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女性而言,成為母親那一刻,是我們一生當中最神聖的時刻。因為從那一刻開始,我們的角色發生了轉變,開始將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轉移到孩子身上,關注孩子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小薇是一位寶媽,她的孩子今年剛滿3歲,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在過去的3年里,小薇成功從一位妻子的角色,轉換成了一位母親的角色。
她清晰地記得孩子的每一個第一次,第一次叫她媽媽,第一次學著用勺子吃飯,第一次親吻他的臉頰……,這對於小薇而言,都是非常珍貴的回憶。
但伴隨著孩子開始慢慢長大,小薇的內心卻開始變得空落落的,因為她發現孩子似乎沒有再像以前那麼依賴他了。
在以前小薇每天下班回來,孩子都會跌跌撞撞地跑過來,要她抱抱,黏著她要求她陪她玩。
而現在小薇每天下班回家,孩子卻表現得無動於衷,自顧自地玩著自己的玩具,或者是打開電視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再也沒有了從前的依賴,這讓小薇變得輕鬆了不少,但是內心卻始終開心不起來。
孩子依賴媽媽,有可能是屬於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指的是那些對媽媽依賴性不強的寶寶,這類寶寶平時看上去非常的聽話,很少因為一些小事就在家裡又哭又鬧,也沒有吵著要媽媽陪,所以基本上也就沒有給媽媽帶來什麼麻煩。
甚至於有些媽媽還將孩子的這種行為認為是孩子懂事的表現,但其實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的話,這種孩子其實是屬於迴避型依戀。
《讀懂孩子的心》提到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更令人擔憂,父母要重視他們的心理。
因為他們和媽媽之間並沒有建立非常緊密的情感連接,所以在生活中便會對媽媽比較「冷淡」。
迴避型依戀對於孩子的個人成長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任其發展,孩子就會變得性格孤僻,覺得自己身邊沒有值得信賴的人,難以與其他人相處。
因此,我們作為媽媽應當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存在迴避型依戀的情況,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夠避免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
孩子喜歡哭鬧著依賴媽媽,屬於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相較於迴避型依戀而言屬於一種相反的情況,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他們會極度地依賴媽媽,喜歡讓媽媽陪著他們玩兒,一旦媽媽離開他們的視線,他們就會顯得焦躁不安,因為他們非常的害怕媽媽離開他們。
在《可怕的兩歲》中提到,孩子依賴父母,是對父母的信任,而親子關係中的這種信任會給孩子需要的穩定感。
也許在一些年輕的媽媽看來,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會給他們帶來麻煩,讓他們喪失很多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
但其實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較開朗,更容易交到朋友。
將注意力轉到孩子身上
現在很多孩子之所以沒有表現出依賴家長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沒有將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家長而言,他們還沒有轉變到媽媽的身份中來,很少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相處。
另外,還有些年輕的家長會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一年到頭,陪孩子的時間僅僅只有幾天,試問這樣的相處方式,又如何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呢?
因此,媽媽如果想要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就應當多花一點時間到孩子身上了,將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關注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值得依賴的人。
跟孩子一起回憶美好時光
1~3歲左右的孩子,記憶能力是比較差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長大後都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即使記得這些事,往往也是在父母的講述下,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在回憶這些事,
因此,在孩子慢慢長大的期間,我們作為家長應當幫孩子保留好這些美好的回憶,比如在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日子,都要為他拍照留念,或者是送給他一個具有意義的小禮物。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後,可以將這些擁有紀念意義的影像、照片、禮物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回憶一下這些美好的時光。
儘量少對孩子發脾氣
對於一些缺乏耐心的家長而言,跟孩子相處,其實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什麼事都不懂,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大哭大鬧,有時候家長被折磨得受不了,就會對孩子大發脾氣,以此來讓孩子安靜下來。
其實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媽媽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因為在孩子的世界當中,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對他好的人他自然就喜歡,對他大吼大叫的人他自然也就不喜歡了。
因此,我們作為家長,在孩子年紀非常小的時候,應當對孩子多一些包容,儘量不要對孩子發脾氣,這樣才有利於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而言,因此,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家長要對此引起重視,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那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加健康茁壯的成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