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自然科学和军事学的学校教育?

2020-07-31     看北朝

原标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自然科学和军事学的学校教育?

偷鱼的猫中国古代的国家教育似乎仅限于人文类型的学科,教授的内容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难道就没有人认识到国家需要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吗?农作物学,医学、植物学、动物学,采矿与冶金学,工程建筑学、水利学,即使在古代这些学问也是非常实用和增加社会财富息息相关的。古人为什么没有考虑过把相关的学问梳理编纂成册,纳入国家教育,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官员们作为个人的爱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研究。没有国家支持,不仅不能动员资源提高水平,就连私人编纂的一些技术书籍往往也会失传掉。

军事教育也满奇怪的,很早就有了国家开办的武学,但是从未重视过。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可是国家按照规定教材和标准严格考试选拔出的文官布满朝野,却从未如此严格培养选拔军官。军事教育主要依靠所谓将门父子相传或者行伍间的经验。只要和平稍久,军事经验往往丧失殆尽。

sogland:专业技术不是有匠户么,军事技术不是有军户么?大概上头就是这么想的吧。

sssssss27:都有人在做,士农工商。但当官排第一,太耀眼。

zi_:人文学科也挺瘸腿的,哲学范畴的逻辑学还要靠和尚引进过来……

极其不满:因为经过历史实践,发现商鞅韩非那种集权体系加儒家礼教体系最有效和稳定。这一上层建筑要求的知识分子肯定不会是自然学科导向的。

偷鱼的猫:并非是要放弃商鞅韩非那种集权体系加儒家礼教体系,但是除此之外的实实在在经世济民的学问朝廷就不搭理了。假如理论性的东西朝廷不搭理也就算了,毕竟是没产出。可连增加财富的学问也不搭理。

橙色指挥官:也没楼主想象的那么落伍,关键字“劝农社”、“社学”,教材都有。教育为统治服务,自然科学的教育主要还是农医天算......其他的么,百匠相传。

偷鱼的猫:不重视自然科学也就算了,军事教育也不重视。

深潜者:会不会有军人太有脑子就不好管的想法?

偷鱼的猫:军官团受教育程度高对管理是有好处的啊!

深潜者:要是就只有军官团中有前途的受高等教育还好说,但普遍教育的话,不成才、失意的才是大多数呀!学文不成,不过是个乡秀才,做不得什么事,绝无自开科举之可能。可学武不成就不同了,退可横行乡里目无王法,进则揭竿而起惊动天下。

gameboy:想多了,有脑子的人会自己用脚投票去考科举的。单纯的军事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下没意义,这是朱元璋这个老农民都知道的。

深潜者:话说军队也可以以考定终身嘛!非武学出身不得领遥郡,非军刀组不得晋太尉,武学吊床号决定最终的晋升高度。

gameboy:第一个提这个主张的当街被丘八打了,时间是在北魏。

深潜者: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能用被打了,来解释这个的不可行呀!希望能提供更全面更社会学的解释。

gameboy:很简单啊,募兵制下,你要给基层士兵留下上升通道,古代军队又没有士官和军官的分野,你搞个非武学不能当军官,那底层士兵们怎么办?

现在军队体制完善,士兵走士官途径上升,美人希的军种总军士长还能和军种参谋长平起平坐,古代可没这些。

深潜者:俺没说非武学不能当官呀!你怎么会有这个误解?俺说的明明是非武学不得 领遥郡

gameboy:没区别呀,你这一样是给丘八设置了天花板。

深潜者:既然文官有玻璃天花板,那军官有又能怎么样呢?倘若武学能提供足够的军事人才,那么行伍之中做不到遥郡也无所谓吧?

假设按照每年两百个承信郎计算,平均服役25年的话,军队里就有五千个武学官了,这个数目太绰绰有余了吧?

gameboy:不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军事人才的问题,是丘八会造反的问题。还记得狄青怎么说他和韩琦的么?

偷鱼的猫:出色的士兵提拔前可以送军校学习,结业后再提拔。军校可以分级,士兵们也就上个尉官学校,这个等级不用教什么孙子尉缭子,都是基础军事知识和实用技能。

想进一步提拔,就在更高等级的军校深造。真是狄青、岳飞、韩世忠这样的人才,上个学哪里难得住他们。

gameboy:既然上学不难,那人家为啥不能参加锁身试成为政治前途更好的文官,然后以文官身份统兵?比如南宋末代宰相李庭芝。

你不能用现代职业分化后形成的观念去要求古代,重武学宋孝宗时进行过大规模实践,然而结果是武举人大多不安其位,都想着走各种途径换授文官。后来朱元璋就明确说过,设置单纯的武学“甚无谓”。

