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何足畏:大宋尖子生的变法困局

2020-01-30   啸瞰风云

今天我们来聊聊王安石和他的变法。

说起王安石变法,在中国无人不知,我们从中学时代就读过他的故事。现代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很高,说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不仅是治国之能臣,文章也写得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开北宋风气之先。

王安石还是个品行孤傲,耿介自持的人。他心里只有国家大事,对生活小节从不计较。据说,他总是连着几天不洗澡,衣服也不勤换,以至于身上有好多虱子,和大臣们聊天时会时不时地挠痒痒。有一次到朋友家吃饭,王安石只盯着眼前的一盘鹿肉吃,结果让朋友误以为他喜欢吃鹿肉。而实际上呢?王安石连吃饭时都惦记着国计民生,根本顾不上自己在吃什么。

你可能会问,这么一个工作狂,该不会是书呆子吧。还真不是,王安石长期在基层做官,深谙百姓疾苦与各种行政事务,与那些只会空谈的理论家不同,王安石是个经验丰富的实干人才。

按照中国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原则,王安石几乎都具备了。在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像王安石这样的尖子生可谓凤毛麟角。然而,由他所推动的轰轰烈烈的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何以至此?今天,就让一千年后的我们,来复盘这段历史。

王安石

1/6 “积贫积弱”的北宋

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通常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守旧派的阻挠。这里所说的守旧派,是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文臣,他们从新法实行的第一天,就千方百计地诋毁王安石。在近现代历史教科书中,他们被描绘成观念保守,食古不化的顽固分子。

第二个原因,来自王安石变法本身,尽管王安石的出发点很好,制度设计的也不错,但在政策执行中出了问题,不少中下级官员利用新法中饱私囊,压榨百姓,加上北宋时期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结果就活生生地把王安石的名声搞臭了,总之又是一个关于“猪队友”的反面教材。

围绕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有很多争论。历史上把王安石一派叫做“新党”,把司马光一派叫做“旧党”。这一新一旧,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新势力”通常象征着革命,是站在平民老百姓的立场上说事。而“旧势力”则是替统治者张目。这显然是受到近代以来“进步史观”的影响。但你仔细看看王安石变法,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王安石最根本的出发点,恰恰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反倒是那些反对他的人,有不少在替老百姓讲话。

要明白这背后的缘由,我们得了解一下王安石时代的北宋。

宋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今天我们都知道,宋朝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异常繁荣,财富总量一度占据世界第一。按理说,这么富有的朝代,人们对他的评价应该很高吧。其实不然,因为历史学家对宋朝还有个形容,叫“积贫积弱”。

当然,这里所谓的“积贫”,不是指社会很穷,而是宋朝的政府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

咱们随便举个例子,那个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你也许听说过。宋神宗十九岁即位,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想干一番事业。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祭天大典,可是令宋神宗尴尬的是,他居然连赏给大臣们的红包都拿不出来。

宋神宗

这当然不是因为宋神宗抠门,而确实是因为国家财政紧张。到了宋神宗时代,全国的官员,含在编与不在编的,合计已超过三十万人,光是要养活这么多公职人员已经够呛了。然而,比起庞大的官僚队伍,更令人头疼的还有军费。大宋强敌环伺,北有金辽、西有西夏,禁军人数达140多万,军费开支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财政压力如此之大,国家已经到了不改变就难以维持下去的地步。

2/6 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

偏偏此时的宋神宗,他想要出人头地。

年轻人都向往打仗,宋神宗也不例外。他想做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君主,打败辽金夏,收复北方故土。可身边的一群老大臣们却整天向他唠叨,说什么年轻人要稳重,要谨慎,不要想入非非,别整天喊打喊杀。可一个小伙子哪儿听得进去呢?你们这帮老头已经半截身子埋土里了,自然都想着明哲保身,我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所以,宋神宗最需要有个大臣能站出来替他说话,当然,这个大臣除了忠心耿耿,更要敢想、敢闯、敢干,能替他统筹把握所有的问题。而王安石,正是这个合适的人选。

王安石的思路其实很简单,他告诉宋神宗,年轻人有梦想是好的。但实现梦想的前提,是先得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那怎么让钱袋子鼓起来呢?王安石认为,应该“摧抑兼并,均济贫乏”。

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应该把商人管管好,尤其是富人。把原本流进他们口袋里的钱,转移到皇帝的国库,同时拿这笔钱接济穷人。

王安石认为,国家之所以如此窘迫,主要是因为财富全都落到了富人手里。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王安石,和绝大多数中国的士大夫一样,坚信“为富不仁”。所以,政府要遏制商人的壮大,甚至剥夺他们的财富,是天经地义的。不过王安石也强调,政府有钱了,不是为了让官员吃香的喝辣的,而是得周济穷人,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不错,但落实到行动层面上,王安石就遇到了阻碍。而反对声最大的,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政府遇到财政困难,采取的办法无非两种:开源与节流。而司马光,当属于“节流”一派。

