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促进了深圳的崛起?

2019-11-24   啸瞰风云

说起城中村,人们眼前浮现的是简陋的棚屋,肮脏的下水道,以及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动与地下经济。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从一座小渔村诞生。这里迄今仍有三百多个原行政村,在伫立的摩天楼下,这些城中村星罗棋布,住宅面积约占全市住房总面积的一半。

城中村与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如此的格格不入,很多人将其视为城市发展的一块脓疮。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截止至2018年,深圳的GDP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三,达2.5万亿人民币。

深圳是中国进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018年的进口总额达2076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近10%。深圳还是一座创新之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持有量达89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倍。腾讯、华为、中兴等中国顶级企业的总部设立于此。今天的深圳,经济总量已经与中国香港旗鼓相当。

与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而城中村正是这些老大难问题的温床。为此,深圳市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以期尽快撕掉这些贫穷落后的标签。

然而,来自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教授赵燕菁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赵燕菁教授在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上说:在全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产业与制造业难以共存。唯独新加坡与深圳是个例外,前者因为有公共房屋,后者因为有城中村。赵教授还指出,如果政府改造城中村,将使工人的工资上涨,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导致现金流损失。

之所以说城中村对于深圳制造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这里的房租便宜。在一座著名的城中村里,每月不到2000元就能住上一个单间。

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外来打工者,他们中间既有建筑工人和餐馆服务员,也有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程序员或者设计师。对他们而言,深圳的魅力恰恰在于这里既有无数的工作机会,又能给他们一处不算昂贵的落脚之处。

城中村的脏乱差众所周知,可对于外来打工者,只要能在此立足,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城中村为深圳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外来劳动力,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必要条件。若将城中村全部改造,势必会提高房价,将很多外来务工者拒之门外,最终导致人力成本上升,削弱城市的竞争力。

有人会问,深圳不是还有高科技产业吗?有得必有失,改善城市环境,将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这不也是一桩好事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把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与“低素质人才”放在了对立面。

来自上海的经济学家陆铭教授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在城市中,高技能者与低技能者其实是互补的。前者的聚集也会让后者得益。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叫做人均GDP。人均GDP由两部分组成,即人均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

两者之间处于怎样的关系?简单地来说,人均资本衡量的是存量,而全要素生产率针对的是增量。一个人的工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生产率,而提高生产率的主要方法是教育和培训。

中国政府对教育的巨大投入,为我们创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但人与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同样是上学,有人只读到初中,有人则读到博士。陆铭教授认为,高学历者在为自己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也会让他人受益。经济学上将此称作“知识的外溢性”。

所谓“知识外溢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低学历者能够向高学历者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第二,高学历者增加也会催生更多适合低学历者的就业机会。

为何高学历者能带动低学历者的知识水平呢?我们以一家公司为例。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位海归博士,你从他的身上能够学到不少东西,包括独特的眼界、专业知识和处事方式等等。无论对方是你的同事、上级还是下属,这种近距离,零成本的学习,总比你平时在课堂听课或者看书要高效地多。这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和牛人在一起会让你变得更牛。

除此以外,高学历对于家庭教育也是有帮助的。如果孩子的父母学历高,那么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比较出色。因为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起点就很高,将来也更有可能和他们的父母一样,成为高学历人才。

当然,高学历者并非总能带动低学历者的技能提高,还得看两者工作的密切程度。还是以公司为例,海归博士会让本专业或本部门的员工能力提升,可对于其他部门的员工,以及保安保洁这类勤杂人员则不然,他们的工作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也不会对彼此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比起对生产率的带动,高学历者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好处,是增加了就业机会,尤其是低学历者的就业机会。所以,当城市里的大学生越多,对低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也会越大。

在企业内部,如果一家公司的规模扩大,会造成两类员工的增加。一类是专业人才和经理人,另一类是大量的勤杂人员,包括行政客服等基层岗位。两类员工能产生技能的互补,让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增进公司的整体效益。

对城市而言,高学历者的增加还会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兴旺。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城市的白领和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他们就会有更多人点外卖,下餐馆。有钱人家会请保姆和月嫂,因为他们的收入高了,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把做家务和照看孩子这些事交给别人。至于喜欢过夜生活的人,则会刺激夜间经济的发展,使得服务业的工作时间延长。

有统计显示,当城市中高学历者的比例每增加1%,他们的小时工资就会增加6.11%。低学历者的小时工资涨幅更大,达7.17%。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深圳的崛起。

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深圳无疑拥有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他们是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引擎。但是别忘了,深圳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并不仅仅是依靠高科技行业。没有制造业,创新就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深圳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没有规模,服务业也难成气候,城市对大公司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将会降低。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里,制造业与科技产业一直是深圳发展的两架马车。尖端人才引领产业进步,而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则为创新提供规模支撑。毫不夸张地说,深圳是全国将人才互补做得最好的大城市。

然而,“深圳模式”成功的背后并非没有隐患,这个隐患并不是城中村,而是这里的教育。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存在着大量的非户籍人口。而基础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很多非户籍人口的子女无法接受教育。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据调查,这里的家庭中,竟然有42.8%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21.5%的孩子没上过小学和初中。41.5%的子女没读过高中。根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总共有几十万非户籍人员的子女没能享受到国家义务教育政策。

这就意味着,这些孩子长大后将无法从事高收入行业,甚至连大公司的基层工作也做不了。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会导致阶层之间的严重对立,增加社会治安隐患,更会连累制造业的发展。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人口流入导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优质公办学校数量少,以及分布的高度不均衡,都使得深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教育上没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深圳制造业的增速已经放缓,大大小小的工厂开始外迁。虽然短期内还看不出对高端产业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更多打工者的离开,深圳对于他们,正变成一座越来越陌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