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吃不上肉?从利玛窦的记载看古代世界的平民伙食水平

2020-06-22     看北朝

原标题:一辈子都吃不上肉?从利玛窦的记载看古代世界的平民伙食水平

百出先锋看见利玛窦记载中国有些平民一辈子没吃过肉,这种情况有多普遍? 唐朝和宋朝吃肉水平有变化吗?欧洲这个时期的平民一般多长时间能吃上肉?

时之沙漏:不清楚,至少我们这边,再怎么穷,过节的时候也要给祖宗上祭一块猪肉。

vqv1:未必,我可是见过解放的所谓木鱼(不是和尚敲那种)、木鸡、木猪头,就是叫村里的木匠用木头刻成鱼和鸡的模样,象不象就看木匠的手艺了,再刷上漆,专供祭祀用,听人说甚至有用泥巴捏的一次性祭品!

是真的没钱,木头的可以多次使用,那怕最初时可能比真的还贵,但以后就可以洗洗就用了,最多再刷一层漆,可以用上好多年的!!不要说解放前,就算是解放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是大年三十杀了一只鸡,煮熟后,大年三十喝点鸡汤,年初二开年了才全家吃几块,然后继续用盐埋着,每天或者客人来了吃一两块,通常要吃到正月十五的,最后吃的那几块几乎不能直接吃,咸啊,又是煮了一锅咸鸡汤全家开开心心地过完年!

橙色指挥官:利玛窦的东西,很多东西都带有宗教偏见的。他认为中国民间的佛教信徒不吃肉不吃鱼不杀生相信轮回的思想是源自魔鬼,中国人恭敬魔鬼又害怕魔鬼。当时国内三教里,除了儒家他还看的上眼以外,其他的都是异端。

明清时期,中国这边又没什么贵族老爷把山、河给封了,也没哪个皇帝宣布山上的鹿、兔子,河里的鱼、虾全是皇产,老百姓都不准碰。很多时候不吃肉不吃鱼虾更多的是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以及节俭的习惯。比如毛爷爷就曾经抱怨过他爹小气,他家的雇工每个月十五都有鸡蛋吃,但是他自己既没肉吃也没鸡蛋吃。

枪战南京孔二姐:毛爷爷家挺有钱啊。怎么一个月不给儿子吃口荤?

东南和西北:这种让长工吃好点的做法长远看可是刷声望+积攒财产的途径啊,当年东北一些地主就是这么干的。

aeolides:我老家以前也有地主是过年的时候自家才吃顿肉,家里的鸡蛋是孝敬老人的,腌制的腊肉都是给长工短工们吃的,来他家做工,农忙时只要肯出力就肯定有腊肉吃,而自己家老婆孩子和自己平时就是包谷面加青菜豆腐,据说是因为不用干体力活所以吃饱就行了…

长末:小地主吝啬,自家人不干重体力活自然不能吃荤。

glowworm1985:干重体力活的才能吃饭,他们吃一顿饭,给你多挣一石粮,小地主要发家只能这么扣。或者说,只有有希望发家的农民,才会这么扣,没希望的浮浪子才会吃光用光。

弗容也大:利玛窦的观点未必有多少偏见。15世纪末开始算,中国农民的肉食水平肯定是低于西欧的。乔叟的作品里,上层自耕农经常宴请乡里(事实上包含很多酬谢短期雇工的晚餐会),当时常见菜肴就有鱼塘养的鱼和鹌鹑等禽类,但畜肉还是很少见。

如果说乔叟的文学作品有夸大之嫌,那么从15-16世纪的雇工协议和赡养协议看基本可以确定了。15世纪末农忙时节的农业雇工每天都有腌猪肉,而且量还很多,即便如此,雇工也经常就伙食向雇主找茬,甚至要求鲜肉。同时代脱离劳动的老人也能天天喝上牛奶,大约一星期有一顿肉。

而教士/修士本身就属于物质较为丰富的社会阶层,自中世纪以来,修道院无论是农业技术还是组织劳动效率、食品加工技术都是农业生产的领头羊,其生活富足程度超过西欧一般农民、市民,即便是斋戒期,也会消费大量的鱼类制品。结合西欧在明清之际的平均生活水平,在他们眼中觉得中国平民生活物资贫乏,这个并不奇怪。

