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采夫:看了点资料,在明朝以前,难道中国的城墙都是夯土造的?还需要在城墙挂草席来防止雨水冲刷?
avatar: 华夏一直都是夯土,明那是包砖而已。
卡尔采夫: 即使包砖,砖层的厚度也非常可观。
阿尔法道丁: 砖的强度不一定比夯土好。但优势是耐用,不怕雨水冲刷。
典狱长: 没啥好奇怪的吧?夯土造城术在我国可不是一般的悠久和成熟。
不过LZ说元代以前都是夯土城墙是不是有点武断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漳水》就记载,十六国时后赵石虎都于邺城,“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此为史书中城垣包砖之较早记载。截至唐代,陶砖使用于城垣者已不鲜见,长安大明宫、扬州唐城遗址都有包砖城墙的残迹出土,宋代的汴梁在文献上也留下了砖砌瓮城的记载,不过大量用砖造城确实是明代的事儿,因为明代造砖业比较发达,陶砖普遍用于各种建筑。但即便如此,夯土还是没有离开城墙的构造体系,因为纯用砖砌的话,城池的造价未免太离谱。
党人碑:傅说拔于版筑之间。
火流星:版筑之术不是归功于黄帝名下么?
苟且偷生林登万:不是傅说发明的。这句话只是说他在干这活时被发掘出来而已。
风前几人老: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
aksy:清明上河图上除了城门那一段,其余都是夯土。
深潜者:砖的强度不一定比夯土好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强度指的是什么?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砸强度?抗挖强度?……
阿尔法道丁:墙是一个整体,夯土是等于咬合在一起的整块,砖不是,所以单块砖比夯土好。不等于一堆砖砌一起的物件比夯土好。砖墙问题是破坏出一个小区域后,进而破坏一个更大区域就容易很多。
宇羽政信:想想本子那边有钱的也就是包石头或者是切割过的石头,欧洲城堡也非砖制……说明还是“我大明科技天下第一”。
海陆双雄桂永清:明长城西北段也几乎都是夯土的啊,只有大的关城是用砖包。
进击的小鸟:初唐长安砖砌。
z-plus:额,蓝鲸明城墙紫金山龙脖子那段,是直接砖包山,还是砖包山上夯土?每次暴雨看水柱从墙缝里喷出,总感觉药丸。
橙色指挥官:那是砖包山,药丸?哼哼,那水柱就咱都看到的都淌了30多年了。不得完的,其实还是另外那一边的排水方向被改了。往前走到琵琶湖那一段就没这个问题。
力克小白勇竖刁:夯土包砖,早些年琵琶湖那一段城墙还没修好,塌了很大一块,里面露出来的就是土。
askl90:喷水也许背墙背后有反滤层,喷水没什么。如果喷的是泥水,那就危险了的说。
叶子鱼:新石器时期的早期邦国城市就夯土了,夯土的好处很多,但因为风雨侵蚀需要经常维护。明以前不是没有包砖的,但不普遍。
小白之友:夯土建筑没那么怕水。福建土楼标准的夯土版筑工艺。用几十年毫无问题,一些加入米浆鸡蛋清的夯土墙强度堪比混凝土。
阿尔法道丁:日常还是有外墙维护的,主要问题在于,城墙非常厚,导致夯起来容易两边松,中间结实。
robles:夯土维护性没那么差,郑州商城3600年的夯土城墙几千年没人维护依然屹立。
百出先锋:为什么砌石头不好?
