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将史书命名为《春秋》,古代的“春秋”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0-03-23     谋士说

一年四季分为“春、夏、秋、冬”这是人尽皆知的,孔子编撰史书的时候,就是根据季节来命名书名的。网上对《春秋》这本书也早有了解释,鲁国的史官在报导当时各诸侯国的重大事件时,书写的顺序是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记录的,于是史官把书名命名为“春秋”。

后来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不仅仅成为儒家经典著作,史学家还将周平王动迁(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称之为“春秋时期”。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鲁国史官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命名书名的,那么,古代的史官为何不以“春冬”来命名,而是以“春秋”来命名呢?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先秦时期“春秋”的具体含义。

孔子

“春秋”的第一层含义

在古代“春秋”代表季节没错,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春秋”两个季节其实代表的是一年,而非“春、夏、秋、冬”代表一年,所以《春秋》书名的意思是“一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鲁国的史官,将编年体史书命名《春秋》其实是有深层含义在里面的。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历法》当中解释说:“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季),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说文解字》解释说:“年,熟谷也。”也就说,古代,以谷物成熟表示一年。古人在春天开始耕田种地,秋天谷物成熟收获,万物也开始凋零,一年就这样结束了。所以,古代的“秋后问斩”也有秋后万物凋零的意思,在秋后国家可以进行刑罚杀戮了。

寒蝉

我国还有一个成语典故叫“不知春秋”,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早晨出生的菌类不到天黑就死去了;蟪蛄(寒蝉)春天出生到秋天就死了,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所以,先秦时期的“春秋”代指一年的时间。

此外,先秦时期纪年方式和后世也有所不同,当时还以“春、秋、冬、夏”作为四季顺序。例如《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墨子·天志中》“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等等。

“春秋”的第二层含义

用搜索引擎搜索“春秋”两个字,往往会得到“春秋战国时期”或者孔子编撰的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从孔子编撰《春秋》开始,后世的史官,往往会在书名后面加上“春秋”,已经成为古代史书的代名词。在我国历史上除了孔子编撰的《春秋》一书外,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以及《吴越春秋》等书籍。这些古典书籍都是以“春秋”来命名,其实就可以看出这些书籍都是古代的史书,非一般文学著作。

春秋左传

晋代杜预在《春秋左传序》当中说:“‘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春秋》是鲁国史记的书名。在《周礼》里有专门负责记载历史事件的史官,掌管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以及四方的事情,传达四方的意志。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记载本国的事情。大的事情写在简册上,小的事情就记载在简牍上。《孟子》说:楚国的国史名字叫《梼杌》(已亡佚),晋国的国史名字叫《乘》(已亡佚),鲁国的国史名字叫《春秋》,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只不过对国史的称呼不同罢了。

在秦朝统一六国前,本来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记录各自的历史,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为了书同文,车同轨,各国的书籍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在各国的史书当中,只有鲁国的史书也就是孔子编撰的《春秋》被保留下来了。所以,后世史学家往往把《春秋》作为古代史书的代名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T6HC3EBnkjnB-0zIK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