时之沙漏:军队考试没用啊,学艺不精的都被人砍死了。

偷鱼的猫:不是比武夺帅这种考试啊,是军事指挥和作业考试。如何组织行军,如何战场侦查,如何强渡江河,步骑工炮协同,战斗队形变幻,野战营地构筑,守城和攻城等等。

偷鱼的猫政治前途更好的文官——这个可能把原因找到了。宋以来武官地位低下,稍微有点知识才干的人都不愿从军,军官阶层始终充斥着文盲。

明太祖觉得甚无谓,或许是因为他那一代都是厮杀出来的,战场上学军事,阎王爷当主考,考试不合格的都掉了脑袋。可是国家不可能永远处在大规模战事中,承平日久,怎么确保军官的基本素养。

萨里沙之刃:现在稍微有点本事的不一样考学校去了,谁去当大头兵拔草?

偷鱼的猫:这里讨论的是军官教育,对比的话不能拿大头兵对比,是军校和大学的对比。

gameboy:你以为宋以前就不是如此?

《新唐书.选举志》

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

……

武选,凡纳课品子,岁取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子,年十八以上,每州为解上兵部,纳课十三岁而试,第一等送吏部,第二等留本司,第三等纳资二岁,第四等纳资三岁;纳已,复试,量文武授散官。

我再说一遍:不要用现代形成的职业观念和职业分化来要求古代。

我国古代文、武官的划分,其初始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行政或军事的专业化,而是为了隔离。是为了区分“清流”与“浊流”这个贯穿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的主题。即便是文、武分途以后,文官授武职,武官授文职,都是平常事,宋代多数武官实际上干的工作是收税。

至于朱元璋......

太祖曰:“太公周之臣,封诸侯,若以王祀之,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必不享也。至于建武学、用武举,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即以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岂比于后世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闲俎豆,拘于一艺之偏之陋哉?今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太公之祀,止宜从祀帝王庙。”

经略幽燕我童贯:军事学这个问题问得好。

洗兵大秦海上波:当有问题的时候,先问是不是自己资料没看够。

橙色指挥官记住一点,官方教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官方教育里有农医天算。至于军事教育,唐宋在军事教育上如果和其他地区横向对比的话,算是不错的了,“诸将百战之余,何患不习于兵,而更使受教于书生,非所以强其气也,此无益于实而有损于名。”他们的心态很明显了。

深潜者:话说为啥近代欧洲的那群君主专制国王们就蛮放心的呢?18世纪欧洲就有老些军校了吧?

gameboy:早期欧洲军校生都是贵族子弟(直到今天考西点军校仍然需要至少州参议员这个级别权贵的推荐信),上不上军校都不妨碍他们结党。

近代欧洲的情况更类似东汉,贵族垄断文官武将,只是有些家族尚文,有些家族尚武,权贵们以家族间的关系网结党,这种时候同学同年什么的没太大意义。唐末五代世家被干翻以后,文武官僚们才开始用同乡、同学、同年等方式重新编织关系网。

PS:你那个只有军校生才能领遥郡的设想,和现实中北宋武将管理的基本政策是彻底违背的,北宋本着军权宜分的原则,“三衙用边臣,戚里及军班出身各一人”。军校生一桶糨糊这种事本身就是违背军权宜分原则的。

狐狸大仙:农学,都被孔圣人称为小人之学,其他的更别说了。

震旦纪怪兽:我记得自然科学在明代以前都是有的,起码唐朝时候有专门为算学准备的科举。

偷鱼的猫:有,但是大多数不成体系,是私人出于爱好搞的。既没有系统的教学和考试,也没有国家资助的学术研究组织。算学后来也不考了。而对应的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00年,万历皇帝还在位。

宋明清三朝近900年,中国是当时世界上脱产人口最多,受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么多聪明又受过教育的大脑都去寻章摘句了,虽然不能说全无价值,但是和所拥有的智力资源相比,收获很低。

ice327: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没有传授这些东西的吧……实际上在古典社会核心的生产力在于人口,研究这些实用技术远不如研究怎样用合法手段将更多人口纳为自家私产更有效率。而到了人口内卷化之后人口虽然不再是财富反而成了负担,但如何平抑社会不满也成了更迫切的需求,比起扩大生产更重要是避免无生计的人口造反。

偷鱼的猫:对某个人来说研究这些实用技术远不如研究怎样用合法手段将更多人口纳为自家私产更有效率,但是对朝廷来说增加单位人口的产出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朝廷就不会有劝农桑这个工作了。

朔月房心龙静颜:数学有的,学校教材是算经十书,包括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在唐代,国子监算学馆。

阅读原文,了解详情,请登录北朝论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hu1p3MBLq-Ct6CZ47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