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服务广大首都职工群体,丰富首都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首都职工文化素养,为书香北京做出贡献,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特邀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宸冰为主讲老师,为职工朋友们推出12期职工领读计划音频课程。
今天带大家一起读的书籍是《亲密关系》,作者是休斯顿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
它并不是一本简单讲“如何找对象”的书,而是一本架构在心理学基础上对亲密关系的科学研究。它表面上是讨论爱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讨论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并且用大量真实的例子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指正了某些错误的观点,进一步讨论了基因和后天环境对一个人个性的影响。
如果你想知道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亲密关系》定会让你获益匪浅;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关于爱情方面的科学著作,想知道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亲密关系》会让你了解吸引的奥秘与魔力,并让你的婚姻生活更美满和持久;
如果你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你走出困境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亲密关系”,书中还为我们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首先,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人际关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人们有父母子女,有工作同事或学校里的同学,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会使得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包含不同的层次和维度。书中指出“人们普遍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需要注意的是,也正是这六个方面使其与”假性亲密关系“相区分出来。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联结,而假性亲密关系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联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或许就会发现那种表面看似亲密,但却总好像“差点什么”的关系。因为这样的亲密关系避开了双方彼此的坦诚接纳、相互依赖以及自愿地为对方付出,它仅仅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式的“假性亲密关系”。而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依赖、一致以及信任的忠诚的关系。
研究者发现,“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交往。”例如,亲密关系能够满足人们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第三层次,它维护着我们内心的安宁,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
书中给出了这样一组研究:“亲密关系的丧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人们离婚后比婚姻美满时的血压更高、免疫系统更弱。当大学生孤独无伴时,免疫系统会变弱,更易患上感冒或流感。一项历经9年的大规模纵向研究发现,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正常人死亡的概率高出2~3倍。”
为什么同一女性,在有的人眼里美若天仙,有的人却觉得也就普普通通呢,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女性在意男性的颜值,不过在大多数女性的心目中,男人的其他方面,如学识才干等都会增添其魅力。也就是说,每个人由于教育背景、成长经历、价值观的不同,对一个人的判断也不尽相同,也就是不是每个人都将颜值放在第一位。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呢?主要有四大影响因素:临近性、相互性、相似性和逆反性。我们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详细讲解。
有个男孩子喜欢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为了获得那个女孩子的好感,他给她写了700封信,请求她嫁给他。最后姑娘真的嫁了,但是她嫁的是那个送信的邮递员。
故事揭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会爱上那些与我们相近的人。正如书中指出,“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于身边人的交往。我们不一定会爱上所遇之人,但爱上他们必须先遇到他们。”
听到这个结论,您或许认为这是一个很荒谬的论断,难道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让谁喜欢上我们,就经常出现在他的身边就好了么?”其实,这个论断是有科学依据的。
空间上的临近可以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有这样一组研究“在大学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女大学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你觉得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因此,可以得出,即使我们从来没有同某个人说过话,我们也更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人而不是陌生人。从这个角度想,为什么许多明星都想上热搜,想尽办法博得关注。是不是也是这个原理呢?
“吸引力匹配现象表明,要想享有成功的亲密关系,我们应该追求最有可能回报我们的伴侣。”实际上,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时,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对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长相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有人喜欢我们,但却十分丑陋,这样的人可能并不是约会的首选对象。同样,如果有人长相俊美异常但并不怎么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还过得去,也很可能接纳我们的人。”
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注意到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的可能性,她们更可能与那些愿意接纳而不是拒绝她们的人亲近。因为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喜欢那些对我们露出欣赏之意的人。这一倾向还符合平衡理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人们期望她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交关系能够保持一致。如果两个人彼此都喜欢对方,她们的感情契合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如果两个人都讨厌对方也是一种平衡状态,但如果某人喜欢一个人但得到的回报是厌恶时,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吸引定律”指出,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有共性的“同类人”在一起。而这种共性几乎包括任何方面。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幸福的伴侣在各方面都比随机选出的陌生人更为相像。年龄、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
不由地想起来杨绛先生。杨绛先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和钟书交往之后,他看的书我都要沾染一些。两个人免不了要交流思想,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彼此有心得交流就是乐事,趣事。”杨绛先生这段话可谓说出了伴侣之间交流,沟通即相处的最高形式的秘诀,那就是一定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并不是以丧失你的个性为前提的,而是说因为你爱着这个人,你愿意去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
如何能快速建立和长期维系亲密关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身边的父母、伴侣、孩子,甚至是同事、合作伙伴,或者工作中接触的陌生人,我们都需要学习亲密关系。
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亲密关系能否长久幸福?
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想继续保持这份亲密关系?
本书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解答了这个问题,并提到了一个“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就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里浏览。所有人寻找最合意的商品,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为我们智慧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而事实上亲密关系中,除了这种满足自己利益的计算,也有着真心和责任感。在友情和爱情中,存在着“一心付出,不计回报”的关系。但人们往往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的问题,即倾向于高估自己对对方的付出。例如,某天晚上,你在脑海中想象了自己第二天早晨要起早为对方准备早饭,结果不小心睡过了,但自己大脑的意识中还是会觉得自己很体贴。然而,在对方的眼中,你什么都没做。人们往往把自己为对方付出的内心戏,也算作是付出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则会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维系亲密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有效的沟通则是维系良好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正如汽车一样,亲密关系也需要维护和保养,但有一点同汽车不同的是,不管你如何细心地呵护你的汽车,迟早会坏,也必须会更换,而亲密关系却未必如此,大部分人都希望他们最终会能和与某个特定的伴侣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幸福之道,最重要的在于对于亲密关系的信念,因为两个人之间总会存在着各种的差异和矛盾,两个人要一起努力,克服困难,在亲密关系中共同成长。
收听《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职工领读计划》专辑全部内容可扫描上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链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