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
第15個「聯合國糖尿病日」
宣傳主題: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據了解,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已高達11.6%,糖尿病患者約占全球四分之一。
為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於1991年共同將每年11月14日定為聯合國糖尿病日。
「聯合國糖尿病日」宣傳要點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備以下因素之一,即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1. 年齡≥40歲;
2. 超重與肥胖;
3. 高血壓;
4. 血脂異常;
5. 靜坐生活方式;
6. 糖尿病家族史;
7. 妊娠糖尿病史;
8. 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負荷2小時血糖(2hPG)<11.1mmol/L,為糖調節受損,也稱糖尿病前期,屬於糖尿病的極高危人群。
二、糖尿病定義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徵的代謝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並符合以下任何一個條件的人,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1. 一天中任一時間血糖≥11.1mmol/L(200mg/dl);
2.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將產生嚴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質代謝異常,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種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腎、神經損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導致殘廢或者過早死亡。糖尿病常見併發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
1.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較同年齡、性別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並使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年齡提前,病情更嚴重;
2.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和血脂異常;
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 糖尿病腎病是造成腎功能衰竭的常見原因之一;
5. 糖尿病足嚴重者可導致截肢。
四、糖尿病的預防
1.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識;
2. 保持合理膳食、經常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
3. 健康人群從40歲開始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議每半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或餐後2小時血糖;
4. 及早干預糖尿病前期人群;
5. 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使超重肥胖者體重指數達到或接近24,或體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下降35-58%。
五、糖尿病患者的綜合治療
1. 營養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和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的五項綜合治療措施;
2. 糖尿病患者採取措施降糖、降壓、調整血脂和控制體重,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控油、減鹽和增加體力活動,可明顯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3.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監測應在專業醫生和/或護士的指導下開展;
4. 積極治療糖尿病,平穩控制病情,延緩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樣享受生活。
六、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
1. 健康飲食;
2. 適量運動;
3. 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4. 血糖自我監測;
5. 藥物治療(包括胰島素治療)。
以上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
今年聯合國糖尿病日的主題為: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日,請重視血糖監測,遠離併發症!
什麼是血糖監測
血糖監測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或醫院開展的血糖檢測,主要包括毛細血管血糖檢測、糖化白蛋白 GA 監測、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監測及動態血糖監測 CGM。自我血糖監測(SMBG)既是調整血糖達標的重要措施,也是減少低血糖風險的重要手段。
關於血糖的幾個基本概念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是指距離上一餐進食8~10小時後進行測定的血糖值,反映在基礎狀態下、沒有飲食負荷時的血糖水平。一般在清晨8:00空腹狀態下抽血,空腹血糖重複性好,是糖尿病診斷必查的項目。
2.餐後2小時血糖(2h BG)
餐後2小時血糖是進食後2個小時後測血糖值,注意一定是指從吃第一口食物開始計時,2小時後測定的血糖結果。餐後2小時血糖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重要指標,即進食後食物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
3. 隨機血糖:
隨機血糖是指指一天中任何時刻測得的血糖值。正常人隨機血糖一般不超過11.1毫摩爾/升(mmol/L),如果患者有糖尿病典型症狀(「三多一少」症狀),隨機血糖≥11.1毫摩爾/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管理
患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病情調整血糖監測的時間點及頻率。自我血糖監測的時間點包括三餐前、三餐後2小時、睡前、夜間及即刻血糖。
得了糖尿病,怎麼飲食血糖才穩?
各位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大家好!
進入冬季,人的食慾增加,為驅寒,在飲食上會吃得相對厚味些。一些糖尿病病人也免不了每天會攝入不少油膩厚味食物,加之氣候寒冷,戶外活動明顯減少,導致糖尿病病人血糖在此期間升高,病情加重。因此,對於糖尿病病人來說冬季更應加強自我營養保健。但是,在飲食控制中,除了不宜攝入能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還有哪些是糖尿病患者應該注意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糖尿病病人在冬季如何吃才能既健康又營養。
1、控制熱量。一些糖尿病病人本來就多食,尤其是在冬季,氣溫下降,人體基礎代謝率增高,運動減少,而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旺盛,很容易導致每日攝入熱量超標,導致肥胖,加重胰島素抵抗,因此,需要控制每日的總食量,也就是控制主食、牛奶、雞蛋、肉類、豆類、油脂類、水果的數量,而不是單獨控制某一種食物的數量,部分糖尿病病人在兩餐之間會感到飢餓,此時可以吃些黃瓜、西紅柿來減少飢餓感。
2、營養多樣化:食物多樣化才能保證各類營養素互補,建議每天至少要吃5種以上蔬菜,3種以上穀物、水果以及肉蛋奶製品。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儘量少吃水果。
3、合理烹飪:儘量選擇清蒸、水煮、涼拌等烹飪方式。儘可能少鹽和少油脂。食鹽的攝入量與血壓的增高成正比,而寒冷刺激,可使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促使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不但易誘發高血壓、腦出血、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而且還能激活和促進小腸內葡萄糖分解酶的活性,使糖的吸收加快,導致餐後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病人每天攝入食鹽不應超過6克,儘量不吃腌制的菜食。大量油脂的攝入,會使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升高,促使或加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也可直接引起肥胖,產生胰島素抵抗,間接地影響血糖。因此糖尿病病人每天攝入油脂不超過25克。儘量不吃油膩食物,如油炸、紅燒、油燜的食物、濃肉湯和帶皮的肉等。
在調味品的選擇上,儘可能不用辛辣刺激性調味品,如辣椒、胡椒、芥末等。這些食物容易導致糖尿病病人食量大增,也容易致使糖尿病病人 「三多一少」的症狀加重,對控制血糖不利。
4、補充營養素。在營養素的補充上多選擇富含維生素C、B、D、E、A和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在冬季,一些糖尿病病人飲食較單調,而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對這些維生素需要量較多,粗糧和果蔬類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在血糖平穩的情況下,一些水果如蘋果、梨都可以適量食用。
冬季戶外活動少,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便秘,需要一定的膳食纖維改善胃腸道功能,同時膳食纖維還能增加患者的飽腹感,減少進食量、改善血糖。在燕麥、蕎麥等粗糧以及一些新鮮蔬菜中膳食纖維含量較高。
微信公眾號tnbtb8(糖尿病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