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何以变成男人的专属?

2019-11-22   啸瞰风云

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请大家看看下列文章的标题。

《35岁老男人被辞退后送外卖:一切稳定都是骗人的》,《36岁程序员裸辞后狂投简历,如今做起了滴滴司机》,《工作12年公司倒闭,38岁父亲沦为社会弱势群体》,《42岁经理被公司解聘:生活抛弃你时连招呼也不打一声》。

标题很扎心,内容你也猜得到,就是时下热门的关于中年危机的各种鸡汤文。我花了不少时间搜索这类文章,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中年危机的主角,几乎清一色都是男人。

为什么只有男人容易遭遇中年危机?中年女性难道就没有吗?据我所知,公司裁员并不会男女有别,女人和男人一样,同样会遇到职业瓶颈。既然如此,中年男同胞应该没理由比女同胞多受这份“委屈”,但事实并非如此。

每当提起“中年危机”这个词,人们脑海中首先会浮现一个男人的形象:西装革履、大腹便便,拿着标志性的保温杯。上班迟到、不思进取、害怕变革······总之是集各种贬义词于一身。

相比男性,女性在中年以后的表现则要好得多。

你可能听说过一条新闻:日本有一位82岁的老太太自学编程,居然成功开发一套应用程序,最终获得苹果公司CEO库克的接见。

咱们中国也有同样的例子:八十多岁的姜淑梅60岁开始学识字,之后一路开挂,写着写着竟成为了著名作家。

作家姜淑梅

有意思的是,老男人中间鲜有类似的新闻,关于男人的报道永远是:要么功成名就,要么一事无成。男人的舞台上只有成功者与失败者。

难道女性的职业生命力真的比男性更顽强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演化的角度,看看男女之间有啥区别。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男人因为身体强壮,往往负责打仗狩猎这种高风险、高强度的体力活。而女人由于体力较弱,兼有生育职责,所以更多地呆在家里照顾孩子。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男女分工持续了上万年,直到19世纪,西方女性才第一次走出家门参加劳动。在此之前,养家糊口始终是男人的任务。正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了男女在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上的巨大差异。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丹尼尔·亚蒙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很有意思,叫做《女性脑》。在书中,亚蒙对女性的思维特点做了有趣的分析。

亚蒙认为,女性由于身体不如男性强壮,在生活中更容易遭到伤害。正因为如此,女性大脑进化出一套强大的直觉系统,对周边的事物异常敏感。

女生的这种敏感不仅是为了防范外界,也是长期抚养孩子的结果。相比男人,女性和婴儿打交道的时间更长,也更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直到今天仍旧如此,在家庭中,最懂孩子的人永远是母亲,父爱常常是缺失的。

除了直觉,亚蒙指出女性的第二个优势是所谓的“共情能力”,“共情”顾名思义,就是察觉别人的喜怒哀乐,同情别人,理解别人,能够在情感上与他人共振,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情商高。共情能力使女性更容易和别人相处。

女性大脑的第三个优势是自控力,这很容易理解。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和人打过架,请问是男生打架多还是女生打架多?答案不必说了吧。在遇到冲突时,男人比女人更难控制自己,全世界绝大多数暴力犯罪都是由男性引起的。基于同样的道理,男性也比女性更喜欢冒险。

从以上这些优势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女性的几个共同点。

首先,女性做事比男性缺乏攻击性,这使得她们更乐于倾听和包容别人。

其次,正因为缺乏攻击性,女性没有男性那么强烈的好胜心。

第三,女性的目标感不如男性明确。如果说男性的思维是线性的,女性则是非线性的。

你可能会问,好胜心强难道不好吗?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哪一个没有好胜心?

话虽没错,但凡事都有两面。好胜心强的人,一旦遭遇挫折也可能一蹶不振。而且这些人对未来会有很高的预期,如果现实与目标之间发生很大的偏离,他很可能长时间无法适应。

并不是好胜心越强就越能成事,正所谓“刚易折,柔易取”。现实生活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当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心态的人,反而有机会逆袭成功。

我们看到年轻人里有很多理想主义者,企业家和政治家中间也不乏类似的人,理想主义者都是认准了某个目标死磕到底。有趣的是,他们多半是男性。我很少看见女性的理想主义者,无论在商业世界还是职场上,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加务实。

这几年网络上流行着一个词汇,叫做“直男癌”,什么是直男癌?就是指那些自以为是,大男子主义,凡事只会从男性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如今,“直男癌”已经与“情商低”画上了等号。

“直男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男性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只有“直男癌”,没有“直女癌”呢?这可能是由千百年的演化所决定的。

