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敗?我所親歷的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

2024-01-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原標題:完敗?我所親歷的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

傳統企業如何做好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作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大家探討關於數字化轉型的兩個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企業如何做好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當前比較熱門的話題。作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大家探討關於數字化轉型的兩個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開局一張圖:

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比較熱議,恰好古牧君就身處這股洪流中,這次就通過一次親身經歷,一起跟大家討論兩個問題:

故事發生在國內保險行業,公司是典型的總部+地方分支機構的架構模式,營收主要靠保險代理人們線下人肉銷售。數字化和科技化浪潮來襲,總部將自身定位成中樞大腦,希望通過中台建設,遠程精準遙控各個地方分公司,最好能將指令下達到每個一線代理人身上,以便更好的發揮公司最大的優勢:一線執行力強。

然而尷尬來了,一線的分支機構運行了這麼多年,總部的老闆們基本不知道每個代理人每天都在幹嘛?!大家只能知道這個代理人哪天入職了,哪天賣出了幾單保險,但過程完全是線下黑盒的。

這裡要稍微介紹下:代理人們日常的工作安排,並不是像外賣小哥那樣被系統派單規劃好的,而是各顯神通全靠自覺。一周只有幾天會要求你來部門的線下門店開早會,剩下的時間你隨便~反正最後賣不出保險就沒錢,長期沒錢你自己就該走人了~

這種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方式,在市場高速野蠻增長期是沒問題的。但隨著競爭不斷加劇,降本提效、提高產能的需要迫在眉睫,對過程的管理頻繁被提上日程。

在這方面,一些機構分公司早就嘗試行動起來了。方法就是紙和筆:統一印刷標準格式的記事本,讓代理人把自己每天都做了哪些跟銷售保險相關的事情都規範、格式化的記錄下來。包括但不限於:

  • 今天有沒有跟客戶約到機會,好了解下客戶的情況,順便介紹下保險?
  • 約到機會後,實際有沒有跟客戶聊成?線上微信聊的?還是線下聊的?
  • 聊的過程中,具體都聊了啥有價值的信息?尤其是客戶的家庭保障情況?

明眼人一看便知,上面描述的其實就是銷售轉化漏斗中的前幾步,沒有這個過程就遑論銷售結果。有了下圖這個小本本後,以小組為單位,代理人會每周由負責人督促大家填寫,然後收集上來由專人手動謄錄到Excel表格中,再一步步向上匯總上報。不過聰明如你肯定預料到了,這個方法效率低、門檻高,最後的結果就是代理人配合度低,往往很難推廣落實。

二、一起看看「常規」操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層面做了很多探索嘗試。宗旨就是:讓代理人原有的、低效率的、不透明的線下行為,儘量都線上化。

比如說,之前線下那些小本本用起來多不方便,我們直接給你開發一個小工具,你們就按時在APP上自動填寫上報就行。總部拿到數據之後也會進一步加工分析,洞察各個地區代理人的銷售行為模式差異,然後動態的調整給你們下達的銷售指標,以及配置不同的學習培訓資源。具象化的示意圖如下:

三、稍微停下來review一下

上面這種做法真的可以麼?

公布下答案:代理人們普遍會按照總部的要求,每周專門找一個時間隨便填一下,因為總部只能考核有多少人填了、填沒填完整,但填的準不準那就沒轍了~(手動攤手)

後來總部也發現了,不過不是事兒~因為代理人不認真填寫那是他們素質和態度的問題,不是我們產品設計的問題,很可能這個線下數據就是沒法收集到的,還請大老闆們體諒考慮

代理人們的素質是不是不大行?如果僅從學歷來看,確實不大行,絕大部分代理人是大專及以下;態度是不是也不端正?從實際走訪來看,確實也不怎麼積極,因為大家都是向錢看,這東西費勁又跟錢沒關係,有時候都懶得敷衍。但這裡面我們網際網路人就沒問題了麼?是時候重溫一下開局的那張微博截圖了,希望大家一起好好讀一遍

看完之後想想這麼個事兒:這麼做數字化轉型,是不是有點兒太居高臨下了?是不是有點兒太想當然了?可那麼多精明的老闆,為什麼都置若罔聞呢?難道只有咱們幾個小卒子洞悉了宇宙的奧秘?

