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很羡慕那些会说话的人。其实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在沟通行为中,倾听占45%,交谈占30%,阅读占16%,书写占9%,由此可见,会倾听对一个人的社交活动起到近一半的作用。
“倾听”是指不仅获得信息,而且从中了解了情感,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接受,不仅包括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还有用眼睛看到的具象。
记得在我儿子4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点麻烦,回到家之后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很烦躁。儿子让我陪她一起搭积木,我说:“妈妈没空,你自己玩去吧。”儿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走到我面前,摸着我的脸说:“妈妈,你是有点不开心么?”
听到这句话的一刹那,烦躁的情绪瞬间消失了,因为我感受到了被理解,并且是被4岁的儿子所理解,他从我拒绝的话语中,听到了我的不开心,那一刻幸福感由心而生,哪还管什么工作的麻烦啊。
儿子是如何做到能感知到我内心的不快乐,并且能表达出来的?
其实就是得益于我平时对他做到了足够的“倾听”。我相信每次我倾听到他内心的声音后,他的情绪会像我一样有所转变,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爱的力量,感受到妈妈支持,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别人。
倾听的练习,有三个要点:
//1.听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如何?
//2.听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寻求理解,
寻求关注还是寻求帮助?
//3.听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回应。
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家里只有一颗糖果了,爸爸和4岁的女儿猜丁壳,赢了的才可以吃这个糖果,一局猜完之后,爸爸赢了,并且拿走了那颗糖果,这时候女儿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对妈妈说:“我不哭”。
1. 听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女儿输了比赛很难过,这是她现在的主要情绪,没有吃到那颗糖,或者看到爸爸真的把那颗糖拿走了,会有点遗憾,又或者有点委屈,可能她原本以为爸爸会让给她吃,但是爸爸没有。
2. 孩子的目的和需求。
女儿对妈妈说:“我不哭”,她是想表现出一种坚强,并且希望妈妈看到自己的坚强,同时那些难过和委屈的情绪,也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
3. 孩子需要什么样子的回应。
这个时候妈妈最好的回应应该是说:“宝贝,输了比赛你很难过,吃不到糖果会感觉有点遗憾,妈妈也看到你很坚强,告诉自己不能哭,妈妈为你的坚强点个赞。下次比赛咱们还可以赢回来,如果下次输了,咱们还有下下次,机会总会有的。”
这样回应孩子之后,是不是比告诉孩子: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坚强,要好的多。
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好,更需要爸妈有一定的倾听能力。
拿3岁玲儿举个例子,有一天,爸爸带玲儿下楼去玩,妈妈在家做饭,但是没过一会玲儿就回来了,哭着对妈妈说:“妈妈,豆豆打我了。”
当时玲儿妈妈还在厨房做饭,看到玲儿哭着回来,赶紧关火。
她蹲下来搂着还在哭的玲儿说:“哦,豆豆打我们玲儿了呀,疼么?”
玲儿说:“嗯,疼。”
妈妈问:“玲儿感觉到被打了很疼,妈妈抱抱安慰一下。”
这时候,玲儿的哭声已经停止了,对妈妈说:“玲儿没打她!”
妈妈说:“嗯,玲儿做的很对,因为打人会让人不舒服,所以我们玲儿很善良,不愿意打小朋友,对么?”
玲儿使劲点头,说:“嗯”。
妈妈继续说:“那玲儿知道别人打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么?”
玲儿摇头说:“不知道。”
然后玲儿妈妈就开始教玲儿如何制止别人打自己,问题圆满的解决了。
看看玲儿妈妈的倾听过程:
1. 在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简单回应,重复孩子的话语。
玲儿说被豆豆打了,妈妈就先重复了一句事实情况,说:“哦,玲儿被豆豆打了”,这会让玲儿知道妈妈在全身心的听她说话,才会有继续说下去的动力。
2. 听出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说出来。
妈妈问玲儿被打了,疼么?这表示妈妈很在乎她的感受。当孩子表达感受的时候,无论是什么感受,爸妈都要表示接纳,玲儿妈妈说的是:“妈妈抱抱。”
3. 问题该怎么解决。
这是孩子内心里面最迷惑的,最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所以无论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表达,最终一定要落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面。
其实关于倾听,也没有那么复杂,针对会表达的孩子,就是听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如何?听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寻求理解,寻求关注还是寻求帮助?听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回应。
针对不会表达的孩子,只需要简单回应,重复孩子的话语;听出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说出来,最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把这些方法记住,但是最好的倾听,不是用头脑,而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