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与文明:如何塑造国家的结构性能力

2019-12-15   啸瞰风云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时下流行的话题——供应链。

说起供应链,很多人觉得它和企业最为密切相关。目前,诸如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学科,均已成为大学里的热门专业。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决定了它的议价水平,生产效率乃至最终的市值。

不过,我们今天谈的供应链要比这更加宏观。我们关注的是国家层次的供应链。确切地说,它是人类最古老的组织方式之一。供应链的规模和效率,塑造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5 古老的供应链

人类自从有了文明开始,就有了供应链。虽然它那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

对供应链比较学术化的定义是:它是将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综合系统。这个系统由一系列要素组成,它们包括资源、信息、资金、基础设施,以及人的活动等等。

这个定义有个小小的缺陷,因为它更多地把供应链视为一个商业或者经济概念。实际上,我们可以对供应链做更简单的理解:它本质上就是资源的流动。

没有供应链,人类历史上的那些古老帝国就无法实现扩张,并将文明的种子撒向各地。

让我们先从中国开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他在各地修路,建立了一个发达的交通网络,以方便军队能及时赶赴当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另外,秦始皇还动用百万军民修筑长城,以防备北方的游牧部落。长城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基础设施。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罗马帝国也非常重视路网建设。我们都知道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从罗马首都出发,你可以抵达帝国的任何地方。后来,奥斯曼帝国也把路网延伸至各个辖区,并在地图上加以标注,这些道路让奥斯曼帝国成为了15世纪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

供应链不仅局限于路上。海上的供应链使文明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古希腊在公元前800年只是个弹丸小国。古希腊土地贫瘠,不适合发展大规模农业。有限的土地资源,让古希腊人不得不把目光转移至海上,通过发展商业,古希腊拥有了灿烂的文明,并具备了与大陆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与文化视野。

近代英国,从某种程度上堪称古希腊文明的翻版。

英国把自己的国家实力建筑在全球化的贸易网络基础上。并通过强大的军队扼守各个战略要道。当然,英国人在陆地上也并非无所作为。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修建了印度铁路网。随后又在非洲进行类似的尝试,铁路让这些古老的大陆与现代文明取得了联系,使之在融入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唤醒了独立的力量。

2/5 不同的命运

说完了这些大国,让我们再来看看小国。有些国家因为占据着供应链的重要位置而变得强大,有些则由于远离供应链,迄今仍在贫穷和战乱中挣扎。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弹丸之国——新加坡。新加坡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前,新加坡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地方,独立以前,新加坡相继附属于英国和马来西亚。1965年后才成为主权国家。

新加坡独立时,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已超过6万美元,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之一。新加坡土地狭小,也没有丰富的资源。是什么使新加坡崛起的呢?

有人会说,因为新加坡占据着马六甲海峡,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之一。还有人说,新加坡人继承了华人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

当然,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承接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并依靠天然港口与廉价劳动力,积累了雄厚的产业资本。以上这些优势,使得新加坡成为了全球供应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基本上都遵循了新加坡的发展路径,方才成就今天的经济奇迹。

不过,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新加坡那么幸运。如果我们前往亚洲或非洲的腹地,你所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景象:贫穷、战争、瘟疫总是伴随着这里的人们。个别地区更是成了恐怖主义与极端势力的温床。

据统计,全世界有13000支地方武装,其数量是主权国家的65倍。他们几乎全部位于穷困、闭塞,甚至与世隔绝的地区。另外,中央政府力量的薄弱,也是这些地方武装得以长期滋生的原因。

导致割据势力蔓延的因素有很多,但与供应链的隔绝或疏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在很多贫穷国家,中央政府由于无力负担昂贵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一些地区脱离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一旦产生割裂,这些地区实际上就会摆脱政府的控制,成为世界地图上的灰色地带,如果与政府的矛盾升级,就会给地区带来动荡和不安。最终危及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3/5 生产和消费

说了那么多,我们已经了解了供应链的重要性。对大国而言,供应链是其施加影响力的载体。对于小国,供应链能决定其贫穷还是繁荣。既然供应链如此重要,它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在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供应链的本质,是资源的流动。供应链由一个中心以及若干个重要节点所组成,它们结出一张庞大的流通网络,信息、金钱、各种资源,通过供应链传播到各地。

供应链必须有个中心,因为这是驱动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力量。谁是供应链的中心,谁就能主导世界。

作为中心,需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中心得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因为唯有如此,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产资源才会流向这里。第二,中心还得是个重要的生产中心,能够把要素进行加工,形成资本或终端产品,重新流往其他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是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它从全世界的殖民地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在本地工厂进行加工,并以产成品的方式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英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供应链中心,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煤炭储备。这两个条件使英国的工业能力大大提高,并推动了整个消费市场的升级。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又进一步扩大了消费市场的规模。

