嘴裡沒個肉味又感覺難以招架,
於是就有人用麵粉、麵筋做成牛羊肉,
能烤能煲,滋味也是不差。
在香港還有許許多多的素食餐廳,
主打各種素食齋菜和點心,
比如齋燒鵝、素雞、齋義燒、齋鴨腎、
齋鮑魚等齋菜,味道都很不錯哦。
當然啦,仿葷菜這種「假肉菜」,
出現的最大原因可能還是因為窮!
在那個窮苦的歲月,肉可不是誰都吃得起的,
真肉吃不到,吃假肉過過癮也是很正常的。
仔細想想,
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的味道,
這種在現在人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卻是金聖嘆一生念念不忘的秘密,
可見那會吃肉有多難得。
在《中華小當家》中,
也有不少以素菜做肉的經典美食,
比如邵安的豆腐三重奏。
這是將豆腐條製成麵條,
將豆腐乾製成肉乾,
以絕佳的口感讓評委倍感驚艷。
而小當家的媽媽,也曾在饑荒年間,
用一碗麻婆豆腐拯救了李提督的命,
其中至關重要的絞肉,
其實是用大豆製成的。
而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相信也不少見,
人類用自己的智慧,
使自己無論身處何種環境,
都能享受到美味帶來的快樂滋味,
這是一種讓人驚嘆的創造力。
古人吃仿葷菜是為了滋味,
現代人吃仿葷菜可能更多是為了健康和養生。
在英國有個叫理察的男子,
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肉食者」,
一頓能吃下兩份牛排,
而他的太太喬安娜因為擔心他的身體,
就想盡辦法讓他吃點素食。
最後喬安娜悄悄將丈夫的食物都換成了素食,
她用豆製品和素食肉丸,
搭配各種香料偽裝成肉食,
成功騙過了丈夫,讓對方吃了一周的素。
要說明的是,仿葷菜這種「假肉菜」,
不是一種將就,而是一種全新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