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份報告,我讀出了數據從業者的局限與未來

2024-01-1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原標題:從這份報告,我讀出了數據從業者的局限與未來

數據團隊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行業對數據人才的期待可能存在於哪些維度?這篇文章里,作者針對數據從業者、數據團隊的發展未來等方面做了分享,一起來看。

數據團隊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行業對數據人才的期待可能存在於哪些維度?這篇文章里,作者針對數據從業者、數據團隊的發展未來等方面做了分享,一起來看。

開局兩張圖:

數據從業者們大家好~最近古牧君偶遇這麼一份報告,讀完之後覺得比較接地氣+有料,決定分享給大家~為了節省你的時間,我摘取其中重點進行導讀,發車

一、數據團隊發展趨勢

數據團隊在公司里的不同架構位置以及優劣勢,古牧君做了如下簡單的匯總整理

嵌入化對應的就是上表的「分散式」,典型的表現就是每個業務線都有自己的數據團隊,而不是像「集中式」那樣,整個公司只有一個大一統的數據團隊。分散式的出現,是為了解決集中式衍生的問題:數據中央集權帶來的創新乏力、數據團隊遠離一線業務場景、與一線業務溝通成本高、分配數據工作資源的時候只能「棄卒保車」。

但這並不代表,分散式就一定好過集中式,它只是企業在數據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適配方案罷了,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同時,分散式也不見得就是終局,目前已經看到的一種形式——混合式——就是一種中庸之道,它儘量揚棄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的優缺點,目前已經在國內一些大廠實踐。

2. 專業化

目前在一些企業中,我們會發現數據團隊很龐大,它裡面既有做數據倉庫的數據研發工程師,也有做數據分析的分析師,還有做數據產品的產品經理,甚至可能還會包含策略和算法工程師?把這些不同的角色聚集在一起的唯一紐帶就是——數據。

這種聚合形式,坦白說,是相對落後的。它表明企業高層對數據的認知並不清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數據倉庫這種基礎建設,跟數據分析、數據產品這種應用工種,不論從思維方式還是目標產出,都是有本質不同的。

在草創期,大家反正都是做數據的,就放在一起了。但隨著業務場景不斷豐富、數據需求不斷個性化,光用概念來組織一個團隊就不靠譜了,就需要按照目標來重新組織團隊。這就像產品經理不斷細分出策略產品經理、數據產品經理、增長產品經理一樣,橫著不能因為都是產品經理就都放在一起吧?~

3. 不唯數據論

我們經常因為迷失在細節里,而忘記本來的目標。數據只是我們決策的工具和方法,不是全部。想起之前張小龍的一句質問:全靠數據了,那還要產品經理幹什麼?

這句話並不是一個夕陽崗位的垂死掙扎,更像是高呼產品經理的「文藝復興」。他呼喚大家不要矯枉過正,數據是重要,但沒重要到只看數據就足夠支撐決策。

往根本上說,網際網路產品服務的是人類社會,人類社會裡就是有大量自然科學無法解答的問題,就是需要人文科學來填補這些關鍵空缺。科學尚且如此,作為子集的網際網路產品方法論就更加無法摒棄人的主觀因素了。

二、數據團隊內部價值衡量與商業KPI的設定

數據從業者都知道,自己的工作價值很多時候並不好衡量。就拿數據分析師來說,產出的不論是人肉分析報告、還是自動化監控報表,都沒法直接變成流量或者收入,都需要實踐落地的配合。這就逼的分析師們不得不把產出報告的數量、頻次、及時性這種量化指標搬出來,給自己背負上幾座大山。

目前比較能得到共識的3個KPI維度就是數據的易得性、對公司內其他團隊工作效率的提升度、以及對戰略和決策的影響力。這仨正好也是層層遞進的,古牧君嘗試性的解讀下:

1. 易得性

最初始階段,可能數據團隊人員素質和配置並不理想,或者因為公司內氛圍環境還沒到位,導致團隊產出無法產生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怎麼辦?

典型事例好比大數據畫像標籤團隊,吭哧吭哧清洗加工出一些用戶畫像標籤,但無奈業務方忙於產品改版,顧不上探究怎麼應用;團隊自己守著標籤也不知道能推導洞察出什麼有價值的內容,畢竟離一線應用場景太遠了,閉門造車太難為人。

這個時候,就先讓這些東西變得顯性化,先把貨品上架再說。你不上架一直在倉庫堆著,顧客都看不到貨,就更別提買貨了。

古牧君就遇到過這樣的數據團隊,守著金山銀山,但就是不做開放貨架。大家都知道他們有數據,但都不清楚他們到底有哪些數據,每次都要發郵件去詢問,問來問去還經常不在一個頻道上,浪費各自的時間,何必呢~早早的把數據倉庫里的各種表寫好使用說明,開放出來讓大家自選評價不好麼~

2. 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易得性解決完了,就相當於開門迎客了,再往下一步就是能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裡還沒到數據產生實際業務貢獻的時候,做不了發動機沒關係,咱們可以先做潤滑劑,讓事務運轉的效率提升、讓內部耗損成本降低,這也是數據團隊的成績。

