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如何打破体制的壁垒?听听这位大佬是怎么说的

2020-04-06   啸瞰风云

本周的好书推荐,我给大家介绍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新书《广场与高塔》。

尼尔·弗格森是英国人,在西方史学界,英国一向是名家辈出。尼尔·弗格森曾任教于剑桥、哈佛等多所著名高等学府,他的专长是经济史和国际政治,早年出版过多部与经济金融有关的著作,像《罗斯柴尔德家族》、《金钱关系》、《货币崛起》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当然,他最受欢迎的作品,莫过于2012年出版的《帝国》,这本书讲述大英帝国的崛起,语言生动,洞幽烛微,是关于英国历史的上乘之作。

尼尔·弗格森

1/6 科层与网络

这本《广场与高塔》讲述了人类的网络文明。不过,这里的网络可不单指互联网,而是指一种古老的组织方式。在书中,尼尔·弗格森为我们盘点古今中外的各种例子,从文艺复兴艺术的诞生,到印加帝国的覆灭,再到苏联解体、达沃斯论坛与硅谷建立,这些杂七杂八的故事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它们涉及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网络如何了重塑我们的社会秩序。

其实从《广场与高塔》这个书名中,我们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广场是扁平化的,它意味着聚集和扩散。而高塔是垂直的,一层一层的,比喻现实世界的科层组织。两者都是人类重要的组织形式,从国家到企业,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并存的。

广场与高塔,一个象征着网络,一个象征着科层。科层比较正式,往往有明确的中心。而网络则是非正式的,且不止一个中心。

2/6 无处不在的“非正式组织”

这么说有点抽象,容我先举一个亲身经历。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这家公司属于典型的科层制结构:总经理是一把手,下面是分管各条线的副总,管理层下面是七个职能部门,总公司下面还有七家分公司。假设你是分公司的基层员工,想要向上级反映一个重大问题,那至少得经过五道程序,才能到达总经理的办公桌。

按理说,类似这样的组织,信息会尽可能集中在上部,上级通常比下属掌握更多的信息,比如重要的人事变更,往往是管理层已经有了方向,但是秘而不宣,直到最后发布红头文件,下级部门的员工才会知道。

但在现实中,情况并非如此。你会惊讶的发现,很多时候,还没等上头公布人事任免的通知,有些职能部门的员工,甚至分公司的员工已经了解了内情,请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原因就在于,企业在正式的科层组织之外,还有一个非正式的网络组织。这些网络组织的骨干,通常是职能部门的某位经理,或者与领导交情很深的老员工,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自己知道的秘密分享给别人。除了人事任免这样的大事,他们还知道很多东西,诸如职场八卦、办公室政治,甚至还有个别领导的隐私。

当然,网络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远远不止打探消息那么简单。在国有企业呆久的人,都懂得“抱大腿”的重要性。与其一辈子埋头苦干,不如早早地找对靠山。所以,一些头脑机灵的员工,会以逢年过节上门送礼的方式,与领导建立私密的联系。尽管这样的行为被一些人所不齿,但事实证明,正是那些懂得与上级搞好关系的员工,才会有更大的概率获得升迁。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中国人对网络的理解,恐怕比多数西方人都要深刻。在中国,“圈子文化”、“山头文化”历史悠久,在古代官场,上门送礼甚至是不成文的规矩,不谙此道者,甚至都没法在官场混下去。直到现在,想做大事而不讲个人脉,依旧是寸步难行。

然而,中国人虽擅长经营网络,却摆脱不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的网络总是受到宗族、血缘与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制约了网络的规模。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很早就到海外经商,却始终没能建立起犹太人那样的全球性贸易网。相反,犹太人在这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3/6 罗斯柴尔德家族

前两年,有一本叫做《货币战争》的书在国内火得不行。很多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一个神秘的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

《货币战争》把罗斯柴尔德家族说得神乎其神,好像整个欧洲近代史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碰巧,在《广场与高塔》中,作者也用一个小小的篇幅介绍了这个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出身卑微,却在19世纪中叶从欧洲的犹太人社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股庞大的金融势力。其成员打进欧洲各国的政商高层,其公司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等欧洲大城市均设有分支机构。

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

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巩固并扩大网络,首先是族内通婚,即让堂兄弟姐妹之间结婚,以确保权力始终掌握在家族成员的手中。

其次,罗斯柴尔德家族还向达官显要提供商业贷款,使他们在经济上对自己产生依赖。梅耶·罗斯柴尔德就说过:“如果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对一个犹太人负债,他就在这个犹太人的掌控之中。”

第三,凭借与欧洲大人物的密切联系,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掌握了一个情报网络,须知在19世纪,通信技术还比较落后,高层之间的情报往来,更多是依靠私人信使,无论从安全性还是效率的角度来说,这都比公共邮政要靠谱的多。正是凭借这个非凡的网络,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欧洲政治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报服务,并获取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回报。

