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诗说中国 家国卷:家国情怀》
公元前621年,一代霸主秦穆公去世,在他西御戎狄、东进中原的生涯里,地处边陲的秦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地位,并且在《春秋》绝笔之前,也没有一个继承人能超越他的辉煌。生前的秦穆公被当作爱才的典范,他网罗了一大批名臣猛将,文有百里奚、蹇叔,武有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就连传说中相马的奇士伯乐也在他麾下效力。有一次,秦穆公宴请群臣,大家举杯痛饮,秦穆公致祝酒词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
秦穆公死后,他的尸体被放在沉重的棺椁中,一百七十七个陪葬者也随着它步入幽暗的墓道,再也没能重见天日。这支队伍哆哆嗦嗦地往下走,其中就有承诺“死共此哀”的子车氏三兄弟。这三人都是秦国著名的贤良之才,围观的人认出了他们,都感到很痛惜,宁愿用自己的死去赎回他们。
面对这场无可挽救的悲剧,秦人作《黄鸟》诗来抗诉:“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毛诗序》解释这首诗的大意,说《黄鸟》是哀悼三良的诗,秦人讽刺穆公用活人陪葬,所以写了这首诗。后世的诗人也常常作诗来描述这件事,比如王粲的《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王粲说,用活人殉死并不符合古制,秦穆公以这三位贤臣来殉葬,实在令人不解。批评完秦穆公,王粲笔锋又一转,他不像《诗经》一样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写,而是从三良自己的视角来倾诉这件事:我们当年一同侍奉明主,受到他这么重的恩情,现在国君去世了,让我们去陪伴,我们怎么能推辞呢?虽然妻子儿女在门前扑簌簌地掉泪,兄弟们哭倒在路旁,可是“人生各有志”,我们不会为此而动摇,活着的时候是“百夫雄”,死的时候也要堂堂正正,成为天下壮士的楷模。
他们慨然赴死,并非贪图功名,只是为了践行宴会上的约定,这样的决定震慑世人,令人同情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