一般來說,降本提效的根本還是日常工作中的標準化、流程化。凡事有了標準有了流程,就可以大批量快速的執行,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出錯率也會下降。這裡提供一個流程化的參考,它把數據在企業中從原材料到價值變現理解成一個管道,加速了數據在管道中的流轉速率,也就提升了工作效率。

3. 戰略化思維與直接商業影響力

我們做了那麼多,讓大家獲取數據更容易、幫助企業內部團隊提升了工作效率,最後一步就是影響決策了。雖然它是最後一步,但其實是最應該在一開始就綱舉目張的事兒。

目前很多數據團隊做事兒越來越累、越來越沒有成就感,主要就在做事的方向順序可能反了。大家更習慣那種工程師思維,從細節入手把所有問題都料理的妥妥噹噹,一步一個腳印的往上搭建;但腳踏實地的前提是仰望星空,否則很多辛苦就有可能是無用功。自下而上是一個很好的做事的態度,但我們更需要自上而下做事的視角。

三、不同條件數據從業者的薪資水平

簡單點兒,直接就兩個結論:

如果國內的網際網路產業發展跟國外不會產生本質分歧,那麼在人才的需求上,國內也理應是步國外的後塵。我們看上表對比發現,國外相比國內,在數據人才的需求上,最明顯的最突出的就是「業務分析」能力。

這就是古牧君一直在反覆說的,我們目前的數據從業者大多還沒逃離工具人的宿命,更多是SQL boy和查數姑,距離業務太遠,沒法幫上業務太多,也沒機會鍛鍊業務分析能力。久而久之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你越不行人家越不需要你,越不需要你你就越不行。

怎麼辦?一方面可以指望數據團隊在企業架構上的調整優化,從集中式變得更加分散、嵌入化;另一方面,咱們數據人自己也要更多的培養自己的業務分析能力,或者更直接一步到位一些,用產品經理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看問題思考問題。當你在腰部,既能往上走到腦部作出全局性的思考,又能往下到腿部作出實際落地動作,你就是全身的核心環節了,否則就只是個管道。

五、對數據人才的期待

在談到對數據人才的期待時,滴滴技術副總裁、數據科學與智能部負責人賴春波指出如下5點要素:

用戶導向思維,個人理解就是數據從業者徹底向產品經理的調性看齊。之前數據從業者的自身定位總是會有些尷尬,游離的技術與非技術之間。現在不用糾結了,尤其是數據分析師,直接自我重定位成產品系列就好。通過角色的轉換,讓自己具備以終為始的能力,做出更有意義的分析,而非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

認識數據的邊界和局限性,就是上文提到過的,不唯數據論。過度的相信任何一件事,都是值得警惕的,因為它會遮擋我們本就不開闊的視野。

要有同理心,就是在企業內能夠站在他人的視角思考問題。同理心作為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素質,經常被廣泛討論。前段時間古牧君讀一本書《動物的精神世界》,裡面正好提到對同理心的研究,整理分享如下:

同理心能力的強弱來自於哪兒?大腦中有一種神經元叫鏡像神經元,它很神奇,因為普通的神經元都是主體在進行身體活動時會釋放電子脈衝;而鏡像神經元相反,當客體有一些特定身體動作時,該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典

型的如打哈欠、微笑、恐懼。當我們感同身受的時候,其實就是鏡像神經元被同伴的一些動作激活了,但鏡像神經元能被多大程度上激活,取決於主體小時候有沒有收到過足夠的訓練和刺激。當主體小時候擁有充滿關愛之心的父母和成長環境時,他的鏡像神經元就會被不斷的強化,反之就會變得比較遲鈍和冷漠。

同理心能力的強弱來自於哪兒?大腦中有一種神經元叫鏡像神經元,它很神奇,因為普通的神經元都是主體在進行身體活動時會釋放電子脈衝;而鏡像神經元相反,當客體有一些特定身體動作時,該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典

型的如打哈欠、微笑、恐懼。當我們感同身受的時候,其實就是鏡像神經元被同伴的一些動作激活了,但鏡像神經元能被多大程度上激活,取決於主體小時候有沒有收到過足夠的訓練和刺激。當主體小時候擁有充滿關愛之心的父母和成長環境時,他的鏡像神經元就會被不斷的強化,反之就會變得比較遲鈍和冷漠。

布道者角色,就是不要總埋怨隊友,要帶帶隊友。多讀歷史就會發現,理想主義能照耀一個時代,但無法塑造一個時代。如果我們是奔著做成一件事,那就應該儘可能多的摒棄一些個人情緒。

我知道這很難,因為目前有太多的企業和老闆並不懂數據,也有太多的同行和同事缺乏數據思維或分析能力,導致數據從業者們日常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屎上雕花」。但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親手締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數據認同圈兒吧!

本文由 @古牧君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8ce9db4a053607c3fc096422758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