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隶属黔东南州。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聚居着汉、苗、侗、土家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是黔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自古便有"西南都会"之美誉。
尽管镇远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因我对其了解不深,一直未曾探访。2017年4月初与占华兄相邀,决定去云贵高原揽胜。旅前对两地诸多景观进行了一番梳理,方晓得镇远是那么知名,光彩和斑斓⋯⋯
刚抵贵阳,我们竟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于下午4时急迫地乘大巴车沿着去年12月份刚刚开通的高速公路向镇远驶去。
望着窗外的风景,一路峰峦叠嶂绵延不尽,山脚下一方方整齐的农田,映衬着错落有致的村落。路边开着粉白色的桐花和金黄色的油菜花,平坝里不时看到劳作的人们正忙着插秧、栽薯、种苞谷。曼妙的雾霭如洁白的轻纱把山上山下的一切罩得若隐若现,犹如一幅绝美的天然壁画。华兄兴奋的对我说:"不虚此行,没想到贵州的山水这么美!"
途经的清水河大桥,位于两座高山的山头,西接开阳毛云乡,东连瓮安建中镇。其桥面至谷底深达406米,全长2171.4米,是亚洲第一山区钢桁梁悬索桥,系全球第二高桥。(据讲:总投资为15.4亿元人民币)车行桥上既兴奋又惊恐,令人震撼。
贵阳至镇远高速公路全程278公里,车到施秉县城后夜幕降临,因前方的高速尚未完工,大巴只好绕行,车盘旋在山高、路窄、临渊的老路上,十分惊险,好在大巴师傅车技娴熟,一路闯关化险,终于在晚9时到达镇远县城,下榻在苗家酒店。店主是一对小夫妻,为人质朴热情,标准间讲价到80元,有空调、彩电、热水,卫生也可,感到很满意。
次日清晨,我与华兄步行到河边散步,过了风雨桥,饱览了两岸风光,抓拍了几组镜头后返回旅店。用过早餐,经店家联系,参加了㵲阳河散客游,每位120元。上午8时30分旅游面包车来接,途经正在建设中的镇远新区,一路尘土飞扬,不停颠簸,50分钟后终于到达了游船码头。
上午10时许游船起航,溯流而上。游船工作人员介绍说:㵲阳河全长400公里,发源于瓮安的垛丁山麓,流经贵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县境进入湖南新晃、芷江,到清水江汇合后称为沅江,最后注入洞庭湖。镇远境内为下㵲阳河,以高峡平湖、瀑泉飞流、喀斯特地貌为主体,素有"小三峡"之称,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幽地,是一幅灵山净水的天然画廊。
船慢悠悠地行驶在河面上,山影倒映,波平如镜。途中的景观有:"破镜重圆",半含水中半露峥嵘;"奇妙的三叠水",珠落玉盘直泻深潭;石峰神形如:"孔雀开屏";"大圣师徒";"观音峰"等鬼斧神工,形态逼真,浑然天成。可谓一弯一画,一步一景。游轮前行约二十公里后转舵顺水返程,较前几天游漓江的体验,觉得㵲阳森林密布,山势险峻,河谷深切;但水质浑浊,看不出㵲阳河水秀之美。
面对游客的疑惑,工作人员解释说:㵲阳河的水本应是翠绿色的,因今年春雨少,为保障景区水源,在下游关闭了水闸,导致了㵲阳河的水流滞缓,五月份以后降雨量大,水质得以恢复,其清丽程度不逊于漓江。
下船后参观了景区陈列的图片,看到胡锦涛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也曾游过此处,可见㵲阳河还是有其魅力的!
下午与华兄首先参观了博物馆,对镇远的前世今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镇远自古为湘楚入夜郎舎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
㵲阳河水以"s"形蜿蜒而过,把小镇分隔成府城和卫城,府城即政府所在地,卫城为百姓居住区,俯观恰如太极八卦图。府城和卫城皆建于明代,尚存部分城墙,默默隐匿于兴起的古镇民居之后,它虽历经风雨沧桑,但依然威严悲壮地守望着繁华散去的古镇。
在古代,水路交通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军事、商旅、宗教、文化等都依赖于水路。㵲阳河由西往东,出滇入楚汇入洞庭湖,镇远得天独厚的水陆地理位置使它自然的成为了军事和商旅重镇。
目前仅古城遗存的楼、阁、殿、寺、庙、祠、馆等古建筑竟达50余处,还兼有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这是目前国内其他县城无法比拟的。
漫步在镇远的古街上,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厚重而朴拙。仿佛布满了先人们或急切或悠闲中留下的一串串脚印。
马头墙屋檐下的临河人家粉墙黛瓦,沿河两边一字排开,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即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理念,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
民居的背后,还藏着一条条古巷道,看上去狭长幽深,实际是交叉街连,相互通达,组成了古城生生不息的血脉。
流经古城的㵲阳河犹如一条盘旋飘逸的玉带,碧如翡翠,清可见底,屋的倒影,山的倒影,布满了河的两边。
㵲阳河的两岸构筑了一处又一处的古码头,全用石板,石块筑成,分为:游客码头、货物码头。虽功能不一,但井然有序,成为古城的难忘记忆。
古街上水井颇多,分布很广。走着走着就会有一口井呈现在眼前,名字也很有趣,如"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等。从井文化中可以看出:那时的镇远应是何等辉煌,热闹的古城里商号林立,车船络绎不绝。可谓:"春风满城郭,入耳尽笙歌",有着《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积淀了丰厚的黔商文化底蕴。
青龙洞是镇远城中最负盛名的文物古迹,位于镇远城东,濒临㵲阳河的中河山悬崖峭壁之上。景区占地总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65平方米,有33栋单体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主要分布为:祝圣桥、中元寺、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香炉岩六大景观。
祝圣桥位于中河山麓㵲阳河上,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七孔古石桥,长约135米,建于明代洪武五年,距今己有600余年。
中山寺在石桥之后,入得门来须拾级而上,殿内供奉一尊全国罕见的白玉如来佛像,重过3吨,高2.3米。
万寿宫有一堵风火墙,长100米,高20多米,观之颇为雄壮,宫内建筑雄浑,尤以古戏楼最为华贵。
紫阳洞内有老君殿、圣人殿、三角亭等建筑,还有诸多的摩崖石刻很值得一看。
青龙洞位于万寿宫上方,主体建筑群有:玉皇阁、望江楼、药王庙、吕祖殿、观音殿、财神庙等,依山建在悬崖峭壁间,恍若仙阁玉宇,呈飘凌之势。据讲:青龙洞与甘肃的麦积山、山西的悬空寺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筑。从建筑风格看:青龙洞将中原的建筑形制与苗村侗寨的吊脚楼、干栏等建筑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几百年前僧人、道士、名儒们常常聚此清修,由此诞生了许多文学、艺术和留给后世的典籍。从这些建筑的规模可以看出,这里当时的香火极其旺盛,也是镇远辉煌时期的精神殿堂
下山后,过了祝圣桥,在古街"吴家鲜肉馆"点了镇远特色菜,喝了洞藏青酒,感受着河畔的美丽温馨,深吸着河风里醉人的芳香。对着小桥、碧波、低瀑、夕阳、红灯笼、浅酌低吟,使人油然而生一种远离了尘嚣的悠然,放空自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夜深了,古城在朦胧的夜色中,山色幽幽,树影寂寂,仿佛行进在一个空灵之境。㵲阳河缓缓地流淌着,水波荡漾,灯影绰绰,潺潺的水声像是天籁之音,伴着旅人进入了甜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