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丨自杀3次未遂来博关注的孩子,打醒多少“无知”父母

2021-12-08   喵姐早教说

原标题:《女心理师》丨自杀3次未遂来博关注的孩子,打醒多少“无知”父母

杨紫的新剧《女心理师》终于开播了。面对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敌对的、焦虑的、孤独的、烦闷的、焦躁的等等心理困惑,影响着我们的行动与决定。

为了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已取得了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学位的毕淑敏,从临床心理师的视角创作了小说《女心理师》。

电视剧播出后我只看了几集,但是前几集的第一个案例,女学生尤娜的遭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主角尤娜是一个上高三的女孩,开场就是情绪崩溃要跳楼。

起因是尤娜与与同班同学小哲之间有矛盾,自称在一次诗歌朗诵中被小哲从高处推下,在老师的了解下发现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于是再次找到尤娜求证,尤娜觉得自己不被大家信任,便情绪激动一时想不开要跳楼。

好在咨询师及时进行了干预和引导,将她从天台上劝了下来。

很快她又经历了第二次自杀,尤娜在游泳馆中自溺,被救之后她的父母匆匆赶来,尤娜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强硬的抗拒:我家娜娜是被我从小看到大的,她不可能会自杀,你们一定是搞错了。

尤娜父亲的第一反应则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千万别再怪罪另一个孩子,再把事情闹大就不好了。

这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自然引起了尤娜母亲的抗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亲你竟然不关心自己的女儿!

尤娜父母的分歧被心理咨询师贺顿看在眼里,她决定要对尤娜进行心理疏导。

母亲不觉得女儿尤娜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她的态度仅在一个晚上就发生了转变,因为她亲眼看到了女儿从床上弹起疯狂往自己脸上甩巴掌。

尤娜母亲惊呆了,她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叛逆。

开始我以为尤娜的问题就是遭受了校园霸凌,没想到还有多层反转藏在里面,不仅不是霸凌,而是原生家庭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后面尤娜的一系列反常自残之举。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才逐渐了解到尤娜的真实情况。

尤娜是小哲是同学,但是争强好胜的尤娜却十分敏感,感觉只要自己得到的关注比小哲多,就会很开心,无意间还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帮助小哲的妈妈,恰好父母之间婚姻出现了破裂,因此尤娜就把这一切主观的怪罪在小哲的头上,觉得自己的父亲出轨了小哲的妈妈——这才是尤娜针对小哲的原因。

原来尤娜的父母在一次展览之际发生口角,累积的矛盾终于爆发。尤娜妈妈觉得学艺术会像爸爸一样没有出息,以此为由发起了对爸爸的口诛笔伐,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把刀子插入爸爸的心口,终于爸爸忍不住说出了离婚。

而高考之际,父母双方觉得离婚的消息不应该让自己孩子知道,甚至离婚之后两人也没有分居。就在他们以为自己隐瞒的很好的时候,尤娜已经觉察到了父母之间不对劲的气氛。

尤娜的母亲事业成功,控制欲强,说话刻薄,一直瞧不起赚不了钱的艺术家老公。

尤娜的父亲面对咄咄逼人的妻子,活得十分压抑,于是逃避闷头搞艺术,不怎么管家,更不怎么照顾孩子。

两人商量好尤娜高考之前都不透露离婚的消息,觉得这样是为孩子好。

没有哪对父母情感生变能够瞒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是傻子,他们心里清楚的很,只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于是尤娜出现了一系列的过激行为——为了留住自己的爸爸不要走,尤娜在切猕猴桃的时候故意切到手指,从楼梯上摔下来,摔到脚,故意去超市偷东西让自己被抓,用冰水泡自己,导致发烧生病,嫁祸给同学小智,污蔑她推了自己……

种种叛逆过激的行为的背后,无非就是想要让争吵不休的父母能够关注到自己,暂时搁置下分居事宜。

因为尤娜发现只有在在自己受伤的时候,父母才会暂时把矛盾放下,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

强势的尤娜妈妈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想当然按照自己的逻辑去理解孩子,她认为“小孩子闹自杀,只是说说而已,真的让她自杀,她不敢的。”“孩子之间的打闹是小事。”“孩子心理有问题,治疗她就行了,我们没毛病,不需要治。”

其实她和尤娜爸爸的夫妻关系,才是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最终原因。

父母离婚不是伤害,父母离婚后对孩子的忽视才是伤害。

原生家庭,到底对人的成长有多大影响?

这个话题我们讨论过很多次。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中说: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的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

过去的事不能决定你的未来,把自己囚禁在过去,将永远跨不过原生家庭这道坎,你就永远只是你父母的延续,而无法开始自己真正的人生。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虽然这张白纸的质地不同,个性不同,但相同的都是一片空白。

父母、老师、社会才是最初握着画笔的手,他们影响着孩子的每一个脚印。价值观、世界观、原生家庭的教育,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文化都影响着小孩的生长轨迹。

“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孩子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父母忽视的,全都是孩子在意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远比我们想教的要多得多。

下面是喵姐特别认可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为人父母,皆爱孩子。如果有意无意的常在孩子面前破坏另一半的权威,否定另一半的判断,那产生裂痕的可不仅是夫妻关系,还会造成亲子平衡关系的崩塌,让孩子过多的依赖一方,疏远另一方,孩子成人后的心理也会存在阴霾。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所以看完以上这些,请你一定要明白,你现在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你从自己原生家庭所接收到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而你经历过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END

学习更多育儿知识

请将我们设置为“星标”或者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