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超市买东西,看到一个4岁多的孩子手里拿着一辆小汽车,对妈妈说:“我想要这个汽车。”妈妈说:“家里已经有好多汽车了,咱们不买了,把汽车放回去。”孩子开始哭喊着:“我就要买这个,家里的不一样。”这时孩子爸爸走过来说:“不就一个小汽车么,孩子想要就给他买,又不贵,别让他哭了。”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只要孩子一哭,他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满足,不管这个要求是不是合理的。
父母的理由也很相似:“又不是什么大事儿,先别让孩子哭了。”
很多父母把这种做法当成是爱孩子,其实不是,这是溺爱。
1.溺爱对孩子的危害
被溺爱的孩子 缺乏同理心。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被溺爱的孩子 抗挫折能力差。溺爱会让父母把孩子本来需要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有意无意去掉了,当孩子真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崩溃、轻言放弃等问题。
被溺爱的孩子 不会感恩。孩子的要求特别容易满足,会觉得得到这些是理所当然,不会感恩于他人。
2.哪些做法是溺爱
判断对孩子是不是溺爱,有一个原则: 是否只考虑了孩子当时的需要和感受,而不考虑对孩子长远的影响和家长的需要。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溺爱。 简单用一句话来说明溺爱:你开心就好。
比如孩子要买很多小汽车,爸爸为了让他开心就买,忘了告诉孩子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
还有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如果不给孩子玩,他会各种哭闹,为了不让孩子哭,就给他玩。但是从长远来看,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视力,孩子自控力也无法培养了。
还有一种常见的溺爱是家长把孩子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包办代替。孩子学习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培养很多自理能力,如果家长代做了,就很难培养孩子这些能力了。
3.如何做才能不溺爱孩子
第一,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还小,做事情慢,做的也不好,还不如自己搭把手帮孩子做了,也能节约时间,减少很多矛盾。
其实,孩子学着自己吃饭、收拾玩具、收拾衣服,好处多多。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能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小手更灵活。当孩子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服,不仅很有成就感,还会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为以后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所以,父母要克制代替孩子做的冲动,更多的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的事情。
第二, 培养规则意识,建立规则,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这会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父母要为孩子设定与年龄和发育水平相符的行为规范和规则,让孩子知道行为的边界,比如,两岁的孩子要知道不能打人,4岁的孩子要知道有礼貌。
设置的规则不要太多,注意培养这些规则:
涉及健康和安全的必要准则。比如,孩子去捅电源,父母要制止;孩子没完没了地吃零食和饮料,父母要管。
社会交往中的规则。比如,孩子有抢玩具、打人等危害到别人的行为,父母要管。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规范。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按时睡觉等这些好习惯要坚持。
重要的是,规则要坚持。尤其是已经被溺爱的孩子,自由惯了,很难坚持规则,但是只要父母态度坚定,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第三,培养责任感,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我的一个朋友小蕊,她女儿经常把玩具摔得七分八裂,妈妈刚说一句,要爱惜玩具轻拿轻放,女儿就会嚎啕大哭。爸爸一看宝宝女儿哭了,赶紧说:“没事没事,爸爸再给你买一个。”爸爸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学到的是,我不需要爱惜玩具,反正摔坏了爸爸会再买一个。
当孩子不用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意味着他不需要付责任。而责任感是孩子以后能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
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是非常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具体怎么做呢?孩子把玩具摔坏了,可以修一修,修不好就不能玩这个玩具了,也不能买新的,下次孩子就知道要轻拿轻放了;孩子把水弄洒了,赶紧拿毛巾擦干,孩子逐渐会学会怎么端水。
真爱孩子的父母,能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但是错误的后果要孩子自己承担,要知道孩子从错误中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用真爱来赋予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