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只有细细的品尝,才能品味出它独特的味道,一杯酒或是一杯茶,只有慢慢的品尝,才能品味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咖啡虽苦,慢慢的饮用,却能品味出苦中的香甜,然而家的味道是什么?
正当我极力思索之时,记意的闸门骤然开启,一幢独特的房屋映入我的眼帘,那时奶奶家住的是一幢普通的平房,里面看上去像是一节节火车的车厢,起初爸爸他们兄弟四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成家之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就都慢慢的搬出去了,只有老叔一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喜欢喝鸡蛋水,老婶便不耐其烦的,每天早晨都沏上一碗,端到奶奶跟前,老人家喝在嘴里甜在心里!奶奶病重时,全家老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默默的陪伴直到她老人家安然离世,让我不能忘记的是因为天气炎热,妈妈守在奶奶床前,起了一身的热痱子却没有一句怨言!
那时奶奶最喜欢她的火炕,常常把腿一盘,坐在炕上,拿出她的小饭盒,捏上一撮烟叶,放到特制的烟纸上,熟练的卷上一根,每当孙男弟女们,围在她身旁锤锤这儿捏捏那儿时,奶奶总会柔搓着她那双被布缠裹变形的小脚,操着浓浓的河北口音和家乡的方言,讲诉她的经历和过去的事情,屋子里的气份也会随着她的讲诉,时而安静时而被笑声围绕,在屋里溜达时奶奶会时不时的把她那胖乎乎的三寸小脚搭在炕沿上或是窗台上,习惯性的压上几下,因着年轻时坚持晨练,使得奶奶70多岁时腿脚依然灵活,每当家里的人看到,都会情不自禁的树起大拇指,并逗趣的说:“这腿脚没谁了!”此时奶奶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孩子般幸福的笑容,耳背使奶奶练就了一手打岔的绝活,常常让人哭笑不得!记得有一次,妈妈 边给花浇水边说:“这花缺肥料了,该加点肥了”奶奶在一旁好像听到了似的,于是打岔道:“娘哎,喃这袄不肥!”每逢节假日或是爷爷奶奶的寿辰,儿媳们会一起烹制美味佳肴,然后在奶奶家的前后屋,分别摆上三、四桌,此时儿子们忙着支桌子摆凳子……招呼着前来祝寿的亲朋,男孩子们也会帮着搓煤和拎煤,时而还会逗逗奶奶,记得有一次,哥哥知道奶奶不吃蚕蛹,便拿了一个给她吃,奶奶看到后,头一扭,手一摆说:“娘哎!大虫子喃可不吃”话音刚落,家里的笑声便连成一片,小姑则带领着稍大一点的侄女们,给她的嫂嫂们打下手,将做好的菜肴端到餐桌上,小孩子们则任意的玩耍,大人们会时不时的往我们嘴里塞上几口好吃的,尽管我们最后上桌也不会饿着肚子,玩累了就在奶奶的火炕上睡上一觉,茶余饭后,孩子们都会找好最佳位置,等待着鉴证奇迹,此刻平时少言寡语的爷爷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此时他会拿着亲手制作的 各种小道具,闪亮登场,许多民间小戏法不出家门就可一饱眼福!比如看上去是一只空的普通的小酒壶,但轻轻的一摇,便从里面倒出酒来,再一摇又没有了,反复摇动,酒会源源不断的从里面流出来,非常的神奇,还有神奇的宝袋……最有意思的是将四个看似乒兵球的小球分别夹在五个手指中间,然后随着手指的活动,时而变成两个,时而又变成多个,左右手还不时的变幻,虽说有时 也会有一点点小的失误,却让人无法相信,干了一辈子木匠活的手却如此的灵活,看到爷爷有趣而精彩的表演,孩子们都忍不住争着模仿他的样子摆弄着各种好玩的小道具,此时欢声笑语萦绕着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每到年临近时,便会全家总动员,一家老小齐聚在奶奶家包冻饺子,此时全家人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各自忙活着,男人们负责把包好的饺子,端到屋外冻上,小孩子们除了擀皮,还负责传递饺子皮,就连奶奶也会跟着包上几个,一家人虽然忙活得热火朝天,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一盆分散的面粉,和成又圆又筋道的面团,像征着家的和睦,香喷喷的馅料包裹在圆圆的饺子皮里,渗透着浓浓的家的味道!大年三十,在奶奶家吃完团圆饭,我们一家人便会回到自己的小家,抄花生和瓜子,准备年夜饺子,每次妈妈都喜欢把饺子里放几粒花生,像征着福份,每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饺子还没煮完,我和两个哥哥就迫不及待的开吃了,要是没吃到花生,就会吃到吃不进去了才罢休,但是妈妈却很公平,一般都会包上五个,希望福满全家!大年初一拜年时,哥哥为了哄奶奶高兴,总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红花插在她的头发上,奶奶便笑呵呵的,盘着腿坐在火炕上,给我们发红包,那时的压岁钱虽然只有几块钱,却蕴含着祖辈与晚辈之间的亲情和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祝福之心!
春节过后,冰雪渐渐的融化,万物随着天气的转暖,慢慢的复苏了,奶奶家的大院也好似从冬眠中醒来,各家各户都敞开了门窗,老人们会时常搬上小马扎和小板凳,坐在门外,晒晒太阳,唠唠家常,随着气温的升高,院里便更加的热闹,有的人家会早早的支上煤球炉,架起大铁锅,每当饭口,院里儿都会散发着浓浓的铁锅炖的香味,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则喜欢端着饭碗在自家的门口吃,有坐着的,还有站着和蹲着的,此时不同的饭菜和不同的姿态汇成温馨和幸福!
家,在生活中建造,在人生中品味,家是美妙的音符,在生活中奏响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