如果说19世纪欧洲各国的政府,是一个个等级森严的科层组织,那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构建的庞大网络,则是在科层之间建立了连接,通过扮演债权人与中间人的角色,从中赚取巨额租金,在19世纪显赫一时。

罗斯柴尔德家族得以壮大的秘密,在于他们能有效地利用金融工具,以及欧洲各国的政治矛盾,让自己居间辗转腾挪,成为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的纽带。这种在不同集团之间充当联系人的做法,网络科学里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填补结构洞”。所谓结构洞,就是不同团体间的空隙地带,一旦你有能力填补结构洞,你就能从两边获利。

4/6 太平天国靠什么组织人力

罗斯柴尔德家族凭借金融信贷建立私人网络,但这只是网络形成的方式之一。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是通过宗教信仰。

有意思的是,在《广场与高塔》中,尼尔·弗格森提到了一个中国的例子——太平天国起义,将其作为以信仰为桥梁建立网络的典型案例。

太平天国的发起人洪秀全曾经是个落魄书生,由于屡试不第,对人生充满绝望。据说有一天,他做梦遇见了耶稣,后者告诉他,自己是耶稣的弟弟。之后,洪秀全成立了“拜上帝会”,并在中国的南方开始了传教活动。

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会”是个非正式组织。然而,打着上帝旗号的洪秀全,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拥戴。他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穷人,他们认为,洪秀全给他们带来了“福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农民起义,起初都带有宗教色彩。除了太平天国,还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以及清朝中期的白莲教起义等等,为何宗教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在不同的宗族、地域与阶层之间建立纽带,使底层民众获得一种共同语言,产生一个跨区域的价值网络,一旦成燎原之势,就会对中央王朝造成致命威胁。

当然,这些传统农民起义所秉持的教义大多比较粗陋,不如洪秀全版的基督教那么精致。尽管后者也对圣经进行了大量篡改,故而不被西方正统教会所承认。

有西方历史学家做过这样的猜测:如果洪秀全不去私自篡改基督教教义,或者西方国家不去协助清政府打击太平天国,历史会不会出现另一种可能?比如,太平天国是否会发展成类似于美国摩门教那样的组织,作为基督教的分支,以合法的方式存在?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在中国传统社会,绝大多数宗教都是外来的,它们通常得经历本土化改造,或者依附于官僚体系,或者为民间服务,而两者往往是一体的。总之,宗教在中国还无法发展成一股独立的网络势力。正如在历朝历代中,你也无法找到类似罗斯柴尔德那样的商贾大族,因为中华帝国的官僚体系过早地成熟(如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垄断人才的晋升通道。)反而遏制了商业创新与思想传播,后者通常是以非正式网络的形式展开的。

5/6 网络与科层的互补

说到这很多人会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网络组织比科层组织要好,网络意味着自由和创新,科层则代表了守旧与僵化,这显然是不对的。

类似《货币战争》这样的书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普通读者对阴谋论的偏好。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某些秘密组织,他们由一群聪明人所组成,并掌握着全球最重要的资源,只要这群人愿意,他们就能够搬弄乾坤,想灭掉谁,就灭掉谁。

然而,真实的世界远比阴谋论复杂得多。所谓“少数人掌控多数人的命运”这种说法,只能给科幻电影或者“007系列”提供有趣的佐料。尽管网络在很多时候发挥着重要影响,我们仍不能高估它的重要性。

网络组织与科层组织,两者既存在对抗,也构成互补。对组织或国家而言,它们只是权力流通的两种不同的方式,谁也无法取代对方。

人类之所以有科层组织,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硬性的权力和制度,来塑造合作与信任。然而,这是得付出代价的。在科层中,人们会变得压抑,信息会遭到扭曲,思想会受到限制。好在网络一直存在着,它能打破科层的壁垒,建立新的秩序,让腐朽的东西渐渐瓦解。

6/6 其他推荐书籍

《广场与高塔》就介绍到这,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跟历史与网络有关的作品,我再推荐你读两本书。

一本是威廉·麦克尼尔的《文明之网》,麦克尼尔的名字你可能没听说过,他可是公认的研究世界史的大家。《文明之网》是麦克尼尔写给大众看的全球通史,从网络的角度描述了人类文明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不过,《文明之网》没有时下网络科学的那些专业术语,而且逻辑连贯,语言流畅,堪称大家手笔。(相比之下,尼尔·弗格森的《广场与高塔》却有东拼西凑,卖弄学问的嫌疑)值得你拿来一读。

第二本书是巴拉巴西的《链接》,这是一本网络科学的入门书,你今天听到的很多概念,像什么六度分隔、弱连接、结构洞、无标度网络等等,在这本书里都有提及。巴拉巴西是网络科学的奠基人,有人说他是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巴拉巴西来中国做过几次演讲,在网上能找到他的演讲视频。个人认为,此君不但擅长写书,还善于把思想传播给大众,在互联网时代,这真是占了个大便宜。作为研究网络的科学家,恐怕没有人比巴拉巴西更懂得利用网络的妙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