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领读”品味四讲:品味生活美学

2020-01-01   宸冰读书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首都职工群体,丰富首都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首都职工文化素养,为书香北京做出贡献,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特邀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宸冰为主讲老师,为职工朋友们推出12期职工领读计划音频课程。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品味四讲》,作者是中国台湾作家蒋勋



蒋勋先生说过一句话:“什么是美呢?美就是看到一朵花开会感动。“

说起蒋勋,很多朋友并不陌生。他被林青霞称为抚慰内心的半颗安眠药,更被席慕蓉称为艺术殿堂的时代引路人,他是画家、是诗人,是作家,他的文笔清丽流转,说理通俗晓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他的文学课、艺术史、美学概论,更是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课堂,其中关于“美”的观点更是影响深远。


每当我们说起美的时候,大家肯定普遍会认为”美“应该是在剧院、音乐厅、画廊等这种需要衣着光鲜、妆容精致高贵的地方,是悬于神坛可望不可即,是飘渺虚幻不可捉摸。然而,蒋勋先生却认为: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能够穿越世俗浅显的目光,以大而包容的心态,宽广的格局,把“美”置身于平凡而细微的生活中,让人间的烟火,让世俗的尘埃,都能够贴近人意才是真正的美。


1、全面感知什么是品味四讲?什么又是生活美学?


在书中,蒋勋先生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位的生活:比如说,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温度;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也许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衣食住行,我们经常也说衣食住行。可是蒋勋先生却把”食“放在了第一位,认为这是“美”的重要开始。美回归到生活基本面的时候,真切讲究一下自己的吃,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生活当中吃的非常粗糙、吃的乱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难讲究了。


蒋勋先生说,说很多人没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尤其是现在快节奏、繁忙的都市生活,绝大多数上班族都会用外卖,或者便利店流水线生产的便当打发自己的一餐,花费几分钟就解决了一顿饭。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看过一部卓别林的电影:在大工厂里,为了让员工缩短吃饭的时间一边拉长工时创造更多的生产量,就设计出了一种吃饭机器,员工坐在固定的地方,机器会自动地把面包塞进他的嘴巴。然后把汤倒进他的口中。接下来,他会有一条毛巾敷过来把他的嘴巴擦一下。听上去很好笑也很讽刺,可是想想看,你的生活是不是已经也变成了这样呢?


除了食物之外,能够与生活密切最相关的,当然就是衣服了。因为穿,是人与衣物的链接,穿什么,在很大情况下是反应了你所在的生活位置,在书中蒋勋先生这样写到:“这件衣服跟我皮肤的触感,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顶帽子带久之后,好像慢慢变成朋友的关系,我称之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这是服装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



所以了解衣物的由来,历史,选择自己喜欢的,爱惜自己喜欢的。而不是乱买一通,才是我们面对服装的态度。蒋勋老师说:当一个人穿上自己喜爱的衣物后,那种心情,欢喜是不同的。人与物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一样事物,到了你的手里,便有了与你一样的气息。


蒋勋说:“房子并不等于一个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这才叫家。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真正的家要以空间美学态和心思去营造。”

住之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房子”变成“家”。因此,作者更加希望我们关注的是,你是否真正的在关心,是否经营,是否用心去布置过所居住的房间。


蒋勋讲行,其实更加是讲人生之行,“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一直是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他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此外,蒋勋先生还提出了“忙是心灵的死亡”。他说所谓忙,就是一个竖心旁加上一个“亡”字,也就是心灵死亡了,太忙了,所以我们的心灵没有喘息的机会,心死了,感受不到其间的美好。

作者以他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建筑——“亭”为例,也许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



亭子是一个建筑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和暗示:“不要再走了!因为这边景观美极了。”亭,是一个可以眺望风景的地方。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对不会随便添加上去。因为这个亭子表示: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汪曾祺先生曾说:“坐在亭子里,觉山色皆来相就”,所以生活美学的其中一课更重要的是:懂得停一下!

2、客观思考为什么生活需要用心经营?


美无处不在,平凡之中更能见真章,生活中的美学更值得我们用心经营。其中,蒋勋先生提出“住之美”的观点使我感触颇深。

在蒋勋先生的概念当中,住之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房子”变成“家”,要以空间美学的心态和心思去营造布置自己的这个家。如果你现在是租房住的朋友,我有一个小故事分享给你。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栋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此刻的心思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了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今天,也许你住的是别人的房子,可生活是属于你自己的。如果你漫不经心的对待生活,在生活和工作中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毫无敬畏感。那么这其实是在无形中为自己建造一所粗制滥造的房子。而当你明白自己的处境时却早已深陷其中。所以把你自己当作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你每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挂上去的一幅画或者买来的一束花,请抱着美的态度去建造!你的生活是你一生中唯一的创造,不能重来,不可重建,即使只有一天,那一天也要活得优雅、美丽,生活是需要自己用心创造的。

3、知行合一:如何从平凡中发现美?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铁窗观点。蒋勋老师观察到,无论到世界各地,都不曾发现中国独特的铁窗。说到铁窗,也许你我家都有,便是装到窗子外一排排一列列的铁棍了,您有没有注意到,不知从何时起,住房要装铁窗成为一大中国特色,甚至一大中国传统了,从楼下仰望下去,家家户户都是大同小异的铁窗,那冰凉的触感,冷硬的线条,实在不能称之美丽,甚至粗糙的材质也许过几天便会锈迹斑斑。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我们非常缺乏安全感,才会用道一道的防盗锁,一层一层的铁窗铁门把自己关起来?我们在害怕什么?这种安全感的缺乏,是因为社会上真的存在许多窃盗、许多不安全的威胁吗?还是说我们心理上已经对人根本不存在尊敬和信任了。这种防范,从心理上反应在外在的行为上,就表现用铁窗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隔绝了蓝天美景,隔绝了邻里亲朋的接触问候,我们不仅是给自己的房子罩上了一个笼子,更像是给自己的心仿佛是给心按上了牢笼,将自己困在其中。一排排的钢管不仅隔绝了我们发现生活、发现大自然之美的契机;同时,是把我们的心灵关了起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向美之心。但并不说那些难以企及的大雅才是美,生活才是你我更应该关注的地方,在生活中发现美;从平凡的食衣住行中体会美;在慢步调的人生中找回美。


食之美,是要我们用心去体味食物进入口腔产生的奇妙感觉,想象它给我们身体带来的滋养;

衣之美,是要我们用皮肤去感受衣服的质地,体察出衣服与不同人、不同性格的搭配,从而让我们穿出自己风采;

住之美,是要鼓励我们关注自己的住房,无论是租用还是久居,都花心思去经营它,对它有认同感。给自己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行之美,是要劝解我们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山上有闲亭,园中有曲径,要有急有缓,慢,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

收听《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职工领读计划》专辑全部内容可扫描上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