女性长期在家庭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照顾家人让她习惯于关注眼前的事物。女性会在意身边的所有变化,尤其是别人的所思所感,而不是老想着改变别人。这种天性使女性在职场上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尤其当事业受挫时,女性也更愿意从零开始。

除此以外,前面所说的共情能力,也会给女性带来优势。

由于女性善于倾听他人,接触新事物时也不会先入为主。一旦来到新的环境,女性往往会让别人放下戒备之心。因此,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在陌生的环境里交到朋友。

反映到职场上,能与他人共处是一项宝贵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向高手学习,迅速地取得进步。

我自己就认识一个朋友,大约十多年前,三十六岁的她跳槽来到一家外企。因为不懂英文,她只能从最基层做起。人到中年却拿着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但她必须咬着牙干下去。

接下去的日子里,她给自己做了一张时间表,每天五点起床背诵英语单词,晚上临睡前写一篇1000字的英语短文。上班时,她尽可能和每个说得上话的人交朋友。对年轻人更是不耻下问,渐渐赢得了别人的信任。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她已经是公司大中华区的人力总监。

她后来告诉我,她之所以来这家公司实属机缘巧合,当初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或长远规划。作为一对双胞胎的母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必须在此立足,因为三十六岁的她已经没有太多机会了。

这位朋友原本在一家国企担任科长,所从事的工作,用中国人的俗话说就是“朝南坐”的。来到新的环境后,面对骤增的工作压力,她没有丝毫抱怨。用她的话说,她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张白纸”,仅此而已。

像我朋友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我见过很多人到中年才开始学习新东西的女性,既有学英语的,也有学会计的。我上大学时还认识一位艺术家,她从四十岁才开始学油画,经过几年的训练,作品已经能亮相美展了。

你可能会说,我讲了那么多,女性的职场优势不就是比男性更“柔”吗?那我再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格力集团掌门人董明珠。

董明珠

董明珠的大名人尽皆知,但你可能不太了解她的过去。董明珠是五十年代生人,儿时的董明珠是个安静的女孩子,就和今天的许多女孩子一样。毕业以后,董明珠在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生活稳定安逸,直到丈夫因病去世。

家里只剩下她和两岁的儿子,董明珠突然感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或许是心有不甘,或许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董明珠毅然决定砸掉铁饭碗,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那一年,董明珠36岁。在这个多数人已经止步不前的年纪,董明珠开始了新的人生。

后来,董明珠来到深圳,在格力担任业务经理。有一次到安徽开拓市场,她发现当地的一家经销商拖欠了42万元的货款。42万,在90年代初可不是小数目。董明珠多次上门催款,对方始终爱理不理。

这种老爷作风终于把董明珠惹毛了。有一天,她把经销商经理堵在门口,并用难以想象的声音大吼道:“你要么还钱,要么退货,否则你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这句话后来成了董大姐的“成名作”,很值得我们思考。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经销商和甲方拖欠货款,但能够像董大姐那样“豁出去”的人想必很少。

有人从这个故事里看到董明珠有着比男人更强的胆识和魄力,我觉得不然,董明珠恰恰发挥了她作为女性的优势,那就是韧劲。董明珠有句名言:“公平和谐是争出来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商业世界更是如此。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女性的取胜之道不在于比男人更刚强,更勇敢,而是她们更善于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自己。正是这种适应能力,让董明珠从一个安静的文员,成为了日后执掌格力帝国的女强人。

董明珠不会像乔布斯或马云那样立志于改变世界,她只是把眼前的事做得更好,让企业能够一直活下去。

当然,像董明珠这样的女强人毕竟是少数。况且,女性要在事业上超越男性,有时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家庭。

这就是我们最后要讲的,因为人类史上分工的不同,女性得负责养育下一代。在她们的生活中,家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便在大部分女性已经走向职场的今天,很多人仍旧把家庭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所以,和男性相比,女性在今天的社会角色更加多元。如今的男性和千百年前一样,依然热衷于权力和金钱。对于男性而言,这几乎是人生唯一的目标。如果没了这个目标,男性就会被人指责“不思进取”。

但女性就不同了,她既可以追求事业成功,也可以追求家庭幸福。如果事业上没啥起色,她就会把重心转移到家庭中去,通过养育儿女重新获得满足感。社会对女性的失败,也比男性宽容得多。

难道“中年危机”对女性就是个伪命题吗?我们也不能就此下定论,因为危机对每个人都存在,区别只在于我们看待危机的方式。

一个人的生存模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生存模式又是演化的结果,男女之间并无优劣之分。我们只能说,如果你是个遭遇了中年危机的男性,不妨看看身边的女同胞们,没准他们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