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兒女孝順,自己能夠安享晚年。但是,有時候事情總不會按照我們的想法走。
很多非常疼愛孩子的家長,終了,卻得不到孩子的孝心,並且,無論你有多少個子女,往往不孝順的孩子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
小貝出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不但父母關係很好,家庭的經濟條件也很殷實,可以說小貝的童年是在一個無憂無慮的狀態下度過的。
但是,當小貝四歲的時候,小貝的爸爸不幸逝世了,只留下孤兒寡母悻悻度日。
媽媽在看到小貝失去父愛之後,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更多的愛,就對小貝更加的關愛了。
無條件地滿足小貝的任何需求,並且對於小貝犯的錯也常常縱容嬌慣。她覺得,這是一種對孩子的彌補與虧欠。
但其實,溺愛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而是一種隱性的迫害。
而在溺愛中成長的小貝變得更加有恃無恐,已經將媽媽對自己的好變成了理所應當。
隨著小貝慢慢長大,結婚生子,媽媽也老了,但是小貝卻很少回去看望過自己的媽媽,哪怕是過年過節也不曾回去,甚至連媽媽生病了,小貝都不聞不問。
所以說,從小越是嬌慣那個孩子,那麼等孩子長大了,多半都是個不孝之子。
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都是孝順的,那麼,疼愛孩子就要把握好「度」,否則可能親手將自己的孩子往「白眼狼」的路上推。
導致孩子不孝順的原因你了解過嗎?你可能正在把孩子「逼」成白眼狼
孩子長大之後沒有孝心,很多人都覺得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其實,孩子不孝這件事,大多是因為家長的教育出現了差錯。
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導致孩子變成不孝子的案例,其實有很多。比如小貝的例子,小貝就是因為長期接受媽媽的溺愛,從而失去了感恩的心,覺得媽媽對自己好是應該的,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意思辦,就是對不起自己。
當孩子缺乏了感恩之後,就不會認識到媽媽對自己的愛,也就無從談起孝心了。
當然,溺愛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家長要注意自身的行為,平時看看自己是不是喜歡妥協於孩子的執拗。
看看自己是不是經常言不由衷的屈服於孩子,看看自己是不是經常喜歡替孩子的錯誤承擔後果,看看自己有沒有過度的保護孩子等等。
這其實是很好自查的,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身上有這些問題,那麼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正在溺愛孩子。
【飯飯媽建議】:
有些家長會表示,自己發現自己在溺愛孩子,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這怎麼辦?這裡我們給這些家長提出一些建議:
懂放手:孩子只要有能力去做某些事情,家長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擔心孩子會累倒、會髒等。
懂鍛鍊:孩子到了特定的生長階段,就應該掌握相應的能力,所以家長要注意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比如孩子周歲左右鍛鍊走路,孩子幼兒期鍛鍊歸整,孩子學齡前鍛鍊自理等等。
家長的榜樣做得不夠好
有一對夫妻因為不想撫養老人,於是用小平車將年邁的奶奶推到了後山,想讓奶奶自生自滅。
而在準備回家的時候,兒子卻說話了,兒子問爸爸怎麼不把小平車拉回家,爸爸問為什麼,兒子回答:「沒有小平車,你們老了之後,我怎麼推你們來這裡?」夫妻大驚,趕忙將奶奶推回家好生照料。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能夠發現,其實孩子孝不孝順,與父母的模範作用有很大的關係,要是父母本身就不孝順,那麼孩子大幾率也會不孝順。
【飯飯媽建議】:
家長應該先糾正自身,只有自己做到孝順父母,孩子才知道應該如何孝順父母。
比如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經常給老人打電話關心老人,孝敬老人等等。
最早在孩子的心裡種下感恩的種子,讓種子慢慢發芽長大,孩子也會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家長疏於對孩子的陪伴
孩子為什麼要孝順父母?是責任,但更多的是一種感情,因為孩子和家長之間有無法割捨的親情,所以在父母老了之後,孩子才會去孝順父母。
而感情是怎麼來的,自然不是空口白牙,也不是僅憑血緣關係就能夠得來的,而是要靠家長與孩子的親密陪伴,在不斷的接觸中,讓親情不斷地提高、升華。
【飯飯媽建議】:
要想孩子孝順,得給孩子一個自驅力,而親情就是唯一的自驅力。所以,家長要注意經常陪伴孩子,對孩子付出真正的愛,孩子才會感受到深厚的親情。
家長沒有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禮儀常識和道德理念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粗心大意、毫不負責,根本不關心孩子發育到什麼階段,需要什麼教育方式,需要進行哪些教育等等。
而在孩子不能夠很好地接受家庭教育的情況下,個人的價值觀、是非觀、人生觀、交際能力、禮貌道德等,都可能會產生錯誤的發展,從而根本不知道孝順是對的,也無法 產生孝順父母的意識。
【飯飯媽建議】:
家長想要孩子以後孝順自己,對自己負責,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就應該先對孩子負責,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基本的規矩和禮貌。
寫在最後
孩子孝順與否,基本上都要看家長是怎麼做的,如果老了孩子不孝順,也不要埋怨孩子「白眼狼」,因為這都是家長們自己「教」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