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成立三年就登陆纳斯达克,这家中国传媒公司做对了什么

2019-11-14   啸瞰风云

​最近读了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的自传《抢占心智》,书写的不错,在此隆重推荐给大家。

人们知道分众传媒,是从写字楼的电梯厅开始的,中国成千上万座楼宇的电梯里都能看见他们的广告屏。迄今为止,总共有5400多个品牌在分众媒体上投放广告,2018年,公司的市值已突破1800亿元。

关于分众创始人江南春,很多人不太了解,他的个人经历颇具戏剧色彩。九十年代初,江南春在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系就读,中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经济建设如火如荼。

年轻的江南春曾想当一名诗人,入学不久就加入了学校的夏雨诗社。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都知道,八十年代末的文艺青年很吃香,只要你会写几句诗,无论写得如何,都会有女孩子投来爱慕的目光。

江南春

江南春也一度沉浸在自己的诗人梦里,真正浇醒他的是一次校园舞会。当他邀请一位女生跳舞时,对方居然对这位才子不屑一顾。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江南春意识到属于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那时候人们的口头禅是啥?叫做“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开放不久,市场经济兴起,人们第一次见识了金钱的威力。不管你学历如何,只要有钱,就能赢得大众的羡慕和尊敬。

90年代初的上海

这给江南春的自尊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昔日受人追捧的文艺青年,眼下却变得一文不值了。但他很快清醒过来,既然改变不了时代,就必须去适应它。

好在江南春的文学特长还是有用武之地,他开始给人写广告词赚外快,并学习当一名广告导演。大学还未毕业,他就凭借一个户外广告项目赚了50万元。

请注意,那是九十年代初,50万是什么概念?意味着江南春早在做学生的时候便实现了财务自由。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江南春在一家传媒公司担任上海办事处的首席代表。此时互联网的浪潮正席卷中国大地。

当时有个人走进了江南春的视线,他的名字叫陈天桥,盛大网络的创始人。2001年,江南春和陈天桥一起喝茶,对方告诉他,自己代理的一款名叫《传奇》的网络游戏已经上线,当天就有11万用户。陈天桥透露,自己最初把仅有的30万美元都押在了这款游戏上,事实没有辜负他的豪赌。《传奇》的巨大成功,让陈天桥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明星级企业家。

陈天桥

江南春把陈天桥的赚钱速度比作“法拉利”,而自己则是一辆公交车。公交车怎么可能追得上法拉利呢?于是江南春告诉自己,自己的速度无论如何也得像一辆“奥迪”才行。

既然是赚大钱,就得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但江南春早就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广告行业并没有好的商业模式。

广告公司一般做什么?通常有两项:广告制作和广告投放。广告制作大家比较熟悉,就是出点子玩创意,今天的4A广告公司最擅长做这个。广告投放负责把现成的广告播出去,包括选择播出渠道与播放频次,并向客户收取代理费。传统的播出渠道包括户外广告牌、报纸、电视、广播等等,在今天则是网络与新媒体。

单纯做广告创意是很难赚钱的,因为它的门槛很低,市场良莠不齐,广告公司在客户面前几乎没有话语权。如果你是做投放代理的,情形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你主要面对的是媒体,而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就这么几家,媒体仗着家大业大,在价格谈判中往往占据着优势地位,广告代理商赚多少钱,取决于媒体开多少价。何况大媒体有自己的直销部门,通常不需要小代理商。

所以,江南春决心开辟新的市场,避免和传统媒体抢夺地盘。

就在这时候,营销专家特劳特的《定位》一书给了他启发,这本书到今天仍旧很火。特劳特的一句话让江南春印象深刻,特劳特说,企业要想成功,就得“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都往东的时候,你就往西。当你看到一门生意人人扎堆去做,基本上已经没你什么事儿了。既然如此,就不如反过来,往没人的地方走,那里才有你的机会。

道理大家都懂,但能率先看到空地并立即行动的人很少。对于当时的媒体和广告公司而言,他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做内容上。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把广告做得有创意,如何实现大规模投放。最好的也不过是站在营销角度考虑广告的卖点而已。一言以蔽之,大家都在关注广告说什么和怎么说。但江南春却告诉大家,你们都别争了,广告首先要解决让观众在哪儿看到。

如果你的广告和众多的广告挤在一块儿,无论效果多好,它都是打折扣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把它放在一个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地方。让观众除了你看不到别的东西,那即便广告创意再烂,观众也能够记住你。