司马光始终觉得,政府财政紧张,主要原因还是花费太大,所以根本解是节省开支,把钱给省出来。司马光的想法很具有普遍性,尤其在广大儒生眼里,减少政府开支,让皇帝和官员过紧巴巴的日子,符合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价值观。

在司马光看来,王安石玩的把戏,不过是把老百姓的钱,放进朝廷官员的腰包,美其名曰:“均济贫乏”,实际上就是搜刮。司马光有个挺有意思的观点,他说:“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国家有钱了,必然以老百姓的贫困为代价,你王安石还是别折腾了。

王安石自然不会同意司马光的说法。他认为,司马光已经out了,国家完全可以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具体该怎么做,就得看他有多大的本事了。

3/6 艰难的变法

之后几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王安石变法的大致内容想必你也熟悉,在此我们只挑三个最重点的来讲。

首先是均输法,均输法的初衷,是为了均衡商品的流通,防止某些商人利用商品的稀缺哄抬价格。为此,王安石成立了专门的发运衙门司,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及时输送商品,平抑物价。

还有个措施叫做市易法,政府在首都设立部门,专门收购滞销的产品,随后在短缺的时候卖出,其出发点和均输法一致,也是为了防止商人的投机活动。

均输法和市易法都不是王安石的首创,在此之前,汉代的桑弘羊就有过类似的尝试,王安石只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而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青苗法。

青苗法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老百姓的经济压力。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可以向民间提供贷款,贷款可以是钱粮,也可以是种子。每笔贷款的利息为20%,一年可贷两次。

王安石本人也为青苗法的出台而自豪,他对皇帝说,是古老的《周礼》给了他启发。当然,青苗法是否源于《周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和其他的新法有没有给国家带来成效。

在最初的几个月,新法收获了奇效。原因很简单,它把大宋政府变成了一台赚钱机器。

均输法本质上为政府提供了商品买卖的垄断权。官员们经常以很低的价格采购商品,再高价卖给稀缺的地区,其行为已经同商人无异。市易法也好不到哪儿去,政府集中采购商品,结果越买越多,最后到了啥东西都由政府专卖的地步。

至于青苗法就更过分了,王安石的反对者很快发现,这项法律非但没能改善百姓的经济状况,反而为官员们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那就是利息。不仅如此,官员们还把发霉的粮食借给农户,收粮的时候却故意加大重量。结果,农民的压力非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

司马光的话不幸言中。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压根就是谎言。社会上下,从商人到百姓,都遭受了严重打击。工商业被破坏,民众苦不堪言。面对群臣的指责,王安石不为所动,他甚至干脆把政敌司马光贬到洛阳,为自己的改革扫清障碍。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连王安石的学生都看不下去了。有一天,他的学生郑侠献上了一张《流民图》,这张图上画的,是千万因为王安石新法流离失所的百姓。画的寓意很明确:王安石变法已经惹得天怒人怨。再这么下去,大宋就危在旦夕了。

4/6 司马光上台

不过,这些还不足以扳倒王安石,因为他背后站着自己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宋神宗。

新法尽管把大宋闹得鸡飞狗跳,可是对朝廷而言,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宋神宗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继续信任王安石的原因。而王安石坚如磐石的个性,也是其新法得以维持达17年的重要原因。

王安石的问题在于,他的立场坚定,但缺乏变通,性格也难以和人共处。王安石有句名言,叫做:“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的性格,对王安石其实构成了某种悖论。

一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往往需要得罪人,谨小慎微,左右逢源,或者过于圆滑的人难当大任。可另一方面,改革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他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否则根本没人去帮你落实。因此,历史上成功的改革,都是有进有退,在激进中诞生,于妥协中完成。可王安石,偏偏不是个会妥协的人,这也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

宋神宗一死,反对派就卷土重来。新法悉数被废除。哲宗继位后,把司马光请了回来。但政府财政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司马光所能给出的,依旧是老办法。

司马光上台后,给皇帝上了两道折子,第一道折子是呼吁皇帝“广开言路”,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实际是号召大家对新法进行口诛笔伐,为废除制造舆论上的合法性。第二道折子,是请求皇帝减轻农民负担,不过在他的政策工具箱里,除了减税这一项之外,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司马光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与历史学家,可要论处理财政问题的能力,他不及他的对手王安石。如果司马光执政的时间再长一些,他的下场可能和王安石一样,背负朝野上下的一片骂名,甚至比这还要惨。不过司马光很幸运,执政仅一年后,他就去世了。同年,王安石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今天的司马光,以一本《资治通鉴》为后人铭记。实事求是的说,如果没有《资治通鉴》,司马光对历史的贡献要黯淡得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他们都是正人君子,其性格虽各有瑕疵,但身为儒臣,他们皆为当时之典范。

可是在两人去世之后,情况就急转直下。新旧两大阵营里,一些投机分子粉墨登场,他们打着原则的旗号,投机钻营,谋取私利。更可悲的是,旨在富国强兵的王安石新法,到了宋徽宗时代彻底变了味,成了不折不扣的敛财工具。

