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生活风俗趣谈:这样的民国你可曾听过?

2019-12-07     谋士说

说到民国,不知各位心里蹦会出来什么词。军阀群雄割据、学生救国图存,文人风花雪月……民国二字的意境是复杂的,唯美、血腥、优雅、黑暗似乎都和它沾点边。

孙中山

不过小编今天到想从它最平凡的一面,咱小老百姓的民生风俗,来给读者介绍一番民国风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肚子饱了成大事。这要说的文艺点,就是“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咱第一个介绍民国的“吃”。作为一个吃货,能穿越到民国去吃,绝对稳赚——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钱。

民国正值新旧交替的时代,虽然传统中餐依旧繁盛,但西餐却在民国初年悄悄火了一把。当时,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很受中国人欢迎,不论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都因为是新鲜货所以备受欢迎。

据说,那时在老上海的南京东路,德大西菜社以烹制正宗德式西菜闻名于中外; 淮海中路的上海西菜社以烹制欧美大菜著称; 红房子西菜社兼营日式西菜, 冬季供应日式火锅“司盖阿盖”,这样一看,民国西餐店好像比现在的西餐馆还要红火。

其实这得归功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昔日孙中山先生卸任大总统,就在上海理查西餐厅招待嘉宾。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也准备不少上等西餐茶点招待来宾。段祺瑞当总理的时候,也在国务院西花园用西餐请客,不过,是公款与否咱可就不知道了。
就像今天喝着咖啡嚼着大蒜,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小资一样,当时的城里人见总统总理吃西餐,喝洋酒,当然也要跟风一把。据说某些新婚燕尔,结婚西式,请亲朋好友吃的饭,也准备蛋糕之类的西餐镇场。也难怪当时有文人写打油诗说“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民国风

但是各位读者可不要忘了我在前面说的话,去民国一饱口福,你得把钱包准备好。吃一顿西餐真不便宜。就说1917 年的天津利顺德西餐,定价是“早茶点心一元,午饭一元五,晚饭二元”,1917年的一元钱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在北京,大米是3分钱一斤,猪肉差不多只要1 角至1角1分一斤。也就是说,在利顺德吃一顿早茶的钱,能买十斤猪肉!也难怪西餐这玩意火不起。

说完吃,免不了说一说穿。咱在刚刚改革开放时,是清一色的工人装扮,发展到今天,啥行头都有;于此相仿,民国初年更大一番改天换地,外观上肯定也得摆弄点花样出来。

当然啦,男同志的穿衣咱就不说什么了,在流行一阵西装之后,差不多就固定在中山装上。男人嘛,对穿衣打扮,真没女人有研究。

女性在民国时的穿衣品味,写起来几千几万字也不够,小编在这儿就简单点讲。一是在新式女装方面,从当时留下的照片来看,很多女生喜欢上衣下裙,玩中西混搭。而一些知识女性,则刻意把服饰变革和女权联系起来行为艺术。比如我们熟知的秋瑾,日本归来后就一直穿男装彰显个性。
我们更熟悉的,应该是那些姨太太们爱穿的旗袍。本是满洲贵族女性常穿的旗袍,在经过样式的多次改进后称为爆款,被全民接受。摒弃了传统服装宽袍大袖,吸取了西方的审美情趣,很多女性开始用旗袍大胆体现自己的曲线美,真可谓是“全员旗袍”。
如果你喜欢张爱玲的话,除她知名的一些“软文”(没有不尊敬先辈之意)外,她一篇《更衣记》的文章是不可不读的。在这篇文章里,她就从民国初期到中期女装流行过的款式,什幺元宝领、昭君套都分析透彻,值得一读。既然聊到女性穿衣,我们再来说说当时的伦理观念。

民国

虽然说,民国了,大家都提倡自由恋爱,但其实开始可一点都不自由。民国初年,公共场所禁止男女同坐,甚至1913年,上海发生过因为男女同坐一辆人力车被抓一事。女校也不准会见男客,男老师至少得50岁,而还得留胡子!你说怪不怪,不留胡子怎就不配拥有姓名。

“一个茶壶配四个茶碗”,民国人吃西餐学的挺快,对外来的一夫一妻制可真学不来。君不见当时的军阀,那个不是妻妾成群。袁世凯一妻九妾、张作霖妻妾六人、贿选总统曹锟更是过分,不仅姨太太众多,而且连男同胞也不放过,什么下级官兵、浪荡公子、社会闲汉,一旦被这位爷相中,统统纳入账中!来者不拒。
随着时间推移,自由恋爱的时代还是来了。比如喜闻乐见的徐志摩徐大诗人,为追求文青所谓“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而作为社会表率,和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协议离婚,开现代离婚之先河的同时,促进了打胎手术的发展。

民国上海

最后,当你在民国是个小老百姓,用一个字来形容你的生活就是:惨啊!

且不说军阀老爷的横征暴敛,光是土匪头子们杀人放火就有你受的。这里有个数据,有个学者统计过1923年在内蒙、山东、山西和河南四省的土匪数,您猜多少人?至少一万多;而到了1931年,土匪人数更是多到150万以上!

最可气的是这些土匪坏事做尽,最后一个个都摇身一变,干脆成了正规军。你说上哪儿评理?甚至可以这么说,在民国,兵就是匪,匪就是兵,匪不一定是兵,但兵绝对能是匪,再加上黑社会、洋大人、政府剥削……民国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就是个“惨”字。
这里给读者推荐两本好书,一部叫《白鹿原》,一部叫《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听过。在前一部里,你可以看到民国农村人的活得多么辛苦,而后一部则是跟你讲民国市里人活的怎么堕落。民国有着光鲜的外表,里子却烂的很难看,可绝不是小资们畅想的风花雪月之地。

以上就是小编给您带来的民国生活风俗介绍,最后奉劝各位读者,“历史有风险,穿越需谨慎”,要穿越民国,您可得想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1R14m4BMH2_cNUghy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