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天津人,很难知道“八里台新文化”的地位。
与天津大多的市集一样,“新文化市场”最早是在河沿路上的自发市场, 1998年开始是几家卖书的,然后是卖饰品的,还有几家美容院,再然后就是卖自行车的。后来“退路进厅”,在卫津路同安道交口形成了传奇般的“八里台文化市场”。渐渐人们称作为“新文化市场”,后来干脆简称“新文化”。
因为毗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师范大学等院校,当年的很多学生就喜欢在里边转悠。市场里也是迎合大学生的口味,从玩具到潮鞋,从随身听到打口带,从化妆品到潮物,应有尽有。
比如里面的邮票店、文具店、租书铺一直坚持到最后拆迁;吉利小厦和草编圆盘的店也历史悠久,还有就是从同安道门里进去,左手卖杂志那家东边的卖饰品的店,也是当初从河沿路跟来的。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音像制品,这里最繁荣的时代,当时天津音乐广播台里的DJ们无论放点什么,都喜欢加一句,这个是从八里台音像店“特供”的。
打口带,或者打口碟,这些对于当时音乐发烧友来说都是宝贝,其实就是国外过了销售期的磁带、唱片,在包装上切口、打洞或者碾压,再次来到中国销售。
打口带/打口碟外观包装上设计精美、花花绿绿,这些磁带和 CD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不深不浅的口子,有的在侧面,有的在中心,天津的打口带网红地,当然就是八里台文化市场。
到了2000年后,京津两地的潮人们都知道了“北京有个秀水街,天津有个八里台”。
“新文化”已在天津成为潮流、个性的代名词,成了新新人类的文化时尚大本营。
每次去人最多的就是欧美DVD那里,人头攒动,人挤人,人们如获至宝,翻着自己喜欢的歌手……
2006年,八里台新文化市场正式拆迁,商户整体搬迁到八里台立交桥西南侧的大厦里,起名还是“八里台新文化市场”。环境优雅了,地方宽阔了,原来市集的味道却好像少了。
2019年,同安道新文化市场地块终于改建完成,成为了一座神秘的二层“津投广场”,一层有着星巴克、麦当劳等大牌,新一代的南开大学学子们来来往往。当然那些打口带、打口碟,也随着市场的规范,渐渐消失了。
有了那些新文化市场消磨过的时光,人生好像也被打了一道口子,沉浸在音乐里的青春,慢慢封存在回忆里,就像家里搁置起来的无数张磁带、CD一样。
文/刘晶
责编/采芹
图片源自网络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