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灯(文:司海玲)

2019-10-09     黑龙江网络作家

我出生的时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的出生地是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村西头有一棵孤树,村东头有一条河。

我喜欢写故乡的风物,每写一次,我的灵魂就完成了一次故乡之旅。今天我要写写故乡的灯。

小时候,村子里是通电的,但那个时候经常停电。 停电怎么办,家家户户就点煤油灯。

煤油灯是小巧的,用起来很方便,做饭时可以把它摆在厨房的灶台上,冬夜纳鞋底时可以把它摆在炕上,学习时可以把它摆在桌子上。总之,哪里需要就可以把它摆在哪里。

煤油灯的光线是昏暗的,灯光如豆用来形容煤油灯再合适不过了。贫穷的岁月里,即使是如豆的灯光,大家也是舍不得用的,因为买煤油要花钱。天不完全黑下来,村民们是不点灯的。漆黑的夜晚,点着了灯,为了节约煤油,灯芯也会被拨得很小。宁静的村庄的黑夜里,煤油灯艰难地燃着,就像那时候人们的生活。

那是一个什么季节的夜晚呢?我实在记不清楚了。那时候我太小,时间又太久远。那天晚上,煤油灯就摆在我家正屋靠东墙的柜子上,也不知道爸爸是怎么弄的,煤油灯被碰倒了,瞬间煤油洒满了整个柜盖,柜盖上迅速起了火。面对着就要窜上棚顶的火苗,爸爸惊呆了。躺在北炕的爷爷,不容分说,拽起一条被子就盖在了火苗上,火熄灭了。

有惊无险的一次煤油灯事件深深印在了爸爸的脑海里,每每回忆过往,爸爸都要提这件事。

微弱的火苗,淡淡的煤油味儿,伴随着村庄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静谧的夜晚。

煤油灯之后,我家里出现了一种新款灯——“嘎斯”灯。那时候,大姨家在城里住,嘎斯灯是从大姨家拿来的。嘎斯石放进水里会发出吱吱的响声,还会释放出一种臭臭的怪味道,产生的气体点着后能发出明亮的光,不知比煤油灯要明亮多少倍。

嘎斯灯在村里算个新鲜玩意儿,我不知道除了我家外谁家还有。反正我觉得嘎斯灯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件拉风的东西。

我曾不止一次趴在嘎斯灯旁研究它为什么叫嘎斯灯?为什么会有声音,会有臭味,还能点着发光?但没研究明白,我也没问过大人,他们好像也不能回答我的疑问。

后来读书到中学,接触了化学这门学科后,关于嘎斯灯的问题我才知道答案。气体在英文中叫“嘎斯”,所以叫嘎斯灯。嘎斯石就是电石,遇水发生反应,生成乙炔。当我弄懂嘎斯灯的时候,嘎斯灯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村里的电压终于趋于稳定了,停电的时候越来越少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开始提高了。大家在停电的时候,可以奢侈地点上蜡烛了。

蜡烛和煤油灯、嘎斯灯比,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要方便环保得多。

村里供销社卖的蜡烛有白红两种颜色,粗细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可以单根买,也可以成包买。至今我还记得,蜡烛包装纸的样子。

关于蜡烛我有极为深刻的记忆。那是寒冬腊月的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帮邻居包冻饺子去了。那天停电,蜡烛粘在炕沿上,我和弟弟在炕上坐着,我俩的影子在北墙上飘忽着。我当时在折纸,弟弟在摆弄他的小洋鞭儿。安静的晚上,我和弟弟各自玩着,突然弟弟和我说:“姐,你把剪子给我拿来,我把洋鞭剪开。”“放蜡上一烧不就断了吗?找什么剪子啊!”我的话音刚落,弟弟的洋鞭就噼里啪啦地响了。安静的夜晚,两个小孩儿坐在炕上放了一整挂平时绝对舍不得放的小洋鞭儿,而且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一阵噼噼啪啪后,满炕的鞭炮头儿中间是两个吓傻了的小孩儿——一个是我,一个是弟弟。

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别人身上是否发生过,但确确实实地发生在了我和弟弟身上,更准确地说,是我的自作聪明,让弟弟损失惨重,那挂小洋鞭儿让弟弟心疼了好久。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终于村里的电压更稳定了,基本不停电了,蜡烛也基本不用了,电灯泡成为了主流的照明工具。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父母审时度势,开了一个食杂店。自从家里开了食杂店之后,我就不像原来那么自由了。我要在课余时间,父母忙于其他活计的时候,帮忙卖货。我卖的众多东西中就有灯泡。

我家卖的灯泡分25瓦、40瓦、60瓦、100瓦、200瓦几个型号,瓦数越大越亮,耗电量也相对多。

灯泡是消耗品,用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黑断掉,灯泡就不亮了。所以村民经常会来我家买灯泡。开始时大家都买25瓦的,逐渐地买40瓦的,后来开始买60瓦、100瓦的。200瓦的灯泡卖的不多,除非谁家有了大事小情,才会用到200瓦的灯泡。

村民的日子真的过得越来越好了。当村民们满足于电压的稳定和灯泡的明亮时,一种叫电棍儿的照明工具流通进了村里。

电棍儿和灯泡比更加明亮,于是村子里掀起了电棍儿热,各家都把灯泡换成了电棍儿。我家换电棍儿那天的情景我还清晰地记得。爸爸自己不会弄,特意找来了邻居家的一个读过书的青年帮忙,那个青年姓王,他站在板凳上抬头安装,我站在地上抬头看他,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激动。当电棍儿安装完,拉下灯绳的瞬间,我内心的好奇和激动达到了极点。电棍儿发出的白光把黑夜变成了白昼。那天是我最后一次见那个王姓青年,他家里只有他和妈妈两口人,不久后就听说他搬走了,从此后再没见过他。如果不是因为电棍儿的缘故,我应该是记不住他的。

电棍儿没用多长时间之后,造型各异,功能各异的节能灯问世了。

如果说普通的电灯泡之前的灯仅仅满足了村民对光明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节能灯之后的各种装饰华美的灯,俨然成为了生活中的艺术品。做工讲究的各种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故乡的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故乡的夜晚,从油灯走向华灯,带着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带着村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走向了更加瑰丽的黎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2YGt20BMH2_cNUg9Q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