5/6 改革派的下场

如果没有蔡京,那么王安石在宋朝乃至之后朝代的名声,还不至于那么差。

今天我们知道蔡京,主要是通过《水浒传》。小说里,“蔡太师”被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在现实中,蔡京虽不算大奸大恶,但他对北宋的灭亡,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蔡京影视形象

北宋末期,社会矛盾加剧。而蔡京认为,这是由于王安石变法推行地不够彻底所致。蔡京曾经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对新政也颇有研究。至少在政治生涯的早期,蔡京是衷心推崇王安石变法的。

可到了蔡京执政的时代,他把王安石新政的原则与做法改头换面。比如,从王安石时代推行的《免役法》,在蔡京手里却变成了允许富人免役免税,逃避社会义务。如此一来,等于把所有负担都压到了穷人身上,穷人岂能不造反?

再比如,蔡京不停地忽悠宋徽宗,替他又是搜罗花石,又是建造万岁山,而且往往是以实行新政的名义。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这样沦为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帮凶”。

宋徽宗

更可怕的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力的目的,蔡京还把王安石生前的政敌: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人来了个总清算,司马光甚至差点被鞭尸。“残害忠良”的骂名就此落下,北宋开启了死亡倒计时。

随着宋室南迁,中国统治阶层的思想日趋保守。王安石甚至被历朝历代列为反面教材,一直到清末,随着维新思想的兴起,王安石才重新获得知识分子的认可。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是改革派的宿命。中国历史上,从秦国的商鞅、唐朝的刘晏,到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他们都没有好下场。不是生前被对手弄死,就是死后被政敌清算。这背后固然有个人性格与政治斗争的因素,但从根本上看,还是由中国政治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中国儒家意识形态,把稳定作为统治的第一要务。儒家所向往的,是一个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世界,这大概也是农耕文明的特色。

所以,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任何改变,任何创新,都得从祖宗之法里寻找依据,否则其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如果改变让世界变得混乱,哪怕是暂时的混乱,那也是相当可怕的。正因为如此,王安石才会挖空心思,借助《周礼》为自己的青苗法辩护。

但无论你的包装术多么精妙,改革的根本,总归要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要么是上层的利益,要么是下层的利益。可是在守旧崇古的政治生态中,坚持不变,永远比坚持改变更加政治正确。

改革一旦引起动荡,各种骂声纷至沓来,对手们往往从道德,而不是技术层面来批评改革。可要论道德立场,改革派永远不是守旧派的对手,在“祖宗之法”这面大旗帜下,改革派的“伪装”很容易被撕下,且往往没有反驳的余地,他们最终的悲剧,就这样被埋下了。

6/6 王安石的局限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财政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是在帝国特有的政治生态中,这场新政的结局早已注定。感叹之余,我们不能不看到王安石及其时代的认知局限。

毫无疑问,王安石是中国中古时期的顶尖人物。但无论他的聪明才智有多高,在他的观念库存中,中国传统思想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中国古代,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正如之前所说的,无非是开源与节流,其理论依据则来自于儒道法。其中,法家推崇国家统制经济,道家主张放任,儒家则介乎两者之间,有点调和折中的意思在内。

王朝新建初期,由于人民饱经战乱,统治往往选择休养生息,不与民争利。经济经过两三代人的时间得以恢复,王朝统治即将步入黄金期。可伴随着盛世到来的,是官僚队伍的扩大,军备开支的增加,以及政府承担公共品建设成本的提升,如果碰巧再遇到一两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经挥霍,国家财政就开始告急。而这时候,往往就需要改革派站出来收拾烂摊子。

改革派的根本任务,首先是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无论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刘晏,亦或北宋的王安石,他们所谓的新政,本质上是扩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如果成功了,王朝得以续命,倘若失败,那王朝很有可能就毁在他们手里。

然而,无论改革派多么努力,却终究不是救世主。他们的做法,只是延迟了王朝灭亡的时间。因为,在存量不变这个大前提下,所谓改革,其实正如司马光所说的,不过是把钱从一部分人的口袋移到另一部分人的口袋。

那么根本解是什么呢?其实现代经济学已经告诉我们,解决存量问题的关键,是盘活增量。唯有增量被激发了,经济才能获得增长。那该如何盘活增量呢?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对外贸易,用存量来交换存量。另一个是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存量的积累。

很显然,这是王安石时代的人不可能想到的。尽管在今天,我们已经把这些原则视为天经地义。如果王安石穿越到现代,他也许会明白,宋朝政府最应该做的,既不是靠垄断民间贸易打压豪强,也不是靠省吃俭用省出一个丰满的国库。而是修建完备的基础设施,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最重要的,开放市场,让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一部分。

当然,这都是后话。个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对今天的启示在于,当你被存量思维给绑架的时候,你的任何行动,最后都会走进死胡同。睁眼看世界,对每个人都无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