嵯峨白云间:这个要结合黑死病人口锐减来看待,改善佃农生活水平最大的推手是黑死病,劳工待遇普遍提升。

弗容也大:不,黑死病只是一个促进因素,并不是主因。根源还是欧洲劳动生产率增长。黑死病集中爆发死亡期14世纪末就过去了,但欧洲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增长是在15世纪末。

黑死病这种外因决定论和把明清时代中国的落后归结于英国中北部煤矿开发类似,至少不符合我国政治经济史价值体系。

不过历史观点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劳动增长率内部积累论在回答为何只有西欧能够积累并提高生产率这个问题时,还是只有归结到古典自由主义,不少人并不满意,而且也不好意思大大方方说出来。

eumenes你太低估黑死病了。黑死病死亡高峰是1348/49年不假,但接下来两个世纪里隔十几二十几年就复发一次(虽然死亡率不如48/49那么高),所以西欧人口恢复极其缓慢,重新达到十四世纪初人口要到十七世纪中叶了。

西欧(典型的英格兰),是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黑死病控制人口双重作用下实现积累的——或者说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受劳动力稀缺昂贵刺激所致。等到欧洲重新面对人口资源压力的时候又有了美洲这个泄压阀。

弗容也大:是的,这个的确是事实。但若把黑死病造成的人口锐减视作劳动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的直接因素,还是值得商榷的。而黑死病造成的人口短缺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这个观点更好一些。

按照超经济强制批判派的说法:农业雇工工资增长最为迅猛的时期是14世纪末,百年战争的下半场,但这个时候却是农民生活最为痛苦的时期,也是造反民变最多的时期。而15-17世纪的恢复期,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增速远超以往。推导的结论就是黑死病的经济正效应并不是直接起作用的,这中间还横亘着一个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和互动。

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劳动力稀缺是动力,最终实现是靠农业技术提高、投资和租地雇工经营。农业技术的推广、租地、雇工和投资依靠持有资本,传统有产阶层之外的新势力,否则劳动力稀缺只会造成14世纪下半叶的加强人身依附行为和17世纪东欧的再版农奴制。

所以劳动力短缺是一个重要因素,相对薄弱政治权力是一个因素,通过封建制解体过程获利而成长起来的新经营阶层推动经济运行方式变化则是一个更为内在的因素。这些要素结和才能产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飞跃。我国汉初、唐初、明初虽然也面临人口短缺,但劳动生产率相比前朝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

东南和西北:黑死病这么可怕?!可这个黑死病同时期也祸害了东亚吧?为啥东亚人口恢复更快?

eumenes:鬼知道。所以我脑补会不会是东亚南亚非洲人群对这种毛病免疫力比欧洲人要强。毕竟欧洲算是人类主要聚居区里纬度高温度低自然环境相对单一的,历史上被外来大瘟疫放倒了一次又一次,其他除了新大陆以外闹瘟疫从来没欧洲那么大影响。

对比中国历史,欧洲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和黑死病都造成了极为深刻长远的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影响,而中国历史上根本找不出类似的例子。所以除了免疫力很难想象还有其他因素。

sirkem:黑死病爆发时,欧洲是几百年积累的人口高峰,中国是连绵100年战争把华北打的几乎成为白地的低谷……

eumenes:黑死病特别的不是1348那一波(虽然这一波很厉害,历史上罕有能匹敌的),关键在此后不断复发导致人口恢复极为缓慢。

你看中原再怎么打成白地,只要恢复稳定,少则50年多则100年怎么都恢复了,而欧洲人口恢复到黑死病前用了近300年时间。

东南和西北会不会是因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实际上在卫生措施上很长一段时间是好于西欧的?欧洲希腊罗马时代的确不错,但是看研究人均寿命和当时东亚并没有拉开多少,然后中世纪因为四分五裂,无人顾及市政建设,再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饮食习惯,造成卫生条件实际上出现了大滑坡。

eumenes:三个问题:

第一,中古时代公共卫生大哥别笑二哥,遍地人畜粪便,渗井排污把饮用水源都污染的唐长安有啥“卫生措施”?

