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由张涵予、杜江、袁泉等人主演的《中国机长》火了,带来了20亿的票房,也使得飞行事业和飞机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以看到,电影中的川航U8633修得十分气派,这也是我国长期科技发展的结果。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最早的飞机是什么吗?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
中国机长
自古以来,我国古代文学家的诗文中就表达了对蓝天美好意象的寄托,和想飞上蓝天的愿望。屈原在《离骚》中写过“驷玉虬以乘鹥[yī]兮,溘埃风馀上征。”意思就是他想乘坐着玉车一直去到天上,去到美好而神圣的地方。可见在很早之前,蓝天在我国人民心中就是愿望的承载之地,飞上蓝天都意味着实现愿望。
木鹞
但这只是一种寄托,而我国可考证的最早的飞行器,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中记载,孟子花了三年的时间在鲁山制作了一只木鸟。这是一只会飞的“鸟”,由木板制成,由装置操控起飞。但由于机身重,体型大,机关简单等原因,只飞行了一天,就阵亡了。这只“鸟”现在被称为“木鹞”或“木鸢”,也就是我国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这个机器虽然创意大胆,但由于年代的局限性,并不能实现很多功能,而且也无法载人,但这也是我国飞行历史上一个十分伟大的开天辟地式的壮举。
古代飞行器
随后就到了汉朝,有一个普通平民利用人工翅膀成功实现了飞行。我们都知道,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但北方匈奴时长叛乱。《汉书·王莽传》中记载,他在头疼之余宣布招募有特异功能的奇异勇士。其中有一男子自称可以飞行,于是在大家的见证下,他用很多鸟类的羽毛做成了大大的人工翅膀,并装上了很多机关装置,并在脚上装了类似今天弹簧的东西。于是他真的飞起来了,在空中停留数百步才落了下来。
王莽手下的大臣建议过用此人去做侦察兵,而也不知道王莽是否准许他前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人类飞上蓝天的记录,是我国飞行史中将飞行器和人类结合起来的一大步。但是这种办法的缺点也很明显,飞行人无法飞行过长时间,且不易操控降落,容易被意外干扰,更别说去做“侦查兵”了,很有可能就是有去无回。何况,从物理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的起飞更多依靠的是弹簧的弹力,而非羽毛的浮力。虽然看着很帅很诱人,但并不实用,也并不靠谱,更不是什么“特异功能”。
而后来,即便在盛唐时期,我国飞行事业也没有什么突出性的发展,的确令人惋惜。但火药、指南针等实用技术的发明,也为飞行事业提供和引发了关于能源、技术性等更有建设意义的思考和改革。
陶成道
一直到明朝,有个叫陶成道的普通人,才又有了新的尝试。他喜好钻研火器,还曾向当时的皇帝朱元璋献宝,曾经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在百姓中也颇负盛名。在得到允许后,他一共买了47枚最大的大火箭,自己制造燃料,自己研究点火方式和飞行路线,把火箭装在一把大座椅的背后。随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他把自己绑在了椅子前面,准备和椅子一起飞上天!这种行为在现在来看简直不可思议!
但在当时爱好飞行的人眼中就是伟大的尝试和历史性的挑战!只见他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叫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可见他是想借助火箭向上推进的推力和风筝上升的浮力带动他往天空中飞行。然而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他并没能飞上蓝天,也并没能成功利用火箭这项能源。他虽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作为能源进行飞行的人,他提出了能源和燃料的来源,并用生命去证明了其可行性。他的尝试是我国乃至于世界飞行史航天史上伟大的一步,他也被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飞机的发展史,而到清朝后期,辛亥革命爆发,西方一些先进的技术也传入我国,我国仁人志士也开启了飞行事业的新篇章。具体大事件年表如下。
而到建国后,我国更加重视飞行事业的发展,以及空军的培养。我们也相信,在将来,我们的航天事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