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堡垒》正式公映之前,就已经传出消息,它并非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反倒像是一部国产烂片,又是捆绑《流浪地球》营销,又是套科幻外壳讲爱起故事。但那个时候《上海堡垒》还没有正式公映,谁也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成功的打脸那群叫黑的众人。
在《上海堡垒》正式公映之后,全网舆论下陷入了一片批判的声音,直指鹿晗成为了这部影片失败的关键。在一片叫骂声中,导演滕华涛出来向大众道歉,并且说,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关闭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并且保证自己一定吸取教训,为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
于是,大众也开心的接受了滕华涛导演的道歉,并且喊出了,要想拍出好电影,就要写好故事找好演员的口号。这句话是没有错,但是却依旧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具体的方法论,什么样才是好电影,什么样才是好演员,这个问题都没有回答清楚。所以我们需要回到《上海堡垒》从它失败的教学中找到答案。
2016年的,鹿晗主演的《盗墓笔记》在暑假档,拿下了超过10亿元的票房,吴亦凡更是在《西游伏妖篇》中创下了16亿的票房。哪怕这两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一部4.7,一部5.5。投资方却依无视观众的反馈,因为观众讨不讨厌无所谓,反正市场上喜欢就行。
那年的《爵迹》,虽然被大众骂惨了,但是却依旧不能够撬动流量在票房中的地位。后来一部又一部的IP+流量的影片上映,却撞上了《战狼2》这块钢板,强势归来,引爆了整个夏天。
但那个时候也只是稍微撬动了下,在大多数投资人的眼中,《战狼2》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正所谓现象级电影,也就是现在火势正旺,等风吹一阵子就没了。但令它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的《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涉及到了各大类型片的题材和话题,这些优秀的电影人终于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我能想象的到,在17年拍摄《上海堡垒》的时候,制片方的用心良苦,那个时候“流量明星”,还是电影票房的正元素,哪怕是周星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都会用流量艺人。甚至连原著江南,在自己的微博中更是自信大方的说道,“我的电影用了鹿晗“。
在那个绝望的时代,流量代表着票房,代表着一切,又何况还是需要站住脚跟的滕华涛,滕华涛是一名商业导演,他需要拿出票房的数据,他需要拿出作品去和其他崛起的导演竞争。只有作品和票房才能守护自己是国内顶尖著名导演的宝座, 但恐怕连滕华涛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流量艺人的保质期实在是太快了。2018年,吴亦凡主演的《欧洲攻略》上映,票房惨败,悄然收场,甚至连幕后上市的制片方企业,都受到了股市的巨大的冲击和危险。
谁也不曾想到,向来巨大的资本,却被成熟觉醒的观众给冲垮了,泛滥的娱乐圈内更是重新洗牌,一刹那间,流量反而成为了票房的负面效应。本来电影的宣传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小范围内宣传过了,但是面对商业决策的失败,在上映之前把所有的口号,对准了科幻,直接捆绑住了《流浪地球》,这部今年最火的现象级电影,很可惜但还是把自己给玩砸了。
当然要怪的话,宣传上找来的公众号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些期待后的失望,都是毒sir,独立鱼,虹膜推荐后的节奏带出来的,是他们说《流浪地球》打响头炮之后,接下来的第二棒交给了《上海堡垒》,人家官方可以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官方只是花钱宣传了,是后面来的人拿钱去宣传了。不过人家推文说这话也无可厚非,毕竟推文的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
所以《上海堡垒》的失败,不要太怪鹿晗,鹿晗是艺人,后面有经济公司,如果要他承担责任他可以拒绝,但在条约面前,他只是被经济公司拿枪使。也不要怪滕华涛,他是拍了部很烂的电影,但他至少终结了流量的时代,他关闭了小鲜肉时代的大门,这可比开启中国科幻电影重要的多了,也别太怪这些公众号,人家是企业,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要怪就怪这万物的资本还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