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行,相约守望,欢迎收听宸冰阅读联合多家出版社及作家带来的“以阅读温暖陪伴”第19期特别节目。
今天要为您分享的内容选自一本内容有趣、观点新颖,阅读体验也很棒的书,来自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
这几天陆续有了疫情的逐步好转的信息,尽管还没有到可以完全松一口气的时候,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开始适当的反思很有必要,无论是以往的生活和工作,还是整个疫情过程中你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也许你会像作者一样惊讶的发现,“有时候,清晰的思考反而是一种浪费。有时候,凭借直觉去决定,你会后悔莫及。”建议大家一起读读这本横跨心理学、哲学、企管等领域,涵盖52个生活、工作、投资、爱情上最常见思考错误的经典作品!正如本书的推荐语写的:“躁动的年代,我们需要一本锻炼独立思考的书!”
书中每个章节都很有意思,我挑选了三个跟大家分享,你们看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很多情况有相通之处呢?
俄罗斯女皇卡塔琳娜二世以淫乱闻名,曾与无数情人在她的床上颠鸾倒凤。她到底有过多少位情人?我在下一章告诉你。这里暂且谈些别的: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赖我们的学识?让我们先来做个小小的试验吧:“请你估测女皇情人的数量范围,要让你的估测98%都是正确的——仅2%错误。”
比如,这一范围介于20~70之间。也就是说,你估计卡塔琳娜女皇的情人多于20个,少于70个。纳西姆·塔勒布曾经对我做过这个试验,他用这样的方式询问过数百人。有时是问密西西比河的长度,有时是问一架空客飞机的耗油量,有时是问布隆迪有多少人口。被问者可以自由选择范围,而且要像所说的那样,错误率最高是2%。结果惊人——40%的被问者估计的范围都是错的。
率先发现这一惊人现象的是研究人员马克·阿尔佩特和霍华德·雷法,他们称之为过度自信。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预测。对股市未来一年的走势或公司3年后预计营业额的估计就受这种效应的影响: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对于过度自信效应,重要的不是单个估计是否正确。
过度自信会令你忽视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与你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真正令人吃惊的是:过度自信效应对专家的影响比对非专家的影响还严重,一位经济学教授在预测油价的5年走势时会与非经济学家一样出错。只不过他这么做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这一效应也影响了其他能力:在询问时,84%的法国男人都声称自己是高出平均水准的好情人。没有过度自信效应时正好是50%——这符合逻辑,因为“平均”(准确地说是:正中)指的正是,50%在上面,50%在下面。
企业家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过度自信效应,工作上的积极性不会这么高。可另一面是几乎没有哪个大项目会比原计划更快、更便宜地竣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两个效应在共同起作用。一个是传统的过度自信,另一个是项目的直接利益人在激励下低估成本。调研员希望拿到系列订单,建筑企业和供应商亦然,建筑业主感觉得到了乐观数据的支持,政治家们靠这样做拉选票。这种属于激励过敏倾向。重要的区别在于: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结论总结
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1.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
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
3.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不过是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你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在十字路口遇见一群人,他们一个个仰望天空。你不假思索,也仰头观看。为什么?从众心理。
音乐会期间,当表演到一个精彩段落时,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于是整个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你也会跟着鼓掌。为什么?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仅次于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恶魔。在时装、管理技术、业余活动、宗教和节食里都存在从众心理。
简单的所罗门·阿希试验第一次是在1950年进行的,试验显示了团队压力如何压倒健康的人类理性。试验时将不同长度的线条拿给受试者看,要他说出线条比起参照线条是更长、一样长还是更短。如果此人是独自坐在房间里,他会正确估计所有线条,因为这任务确实很简单。现在有7个人走进房间——全是演员,但受试者被蒙在鼓里。那7个人相继说出一个错误答案,虽然线条明显长于参照线条,却说它“更短”。现在轮到受试者回答了。30%的试验者会说出与前面的人一样的错误答案——纯粹是受到了团队压力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假设5万年前你与朋友们在塞伦盖蒂一起外出狩猎、采摘野果,忽然,你的伙伴们全都跑了。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停在原地,挠挠额头,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没有危险的动物,只不过看上去像只狮子吗?不,你会跟在你的朋友们身后奔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等你身处安全时,你可以事后再反思。谁不这么做,谁就早已从基因池里消失了。这一行为模式深深植根在我们体内,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它。英国作家毛姆这样讲道:“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今天,任何人重读2007年的经济预测,都会惊讶于当时专家们对2008~2010年前景的展望有多么乐观。一年之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了。问到金融危机的起因,还是那些专家们今天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格林斯潘统治下货币的泛滥、资金放贷的宽松、腐败的信贷评级机构、随意的自有资本规定等。
回顾之下金融危机的发生似乎完全符合逻辑,是不可避免的。可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全世界的经济学家有近百万名——预言到了它的准确发展。相反,很少有哪个专家团体会这么深地落入事后诸葛亮偏误的圈套。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今天,经济记者们写道,谷歌的成功是不可逆转的——虽然如果有人在1998年预测这家网络企业将有如此辉煌的未来一定会遭到他们的嘲笑。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事后看来,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枪会在接下来的30年彻底改变世界,夺去5000万条人命。但在当年,1914年,却没有人担心过这种事。它听起来太荒唐了。
事后诸葛亮偏误为什么这么危险呢?因为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预言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会导致我们傲慢,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在私事上也是如此。
“你听说了吗?西尔维娅和克劳斯分道扬镳了。他俩差别那么大,不分手才怪。”
或者:“他俩实在是太相似了,不分手才怪。”
又或者:“这两人老黏在一起,不分手才怪。”
再或者:“他们几乎难得见面,不分手才怪。”
与事后诸葛亮偏误作斗争并不容易。研究表明,知道这种偏误的人,也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掉进它的陷阱。但我还有一个建议,这建议更多是来自个人经验而不是科学:
请你记日记。
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
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
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
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怎么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不过作者只是总结出了这样一些现象,更多的处理方法和应对,还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独立思考,但这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和警醒,这不就是阅读令人着迷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