当市场扩大后,劳动分工得以不断细化,并带动了各领域专业水平的进步。如此循环往复,一轮接一轮,社会就实现了产业升级。

进入19世纪末,美国继承英国,成为了下一个世界供应链的中心。和英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国内市场更为庞大,而且远离战争和动荡,享受了长时间和平安宁的环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也是最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地。

然而,美国的崛起和英国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它通过密集的铁路网络,使国内交通变得四通八达。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将美国各地的市场连成一片。当初,英国也是通过铁路,将国内市场率先连接起来的。

另外,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还有大量石油,如同英国的煤,给工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燃料。而发生在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让美国的生产技术有的质的飞跃,使美国商品得以大量出口,从汽车、可口可乐到军火,征服全世界。

可到了六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开始将供应链延伸至海外,尤其是亚洲国家。在美国国内,经济金融化让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选择在海外建厂,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开始悄然转移。

4/5 公共品与“智猪博弈”

然而,无论是昔日的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他们作为供应链中心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世界提供商品,还承担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不停地完善这个供应链,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唯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那么,这些大国该如何完善供应链呢?最直接的方式,是提供公共品。还记得我们先前所说的,英国人在印度和非洲建铁路的例子吗?铁路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然而,英国人造铁路可不是为了给这些国家做慈善,而是要把他们尽快纳入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不过,最终的受益者却是双方。

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着供应链中心的大国,经常向周边地区提供公共品。最典型的公共品是道路建设,以及运河、水渠、防御工事甚至法律秩序。

公共品耗资巨大,而且短期内没有回报。乍看之下,这似乎是让小国占便宜,对大国却是不划算的。真的是这样吗?

下面我们来讲个小故事,它就是博弈论里著名的“智猪博弈”。

假设有个猪圈,猪圈的一头是个踏板,另一头是个食槽。如果踩下踏板,食槽里的食物就会掉下来。现在猪圈里分别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现在假设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两猪一起去踩踏板;第二种是大猪去踩,小猪等在食槽边;第三种是小猪去踩,大猪等着;第四种是两只猪都不踩。我们将四种情况下两猪得到的食物用下图表示:

通过这张图我们不难发现,对小猪而言,无论它和大猪一起去踩踏板,还是自己去踩踏板,结果都是不划算的。因为小猪个子小,抢食物根本抢不过大猪。而大猪呢,虽然在食槽边坐享其成是最好的选择,但小猪不会干这种傻事。同样,小猪也不会和它一起去踩踏板,明知道争不过你,干嘛还要去硬拼呢。最终,留给大猪的只有一个选择,由它来踩踏板,小猪分一杯羹。

现在我们把猪圈变成全球供应链,而大国就是这个“猪圈”里的“大猪”。要想得到食物,大国就得给小国提供公共品,而相关的费用则由大国支付。

如果我们抛开政治因素,仅仅从经济角度出发,大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如果他不这么做,情况就会更糟。大国若不帮助小国改善基础设施,那么最终承担供应链效率损失的,仍然是大国。因为和小国相比,大国更需要一个整体化的世界。

5/5 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

最后,让我们回到中国。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朝着制造业强国迈进。其实,中国能取得今天那么大的成就,和庞大的供应链密切相关。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深知基础设施与供应链的密切关系。从秦始皇开始,中国人就频繁地在各地修建路网,开挖运河。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完善的官僚体系与中央政府。

中国人都熟悉一句老话,叫“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但最终总是归于统一。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和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关系,因为对中央政府而言,只有基础设施的“市场”,即受众越大,单位成本才能摊薄,形成规模效应。换句话说,有个庞大而统一的市场,让中央政府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公共品,这也是中国形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向全世界提供公共品的发展中国家。比方说,我们有能力在国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并承担类似于亚丁湾护航这样的军事任务。这都和我们国内市场庞大的体量有关。

只不过,在二十一世纪后的今天,中国正把自己的供应链拓展到国外,在如今的海洋上,航行最多的船只,就是中国的轮船。

2010年,来自中国的中远集团正式接管了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短短十年,就让这个当年濒临破产的港口成为了地中海第一大港。

中远集团对比雷埃夫斯港的改造,除了优化管理和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他把港口与希腊最主要的货运中心,以及欧洲的铁路网连接起来。最后,还将这个港口纳入了“一带一路”的规划中。

也就是说,比雷埃夫斯港的兴盛,得益于我们把它拉进了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并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可能会对我们国家有新的了解。过去我们通常认为,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为全世界制造便宜的商品,从iphone手机、到袜子衬衫、拉链纽扣、再到平民轿车。但事实上,中国人还有一项引以为豪的出口商品,那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

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向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修建了不计其数的道路、桥梁、电站,以及价格低廉的通信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在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完善着我们中国的供应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在军事界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所谓后勤,就是指战场上的供应链。我觉得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军队,对国家和企业也是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谈论平台化战略,但平台化战略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漂亮的模型,它来自切切实实的东西,就是你能否及时把足够的资源,传输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背后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也正是这种努力,才能造就一个企业到国家的结构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