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君主,都热衷于狩猎,难道只是为了好玩吗?

2020-03-24     谋士说

说到古代的狩猎,我相信很多人在古装电视剧当看到过这样的场景,皇帝和一群大臣,骑在马上追逐野兽的情景。如果,皇帝射中了天上的飞禽或者地上的走兽,立马有士兵跑去捡来,然后有大臣在旁边拍马屁,说皇上威武。

公元1846年,道光帝带领众皇子狩猎于南苑,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是道光帝在考察众皇子骑马射箭的技术。到了狩猎场上,众皇子纵马驰骋,尤其是六皇子亦䜣骑射精湛,每次射中都赢得一片喝彩,最后亦䜣获得的猎物也最多。当道光帝查看众皇子的成果时,唯独四皇子奕詝没有发出一箭。道光帝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奕詝认为现在是春天,鸟兽繁殖的季节,自己不忍心射杀。道光帝称赞其很有君子风度,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封他做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可见,古代的皇家狩猎,不单单是打猎娱乐那么简单啊!

狩猎图

古代谁在狩猎?

普遍认为人类经历了三个时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欧洲有学者认为,人类的生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狩猎阶段、游牧阶段和农耕阶段。原始人类的发展先从狩猎开始,他们与大自然斗争,与野兽搏斗。由于狩猎来的动物越来越多,人类就开始驯化动物,并开始进入游牧阶段。其实,在驯化动物的时候,人类还发现植物的可食用性,于是种植农作物后,人类开始进入农耕阶段。其实,农耕民族要早于游牧民族,可能是欧洲最早进入游牧阶段,然后再进入农耕阶段的,所以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经历的阶段也不相同。当然,无论谁先谁后,即便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古人都热衷于狩猎。

欧洲人狩猎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狩猎的记载,据说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对朝政的管理。其外出狩猎,数月不归,后被羿夺了权,失去了国家。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因为狩猎而差点亡国的君主。还有商朝第27任君主武乙,在外出狩猎的时候,被雷击而死,看来打猎的风险还不止于此。

欧洲早期的罗马帝国贵族并不热衷于狩猎,直到亚历山大东征波斯以后,希腊人开始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于是贵族狩猎才逐渐兴起。对于古罗马人而言,战场上的骑射手始终在战争与狩猎中发挥着非核心的辅助作用。因此,罗马贵族对狩猎活动并不热心,他们认为狩猎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没有形成一种制度。罗马帝国的覆灭,与其不善于骑射,依靠步兵作战也有很大的关系。

罗马帝国解体之后,统治欧洲的主要是中世纪的骑士。此后,欧洲皇家狩猎活动重新获得了人们的重视,贵族狩猎成为常见甚至强制性的活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重视狩猎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传统,统治阶级们甚至专门设置了狩猎场。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7世纪时,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外就有一座名为卡里克利特亚的豪华狩猎区。早期的基辅罗斯(古罗斯国)统治者奥丽加(公元946~964年在位)在基辅城外和北部的诺夫哥罗德也拥有狩猎区。当然,一些冒险者并不限于自己的狩猎场。比如,印度莫卧儿帝国第六任君主奥朗则布,在1664年他长途跋涉来到克什米尔进行狩猎。

所以,统治者狩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也许你会认为,皇家狩猎无非是统治阶级消磨时光的一种娱乐方式,很多统治者因此玩物丧志。当然,在某些统治者眼中,狩猎的确是为了好玩,但是在英明君主眼里,狩猎活动可不是单纯的打猎游戏。

古人狩猎的意义?

根据《通典》的记载:“周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行搜、苗、狝、狩之礼。”《百科知识》2012年第23期有一段文字,作了解释:从周朝开始,如果没有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帝王每年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要举行畋猎(狩猎)活动,届时将动用军队参加。而畋猎的真正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打猎,更主要的是训练和检阅军队,这也正是畋猎被列入军礼的重要原因。

安息帝国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在其晚年时说,波斯萨桑王朝的统治者巴赫兰一世(公元273—276年在位)曾这样批评他:“你既不去战斗,也不去狩猎,你还有什么擅长的?”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波斯君主,已经将战争和狩猎联系在了一起,战争和狩猎都非常重要。

波斯战争

清朝的康熙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在蒙古草原,特别建了一个皇家狩猎场——木兰围场。该狩猎场位于河北最北端和内蒙古交界的地方,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比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北巡塞外,蒙古诸部落将一块地献给了康熙。

康熙在位期间,八旗子弟的战斗力一天不如一天,很多八旗兵骄逸自安染上恶习,满洲人骑马射箭的传统抛得一干二净。为了改变八旗子弟的形象,提升战斗力,康熙帝亲自勘测,划定了木兰围场,作为清朝皇家的狩猎场。其目的,主要训练八旗贵族围猎习武的军事能力。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到嘉庆六年(1820年),清朝皇帝在木兰围场进行了105次狩猎活动。可见,古代皇家狩猎,不仅仅是打猎那么简单,还是一种军事训练活动。康熙帝通过狩猎,锻炼八旗子弟的骑马作战能力,还加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联系,从而巩固了北方的边境的安宁。