最终,江南春把目标投向了一个狭小的空间——电梯。

2003年,分众传媒公司成立。之所以取名“分众”,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他们把目光聚焦于细分的用户群,比如25岁—45岁的都市白领。除此之外,这些用户必须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感受到公司的价值,电梯就是这个特定的场景。

为什么是电梯呢?因为这里空间密闭,乘客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而且电梯的信号不太好,乘客很少看手机,这就保证了他们能在这短短几分钟内把注意力集中在广告屏幕上。对此,江南春有句名言:与其让10亿人看3遍,不如让1亿人看30遍。

在今天看来,这个创意无非是在电梯里挂一块屏幕,然后在里头不停地放广告,从技术上也没什么难度。但江南春是第一个想到并迅速付诸实践的人,他成功了。

分众传媒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定位,传统的媒体通常是内容为王,而分众传媒则选择了渠道为王。成千上万块电梯屏幕就是分众传媒的渠道,分众掌握了媒体行业中最关键的稀缺资源。

分众传媒是一家独特的媒体公司。一方面,它有自己的传播渠道,而且没有巨头前来争这块蛋糕。另一方面,分众不需要生产内容,这样就省去了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上的投入。这就带来了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过去是它替别人去做广告,如今则是别人找它来投广告。过去是和无数人去争夺有限的空间,现在则是向无数人出售有限的空间。

成立仅3年,分众就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广告传媒公司。之后公司开始了一系列收购与兼并,虽经历过低谷和挫折,最终还是成长为一家千亿级的大公司。

关于分众传媒的故事就讲到这,我觉得他的成功再次印证了那条被重复了千万遍的道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过话要说回来,分众依然属于一家传统的媒体企业,尽管他开发了诸如“物业云”和“电商云”这样的数据平台,但媒体的基因决定了它难以向数字领域更进一步。

江南春自己也承认,分众还不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它只是比别人先行一步,并执行贯彻地比较好而已。伟大的企业不仅能开创独特的市场,更能够重塑价值链。对此,同样是广告领域,全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谷歌就做到了。

谷歌公司不必多做介绍,我们都知道它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之所以称其为一家广告公司,是因为广告是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年为公司创造上百亿美元的价值。

从盈利模式来看,谷歌相当于一个庞大的信息平台,通过向用户提供海量免费的浏览,从而吸引广告业主在网页上投放广告,谷歌从中收取广告费。

在谷歌之前,曾经是全球最大门户网站的雅虎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以今天的眼光衡量,雅虎相比谷歌更像是一家纯粹的媒体公司,广告占雅虎日常收入的大头。除了日常运营,雅虎还得派大量的销售人员负责拉广告。并通过人工操作来安排广告的投放时间与展出位置。

这其实和传统的媒体公司没什么区别,两者还有个共同点,就是在广告业务上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比方说,他们都离不开销售队伍或代理商负责拉广告,这就得向相关人员支付工资或佣金。另外,雅虎的广告投放系统也不先进,很多时候得靠人工决定投放哪个页面。

但谷歌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都知道,谷歌有一套强大的搜索引擎,它会根据用户的关键词来分配广告内容,这就实现了广告处理的自动化。另外,谷歌也不需要派人去拉广告,它能在网上自动接单,用户填完需求和报价,谷歌就能自动帮它生成广告。通过这种方式,谷歌接到的广告订单成倍数增加。

谷歌模式相比雅虎最大的优势,是优化了广告市场的交易结构,从而改造了这个行业的价值网络。

在传统媒体时代,小公司无法在大媒体上做广告。而媒体要拉广告也得通过各种代理商。有了谷歌之后,这些中间环节被去掉了,凭借先进的算法,哪怕是个人也能在谷歌上打广告了。小企业有了更多露脸的机会,而作为终极赢家的谷歌,则节省了近三分之二的广告开支。

谷歌的成功很难用传统的商业理论去概括。它并非第一个涉足互联网的企业,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驱动,以及创始人为公司留下的开放包容的工程师文化。当雅虎如日中天的时候,谷歌还是一家车库里的小公司。但它仅用几年时间就成为了互联网世界的霸主。

什么是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企业想成为一台真正的赚钱机器,就有必要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改变。平庸的企业做着和别人类似的事情,优秀的企业另觅一片战场,而伟大的企业则重塑价值网络,让更多人成为游戏的参与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