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上半年仅7部破千万,而进口电影上来就破亿,港片这是怎么了

2019-08-11     小豆豆说电影

在香港电影市场上,本土电影突破千万元大关很难,进口影片随便就是几千万甚至破亿。根据最新的票房数据统计,在上半年港片票房中,仅有7部破了千万元的票房。其中《廉政风云》是唯一一部突破了3000万大关的本土电影,而《新喜剧之王》则以2196万位居第二位,随后的5部都在2000万票房成绩之下。



下半年倒是稍微好了点,《扫毒2》和《使徒行者2》均刷新了自己前作的记录,并都坐上了当日票房宝座,可惜的是,即使坐上了当日票房的宝座,却依旧没能够赢得最高的票房。

《扫毒2》7月初的时候票房仅突破了2000万,而在8月初仅刚刚突破2300万,最终能不能突破3000万不好说,而《使徒行者2》虽然在内地市场上大卖,但鉴于目前香港的特殊形势,等影片回到香港电影市场上映之后,能达到多高的票房,还是未知数。





但这并不是香港电影不能突破票房关口的理由,仔细的查看香港票房榜影史,进口电影随便一部都突破几千万的票房,甚至是破亿,完全沦为了好莱坞电影的后花园。其中在2018年,香港电影票房华语电影总榜单上,更是没有一部来自香港本地制片的电影。

虽说在人口比例上等其他客观因素上,我们确实不能将香港电影市场票房与内地电影市场票房进行比较,毕竟人口比例就摆在那里,内地十几亿的人口创造几亿票房很常见,但要知道的是香港本地人口还在百万,人均票房自然香港能够排在首位。

我们要思考的是,同样在香港电影市场,为什么自己港产本土的电影不行,反而外来进口电影却能随便突破几千万,甚至是几亿的票房成绩。



明明我们最优秀的香港那批导演还在,如王晶,徐克,王家卫等等。我们最优秀的演员还在,如郭富城,梁家辉,张家辉,刘德华,梁朝伟等等。我们最优秀的电影制片方也还在,比如TVB和英皇娱乐等等。难道今天的香港电影真的就不值得一提,甚至没落了吗?

回答好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得科普一下。香港电影的成功,本身就是属于“非正常”的,台湾电影市场的崩溃,是香港电影崩溃的很大一个导火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逐渐在台湾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最高潮的时期更是开了5家院线,直接专门放映香港的电影。在那个时候拍片子,基本上在台湾赚的钱就能够收回成本,其他地区上映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赚的。所以在那个年代,拍电影就能够赚钱,大家争先恐后都要提高自己的质量,想多捞点钱,因此港片也就越拍越好。



随着电影市场的饱和,大家都开始飘起来了,于是越来越多的片子要出来,越来越多无底线的影片,最终导致了香港影片质量参差不齐,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香港回归之后,虽然失去了台湾市场,但是却也得到了巨大潜力的内地市场,可显然,香港电影还是格局太小,眼光不够,依旧还是90年代拍电影的那个套路,请上老一批的演员,套个故事,就能出片赚钱了,《澳门风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内地的一众香港电影迷,都是当年从“非官方”途径的盗版影碟中过来的。所以到内地电影市场,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撑着情怀还能赚不少钱,但是香港电影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洪流,观众们也成熟的太快,很快就不再愿意为那些烂片买单。



归根到底,香港电影之所以不成气候,还是这个时代变了,香港电影能成功本身就是诸多因素下的产物,但如今的大陆电影人也在不断的成长,虽然大陆电影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毕竟人口就摆在那里,背后资本也愿意去积极的推动和促进电影的发展。

而香港电影却依旧还在那里摆烂摊,为什么香港电影在本土市场票房上不去,香港人肯定是最清楚的。



目前香港电影仍然是电影的重镇,我们也仍有那批最优秀的香港电影人在努力着。这几年随着“香港电影”概念的消亡,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的华人则撑起了更大的格局——“华语电影“。

如今的电影无论那里的地域人才参与,还是电影内容的接近,呈现出来的都是作者之间的区分了,而非地域性的区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1hrh2wBvvf6VcSZxo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