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媽媽在斥罵孩子,孩子被罵得痛哭流涕,但是卻仍舊會向媽媽求抱抱。
之前看過一則消息,說的是一個小孩子因為在家裡想要幫助媽媽做家務,結果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於是,這位媽媽就聲嘶力竭的斥罵孩子,甚至還動手打了孩子,而且下手還不輕,一旁的鄰居感覺到事態有點嚴重,就打電話報了警。
當警察趕來的時候,看到孩子身上明顯有被媽媽打過的痕跡,警察為了保障孩子的合法權益,就準備將這位母親帶離現場。
但是,這時候令人意外的場面出現了,孩子雖說遭受了母親的打罵,但是看到警察要帶走媽媽的時候,卻一把抱著媽媽,央求警察不要帶走媽媽,這樣的場面看起來似乎警察才是「壞人」一樣。
那麼,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產生了一些嚴厲的語言,或是肢體上的懲罰之後,孩子不但不恐懼家長,反而更加依賴家長了呢?
孩子被斥責後,為何還求抱抱?背後的「真相」你要懂
孩子對於家長的感情,是很多人難以想像的,並且他們在受到斥責的時候,雖說會痛哭,但哭泣的原因可能並不都是大人想像的那樣。
孩子求抱抱,是想「安慰」家長的情緒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長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可以說家長就是孩子的一切。所以,孩子對於家長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當家長出現斥罵孩子的行為時,孩子會感到家長處於一種嚴重的負面情緒干擾狀態,家長是不高興的,是生氣的。
而看到家長的這種負面狀態,孩子更多的是一種對家長的擔心與自己惹家長生氣的愧疚,所以孩子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來安撫家長的情緒。
而對於孩子來說,抱抱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往往也是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安撫孩子的,孩子就會認為抱抱是有效緩解家長負面情緒的行為了。所以,孩子哭著求抱抱,很可能是在「照顧」家長。
孩子求抱抱,是想承認錯誤
孩子雖說懵懂無知,但是並不是不好學,相反,孩子一般都是具有極強求知慾的。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被家長斥責的時候,孩子更想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尋求正確的解決辦法。
但由於孩子並不具備強如大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只能夠以抱抱的方式來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讓家長情緒平復之後告訴自己正確的辦法。
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面對家長的斥責,選擇抱抱,而不是逃避,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想要認錯,家長們可要認清。
孩子求抱抱,是想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就如前面提到的案例一樣,基本上所有孩子的安全感來源都是家長,因為家長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是教育、養育孩子的人,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
所以,就算是家長打罵孩子,孩子仍舊會認為家長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是值得自己信賴的人,家長打罵自己只是因為自己犯錯了,錯的不是家長,因為家長做任何行為都是對的。
但是同時,打罵的行為也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所以孩子才會出現如此矛盾的行為:既恐懼家長的打罵,但是又需要家長賦予孩子安全感。這也是上文案例中,孩子為何不讓警察帶走媽媽的原因之一。
以打罵來教育孩子是不對的,反而還會起到反效果,別不當回事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可能會使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覺得這樣才會讓孩子長記性,下次不犯錯。
但是,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實一般都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打罵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發泄
說是教育方式,其實大多數家長在對孩子斥罵的時候,多是因為孩子的錯誤行為讓家長的情緒激動了,讓家長生氣了,家長仗著自己的「長輩身份」對孩子的一種情緒發泄。
而這種發泄對於孩子的錯誤糾正是有幫助的,更多的是讓孩子成為「情緒垃圾桶」,而不是獲得成長。
打罵行為是一種嚴重低效的教育手段
孩子出現錯誤行為之後,家長作為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讓孩子明白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從而實現孩子的成長。
但是,打罵顯然不具備這樣的作用,因為打罵行為中,孩子接受到的更多是一種來自家長的壓力,而不是正確處理事情的辦法、不是知識的賦予、不是正確的引導,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在接受了家長嚴厲的批評之後,仍舊會犯錯。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屢屢犯錯,還質疑孩子和自己「對著干」,卻根本不知道,其實孩子無法得到有效成長、屢錯屢犯、屢犯屢錯的根本原因,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
比如孩子做錯事了,家長就需要給孩子講解正確的做法,而不是去斥罵孩子,你罵得再多,孩子還是不知道怎麼做。
打罵行為會給孩子建立錯誤的榜樣
另外,打罵孩子的行為,還會給孩子建立一個錯誤的榜樣,讓孩子覺得打罵的行為是一種成長的交流行為。
這就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一種無厘頭的「急脾氣」,在孩子和別人交際的時候,很可能會變得易怒易躁,情緒波動大,從而影響孩子的社交,繼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等。
寫在最後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急躁,多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鼓勵,少對孩子進行打罵,畢竟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成為一個受氣包。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