第二,黑死病城市和农村死亡率没有明显区别,古代农村——甭管在欧亚大陆哪一端——有公共卫生这个玩意么?传染病在乡村的威力只和一样东西有关——人口密度。

第三,黑死病横扫的不止欧洲,中东北非损失不比欧洲轻——然而无论是根据当时记载还是现代研究,伊斯兰社会相对卫生习惯比欧洲好得多。

极其不满:我记得明中期那会,西班牙那个脑洞征服中国计划还称道中国;经济富裕,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就算生活水平有差距,料想也不大。

farseer_top:即便是在黑死病之前人口爆发的时期(大饥荒之前),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农民的食谱也包括了各种肉类、鱼等等。北欧的村庄往往还有受限的狩猎权,偶尔吃点野味也不算稀奇。

另外,一方面是规模化不足导致无法实现单一产品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疫病防治能力的薄弱而上的保险——早在黑死病之前,大饥荒时期就已经有大范围的疾病爆发,牛羊猪鸡鱼总不会一起传染吧?如果食物单一就抓瞎了。

另外饥荒时期(特别是1315-1322的反常气候)因为降水量导致谷物产量严重下滑,其实人们一度吃了很多肉...当然吃光了就杯具了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因为人口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产量的增长幅度,普通人的待遇已经有所下降了,但相比工业革命之初肯定还是好一些。至于黑死病之后,因为劳动力的议价能力增强,领主之间抢人,农民也还算过得去了。——不过黑死病之后农村的贫富差距有所拉大,这个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莫德里德:英国人吃得确实不错,但也就是英国人。狄德罗在《百科全书》里记载,法国农民的日常饮食是面包、葡萄酒、奶酪和梨。

弗容也大:英国的确生活水平高过法国,不过狄德罗那个时代还另有情况。法国的农业雇工和租地经营不如英国发达,农村发展在16世纪就被英国抛开了,到18世纪还有大量小农,而因为人口增长,绝对君主制国家的发展导致税收增加、包税盘剥,法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到大革命前还下降了。

即便英国在18、19世纪劳动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下降的:人口增加,社会两极分化,强制的劳动力土地分离,造成了流民问题,城市化发展农业人口下降,而城市贫民、工人阶级生活水准不如以前的自耕农,17、18世纪英国还有周期性的粮食不足、饥荒问题。

前一段时间有英国媒体还说是产业革命摧毁了英国的美食,造就了今天的英式黑暗料理,理由就是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因为工人的贫困和劳碌,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加工不新鲜的食彩,结果产生现代的英国普通饮食。

德玛西亚:伏尔泰时代的法国还是实现了国王每户人家每周一只鸡的承诺吧,这点上来说中国的平民的确处境太差。

小白之友:与其看利玛窦,不如看金瓶梅。穿街过巷磨镜子的小手艺人,老婆生病了想吃块肉,他攒了几天钱,还是买不起。最后西门庆知道了给了一块肉。可见即使在城市,底层百姓吃肉也是很不容易的。

橙色指挥官:即便是底层城市居民,想吃肉不容易和一辈子没吃过肉也不是一个概念啊。很难吃到肉是经济问题,一辈子没吃过肉真的只能用宗教信仰来解释了。

dengjianyyy:古代老百姓吃肉难?!我想弄明白的就是,古代蒙古人啊,波斯人啊这些游牧民族吃什么?

光脚掷弹猪:各种奶制品。

东南和西北:绝对不种田的游牧民族只怕是没有。匈奴历史上屯田,蒙古族在明清时期根据记载也有粗放经营的农业。

枪战南京孔二姐:野菜粮食奶制品。如果是清末,貌似肉消耗真的不多。不过不知道这是不是清末特有的问题。

在家睡觉多舒服2:游牧民以乳制品而非肉类作为主食是普遍现象,因为第一牲畜产肉速率不能支持,第二肉食保存是困难的而乳制品可以细水长流。七十年代日本研究者在土耳其对游牧民进行追踪调查,对此进行了证明。考虑到现在游牧民能更方便得到其他食物,在古代对乳制品的依赖程度只会更高。其实司马迁写匈奴生活习俗,食品方面选取代表元素也是酥酪等乳制品。

同人男:梁漱溟不都说了,华北一些农村地主和贫农生活水平最大的区别是地主平时吃咸菜可以加香油,贫农加不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QNO23IBnkjnB-0zu-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