咱們把上述疑惑稍微擱置下,繼續看看別的探索和嘗試。

四、來點兒「非常規」的操作

為什麼代理人們會無師自通的成為糊弄學高手呢?經過調研走訪,回答驚人的一致:因為這個功能對我沒卵用,只是總部收集數據的工具,而且填寫起來超級麻煩費時間

難道這些銷售過程行為,就真的沒人關心、無法獲得了麼?不見得~在調研中古牧君發現,有相當多的資深代理人有記錄工作日誌的習慣,尤其是每次在線下跟客戶接觸後,都會記錄一下關鍵信息。比如客戶對保險的態度、目前的家庭情況、身體健康情況等等,但這些都在紙質小本或其他第三方通用場景的日程記錄APP上。前者不便於翻閱查找,後者過於通用,用起來也是有諸多不順手。那麼基於這些問題,可以依託手上現有的對話機器人形態產品,做如下功能補充:

(1)支持通過語音錄入想要記錄的事情(也可以鍵盤打字作為輔助)

(2)將語音轉文字的同時,自動化、結構化提取關鍵信息,形成便簽

(3)將便簽集成為日誌,可按天、按客戶姓名查看

(4)利用結構化提取出來的關鍵信息,將對應的每條行為映射到銷售轉化漏斗的不同環節,並在後台進行統計計算,以便查看團隊數據。

這個功能以幫助代理人記錄日常事務為切入點,順帶收集記錄了他們的銷售過程數據。在小範圍試推廣階段,平均每個代理人每天會主動使用該功能錄入2條+有價值的信息,相比之前被動的每周填寫1次,是一種質變。

同時還發現,代理人在自主使用時,並不只是機械化的記錄時間、地點、人物、動作,還會陳述性總結自己與客戶見面時收集到的客戶信息。比如家庭情況和擔憂、未來的人生規劃、目前的生活節奏等等,這些信息都是單純靠線上碎片化的行為記錄難以捕獲、拼接、整合的。

在試運營1個月後,該功能、以及其他「有想法」的創新嘗試性功能,集體被總部行政命令替換下線。因為全國要一盤棋,統一按照總部規劃團隊出具的方案,進行徹底的數字化轉型改革。

五、數字化轉型到底該怎樣?

以前古牧君也看過很多高端的諮詢報告,針對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做了很多高舉高打的規劃,但親身經歷之後才覺得:轉型還得靠真正能理解傳統行業的人,而非網際網路圈兒的「天外飛仙、降維打擊」。

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兩個問題,我嘗試給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數字化轉型僅僅是把過去線下的事務都搬到線上麼?」——肯定不是。就拿文中舉的這個例子來說,沒有什麼是比一次線下一對一談話更能了解客戶的了。線上化是幫助我們更好更全的獲取信息,但絕對不是簡單粗暴的扼殺原本信息量豐富且高價值的線下場景。有很多行業,撮合交易的重點就是靠個性化、專業化的線下服務,比如保險、房屋買賣、婚戀介紹,它們的共性就是產品的複雜性和非標準化。我們更應該琢磨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提升原有線下場景的效率,而非一味的幹掉它們。

「阻礙傳統行業公司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取決於如何看待數字化轉型。本文我們99%篇幅討論的數字化轉型,都只是從技術角度在探討。但遙想一下當年阿里推數據中台的時候,好像還提過中台不僅是一種技術創新,更是一次組織變革和企業文化改觀吧?

是強迫一線代理人上報數據?還是提供一個工具、在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同時順帶收集數據?

是強調總部的中樞定位,一切決策都必須自上而下的發自總部?還是適當的下方權利和責任,激活機構分公司的創新力,改善信息的流動方向?

這方面並不是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參考,中國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如何在轉型中既不會放權太大導致混亂、又不會收權太緊導致閉塞,就是很好的作業。就看企業們願不願意「抄作業」了。

本文由 @古牧君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06e0fc02a31a7df3fc8c23b8db37b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