乾隆帝

此外,古人的狩猎活动在某些君主眼中只是为了好玩也没错,但是在某些君主眼中,狩猎可以用来开疆扩土。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

周显王在位时候,蜀王拥有褒国和汉中的土地。蜀王狩猎与秦惠王相遇山谷之中。而秦惠王在山中遗失了一笥(竹器)黄金,秦惠王让人去寻找。由于蜀王贪婪,捡到了秦惠王遗失的黄金,自然不想给,于是以泥土塞在竹筒之中,交给了秦王。当时黄金丢失在蜀国的土地上,秦惠王虽然愤怒,但是无可奈何,不过群臣已经看出了秦惠王的野心,借此机会说:“蜀王以泥土欺骗大王,并非坏事,这是上天在暗示秦国,秦王将获得蜀国的土地。”

秦国锐士

从《华阳国志》的记载来看,蜀王很贪婪,他外出狩猎可能出于贪玩,而秦惠王大老远的跑到蜀地去狩猎,目的性就很强了。秦惠王想借助狩猎的机会,到蜀地去观察地形,意在吞并蜀国。秦惠王应该是派了间谍去蜀国,得知蜀王要出去打猎,他以狩猎的名义去蜀地,遇到蜀王。蜀王的贪婪在当时,应该出了名的。秦惠王故意把黄金遗失在了蜀国的土地上,以试探蜀王是否贪婪,结果蜀王真的把秦王遗失的黄金占为己有。

由于当时的秦国没有通往蜀国的道路,攻打蜀国很难,但是聪明的秦国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抓住蜀王贪婪的本性,造了五个石牛,故意散布谣言说,石牛可以拉出金子。贪婪成性的蜀王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就很想得到这五个“金牛”,于是向秦王索要。其实这是秦王设下的圈套,秦国自然乐意将“金牛”送给蜀王,不过“金牛”很大,根本没有道路运到蜀国。蜀王就命人开辟了一条可以通往成都的道路,史书中把蜀王开辟的这条道路称之为“石牛道”,后来秦王就借助“石牛道”灭了蜀国。所以,在昏庸的君主眼里,狩猎只是一种娱乐游戏。而在英明的君主眼里,狩猎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其背后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显而易见。

狩猎不是单纯的好玩,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古代的“狩猎”不同等于游牧民族的打猎,古代的皇家狩猎活动,不仅仅是娱乐好玩,欧洲人把贵族狩猎看作是某种社会政治权力,或者一种文化特征。在古代波斯帝国的一些壁画和诗歌当中能经常看见贵族狩猎的身影。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将皇家狩猎活动当成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酒林肉池

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38年,于秦朝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了一座庞大的园林——上林苑,据说占地面积达2460平方公里。在上林苑当中,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光草木名就有二千余种,无论从西域还是南方进献的宝物,都放在了上林苑当中。

此外,上林苑当中还设有皇帝的禁卫军羽林军,大将军卫青就是羽林军的统帅,所以山林苑属于皇家禁地,普通老百姓简直望尘莫及。上林苑到底是干嘛用的呢?据《汉书·旧仪》记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上林苑主要是皇家的狩猎场所,李广的小儿子李敢就是在狩猎的时候,被霍去病射死的。汉武帝为了息事宁人,只好说李敢被鹿撞死的,可见狩猎在统治阶级当中也充满了危机!

上林苑占地2460平方公里,在当时,能建造这样庞大的林园肯定要花费不少的钱财,且同一时期汉武帝还在北征匈奴,这从侧面也彰显了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估计找不到第二个能与大汉帝国相提并论的帝国了。不过,巨大的内耗和战争,也为大汉帝国带来了财政危机。汉武帝晚年,国家已经不堪重负,汉朝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曾孙汉宣帝刘询即位后,汉朝才恢复昔日的强盛。

郎世宁狩猎图

在欧洲,皇家也热衷于狩猎,庞大的狩猎场,也象征着其政治权威。所以,美国作家托马斯·爱尔森在其著作《欧亚皇家狩猎史》当中说:

狩猎区象征了统治者所强力推行与警惕维护的政治权威。12世纪时,成吉思汗未统一蒙古之前,有野心的部落首领便划定了自己的狩猎区,不允许其他任何人进入,这也是在无政府环境下权力角逐的方式之一。此外,在许多早期政权中,关于狩猎权与狩猎区的斗争也影射了关于王权的潜在竞争。比如,亚罗波尔克一世(公元972~980年在位)统治基辅期间,掌握大权的鲁里凯德家族内部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耗时长久而代价惨痛的斗争。在更加成熟和权力集中的国家中,王公们会将某些优质的狩猎区垄断为己有,这也是封建强权政治的象征。

其实,处于太平盛世的封建帝王和贵族们本来缺少战争的洗礼,其军事知识大多来源于书籍。皇家狩猎活动,不仅仅能改掉贵族子弟身上的一些不良毛病,还可以强身健体,增加骑马射箭,带兵打仗的能力。所以,从中外古籍的记载来看,古代皇家狩猎,并非是单纯的娱乐好玩,其实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非常的深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D6HC3EBnkjnB-0zIK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