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曲艺之乡,戏曲、曲艺、相声都在天津有很深的根基,就是天津曲艺界自己说的那句话:“谁要想红,得先从天津卫红,这里红了,马上在全国就红了。”这样说,一方面是说天津卫的曲艺底蕴深厚,另一方面是说天津的观众欣赏水平高,挑剔,懂行。
天津人和相声究竟有多深的渊源?
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
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马三立先生也是在天津成名的。
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间隙 相声大师 马三立 侯宝林
所以,天津虽然不是相声的故乡,但的确是培育相声成长发展的一块沃土。
天津人在哪儿听相声?
早年间,相声就是“撂地儿”,演员找个地方,拿石膏粉画一个圈儿,就开场子说了。后来有了一定听众,街头搭个台子、茶馆、戏园子,只要能聚起来人群,就能说。
过去在茶馆听相声,喝茶、嗑瓜子、在娱乐比较单一匮乏的年代,真是一大享受,有些人常年泡小园子,为的就是听那几个演员说那几个活儿。
后来媒体逐渐发达,娱乐渠道和方式也更新换代。有了电视以后,电视台会有部分相声节目,但是对于天津人来说,不太够味儿,就还是热衷于小茶馆。
2006年12月28日,天津电台相声广播开播,天津人几乎家家打开广播就是相声频道,这是全国少见的以制作播出相声娱乐节目为主的专业广播。
直到现在,天津人一上车,听的都是相声广播,一路听,一路乐。
2013年10月,天津电视台文艺频道推出情景式《相声大会》,几经改版,倍受天津人喜欢。
如今到了跨年的时候,别家各大卫视都在抢流量明星、办跨年演唱会,只有天津电视台办相声跨年晚会,并认认真真的琢磨该请谁来参加,因为天津观众太专业了,不请几个有能耐的,怕是压不住台的。
还在茶馆听相声的天津人
天津现在仍有众多相声名家在茶楼演出,同悦兴茶社、名流茶馆、鼓楼天街茶馆、西岸相声会馆、 老城小梨园、谦益祥等,都是红火热闹的茶楼。
在天津从事专业相声的演员约有百余人,在不同的茶馆进行演出。比如西岸相声的演员就和茶馆签了合同,每天下午场和晚场进行表演,并且要求三个月一个新活,一周之内节目不能重复。
台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演员穿着长袍马褂,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数十上百位观众品着盖碗茶、嗑着瓜子,笑声不断,掌声不绝……
这样一段描写天津茶馆相声的场景,其实是普通听众,也就是游客体验式的茶馆相声,真正的天津人在茶馆听相声,很少见他乐。
有一句话说,全国的观众听相声都是来找乐的,只有天津的观众听相声是来找茬儿的。
他坐那儿,喝着茶,吃着瓜子,板着脸,认真看你,听你说相声,他知道什么活儿该是什么气口,逗哏听你的三翻四抖,包袱抖得响不响?捧哏听你捧得尺寸对不对?他就是看你怎么使活儿,然后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品你的功夫和火候。
你说得好,他就喊好;说得不好,就喊倒好(喝倒彩)。如果你是他熟悉的老演员,说的不好,照样给你叫倒好;如果你是新演员,可能会轰你下台,说不定真会把茶壶扔台上去,真不给情面。
他们看似挑剔,其实是期望你不断进步,用心说相声。
这就是还在天津茶馆听相声的专业相声迷,他们构成了天津相声行业的受众群,专业,懂行,对好的演员不吝赞美,对不好的演员要求严苛,促进了天津相声行业的不断优化。
如果你来天津旅游或者出差,一定不能错过去茶楼听相声这样的环节,只有听了一场相声,你才算没白来天津,毕竟天津是著名的哏都。
文/郝云岩
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