阿尔法道丁: 一旦破坏出一口子,容易破坏一大块结构,夯土就比较难扩散这种破坏。所以包砖其实也就是做个防水保护层,减少维护成本。如果用石头做也可以,成本极大,得用大石头。
早晚一张好人卡:简单修面的干砌石不规整,垒砌时需要调整位置让其咬合,难以形成整体,即便用了丁石,往往内外层还是脱开的,对工匠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的。
而且干砌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抗剪性能差,加上透水,背后的泥土往往随水流流失,形成空洞,长期流失后会造成土方坍塌,石墙也跟着被冲垮了。
浆砌石稍微好点,但也好得有限,同样是抗剪性能差,因为座浆也好,灌浆也好,石头之间的缝隙是很难填满的。
zi_:反正加藤清正的熊本城300年之后让西乡用12磅野战炮一顿轰,轰到最后西乡心都凉了,夹着尾巴灰溜溜滚回老家。腾冲城则是被航弹反复轰炸,岿然不动。石头还是很可靠的。
早晚一张好人卡:乱石墙、块石墙、简单楔合块石墙、土芯石面墙、乱石芯块石面墙、勾缝、座浆、灌浆。还有最重要的,厚度和坡度。熊本城那是乱石简单楔合护坡土山。
zi_:亲,熊本垮下来这次地震猛的一塌糊涂,我在阿苏山开车转悠的时候亲见一段高速公路因为地址运动被吃到大山的山体里面去了。
而且也不是简单契合,我在熊本近距离看过熊本城的垮塌现场,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不论是非线性立面还是转角处的结构,很有技术含量。
你最好不要靠几张模糊照片来做推论。亲见一下比较好。
早晚一张好人卡:老爷,我说了厚度、坡度、结合面啊,60度面和80度面差得很远的。
乱石墙因为结合面未经修饰,接触面很小,抗剪性能真的不佳。熊本这个,第一坡度小,第二是简单楔合,第三厚度也还行。
我施工过各种护坡,也见过各种垮塌的护坡,就我见到的,乱石墙和干砌墙的抗剪性能真的不佳,只要墙后土体松软,排水差那么一点点,大雨过后就很危险。
我家就在山地古城里,其中两面城墙靠河,块石基础包砖,里面是宋代和明代土芯、乱石芯、外面是明砖、清砖,顶部加高;另一面是山体墙+垒石墙+堆土包砖+夯土包砖,各种标本。
各种垮塌和37年日本海航炸塌的残迹都见过。
zi_: 熊本城墙体是非线性的,下面坡度低,上面坡度高,转角处还有出翘,墙体本身是个复杂曲面。而且也不是简单堆砌石料,石料排列特点在转角处非常明显地展现出相互错开咬合的结构。
你可以看到,里面夯土芯都垮没了,石头纵向还咬合在一起孤零零竖着呢......
早晚一张好人卡:谢谢照片。
这就是简单楔合,不是精细打磨出榫卯,或留出孔洞用长型石、金属块销定的那种石砌。石砌墙,尤其是大块乱石砌墙的难点就在这里,基本没办法事先编排组砌方式,只能简单修整结合面和外露面;靠得是人力在工作面不断调整石块位置,这里塞一点,那里垫一点让其稳固。所以工程的质量很难预估,工匠水平高,石头运上来的运气也很好,正好有比较合适的位置,那么这部分就结合得很紧密;运气不好么,没垒砌上一层之前,人站在上面都会摇晃。
我没见过腾冲的城墙,但可以说说自己从小爬上爬下的那座,典型的南方城墙,经过多次重修、加固、包砌,有的区段是宋砖外面包明砖,明砖外面又有清前期砖,顶部又加了一米多清晚期墙那种。各个墙面层之间没有结合,就是简单在原墙面外面或顶面直接砌一层。
日本航弹炸塌的口子,在城墙西南侧,此处墙高约6米(靠着城盖的房子三层地面正好与城墙顶平,很多人在三层开个门通往城墙),厚3~4米,内侧完好,外侧被炸了个口子,塌下去约2米,口子下面有个小扇形坡,坡度25度左右,坡底有两棵棕树,旁边是讨饭的金初的小屋。整个残迹90年代重修的时候被抹掉了,但是你问下附近的老居民,就能给你指出那个缺口原来的位置,8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给你描述那年夏天,一架飞机飞过来,转了四圈,然后扔了颗炸弹,土溅起多高多高,谁家的谁被吓死的事情。
最后,对于日本的城墙,我只认同它是施工比较精细的土山干砌石护坡,不能把它和国内的条石垒砌城墙等同归成一类。
深潜者:可如果只是砌砖做防水层的话,那为什么最上面贴的那个城墙遗址的外侧墙体有那么老厚的砖层呢?如果只是防水的话,城墙遗址内侧那层薄砖墙才应该只是防水的吧?
阿尔法道丁:简单一层 没法防水呀。而且,到后来夯筑不是用三合土了,是建筑垃圾杂土夯, 所以需要配合很厚的砖层。
中国式城墙厚度是非常感人的。动则十几米、几十米,所以破坏起来极其麻烦,所以其实也无需夯那么结实了。
你看一下 陈规的守城录 就知道 中国式城防体系 破坏起来有多 感人, 城墙前方还有 层层保护。真到了 敌军附墙而上, 城头白兵相拼 其实都非常后期了。
得过且过:说起来明代以后不也是砖墙包夯土么!!
时之沙漏:我们农村上一代我父母辈建传统民居还是用夯土,或者用灰砌的大块白沙砖,当然了现在都是砖头混凝土小楼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B5md3MBnkjnB-0zvN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