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有风,韵从东来,开之则用,合之则藏”,一把小小的折扇将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古今工艺的美学尽藏其中。
现在用来纳凉的“工具”可谓是花样百出,室内有空调制冷,室外有手持风扇,折扇似乎并不再常见。而在古代,扇子却是人们用来纳凉扇风的不二选择,文人墨客们钟爱在扇面加以诗书画印,把实用的折扇摇身一变成为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鼎盛一时的杨柳青折扇
作为“贵族专属”的折扇在明清两代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书画、雕刻和刺绣等艺术融入折扇技艺中。
天津毗邻北京城,旧时皇室、文人常驻于此,折扇市场也因此繁荣起来,随着时间的沉淀,天津折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津派折扇”。
而杨柳青作为明清时期北方艺术的集散地,这里的折扇工艺也曾在天津鼎盛一时,如今,依然被收藏家们厚爱和青睐。目前,杨柳青折扇技艺制作工艺已被列为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心“守”艺 六代传人徐广华
在天津古文化街的尽头,一家折扇店铺静静伫立在街头,门头没有过多的装饰,一眼望去并不引人注目,但当你走进这里,一定会被店里摆放的折扇和字画所吸引,一股古补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家店的主人正是杨柳青制扇的第六代传人——徐广华。
徐师傅师承北派制扇名家郑高先生,自幼喜欢手工技艺的他,偶然的机会结识师傅郑高,从此开始了与折扇的缘分,这一学便是十一年。
二十多道工序 不能有一丁点的偏差
杨柳青折扇制作技艺做工精良而讲究,光是一把扇骨的完成就需要经过选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的操作无不考究。
北方不产竹子,所以每年徐师傅都要到南方深山去寻觅“竹龄”为六岁左右的竹子,将选好的竹子砍伐下来,按需要将竹子截成段,刮去竹衣上的青色后晾晒至黄色,晾晒好的竹片还要放至锅中蒸煮,取出后打片削成所需的厚度,最后再根据需要制作成不同的扇骨,所有工艺均沿袭这传统工艺做法。
“这制扇考验的不仅是手艺人的手艺,更多的还有耐心”徐师傅讲到。
“扇骨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分类,不同竹料制作出的扇骨从视觉到手感都有着很大的区别,玉竹扇骨价格虽不昂贵,但只要经过把玩上将,颜色就会变成上乘的枣红色,而相比起来价格稍贵的湘妃竹扇骨
则更具有收藏价值……”徐师傅耐心的将这其中的门头娓娓道来。
创新让古典折扇变得更美
除了将传统制扇技艺认真传承下来,徐师傅还通过对不同流派制扇技艺研究和学习,总结出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不断思索如何让更多年轻群体接受扇文化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徐师傅做扇时,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就这么坐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大半天。每一把扇子的完成,都是一次先生与时间的对话,这样空谷幽兰一样的境界,使得每一把扇子都尽善尽美,弥足珍贵。
文/筱敏
责编/采芹
图片/徐广华提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epkOG8BMH2_cNUgHb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