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怀疑自己得病怎么办—我们为什么恐惧?

2020-02-11   宸冰读书



风雨同行,相约守望,欢迎收听宸冰阅读联合多家出版社及作家带来的“以阅读温暖陪伴”第十二期特别节目。

今天要为您分享的内容选自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 译者:曹植

埃克哈特•托利,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游讲学,他努力将自己的心灵启迪实践传授给世界各在的人。自1996年以来,他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

昨天节目发出后,一些朋友纷纷私信我说:没错,世界和现状真的没那么糟糕,只是部分人人为地、一厢情愿去选择了坏的答案。

2月4日,24岁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贾娜在微博上发表长文,分享了她从确诊感染到核酸阴性的“自愈手记”——经过11天的居家隔离治疗,CT显示肺部恢复正常。一夜间,这篇“自愈”日记得到了超过30万的点赞,她的成功“自愈”,给压抑已久的网友带来一丝微光。

截图来源微博

截图来源微博

截图来源微博

文章中贾娜这样说:“大家都会好起来的,只是我可能比他们抵抗力好一点吧,比他们先痊愈。其实我生病以来虽然一直给大家的印象很乐观积极,但是其实会害怕、孤独,但是同事们每天一个问候关怀,虽然看起来很小,正是因为这些关怀,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面对疫情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当下,不去再想多余的事情,也不要过分恐惧——因为轻症患者也可以自我隔离用药恢复!

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这样说:你知道恐惧也是分层的,前一天的恐惧和今天的恐惧是不一样的。老实说我前两天并没有觉得多么恐惧,但是现在我明显地感到了大家的恐惧在升温!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我觉得现在武汉缺乏一种清晰而有力量的声音,在巨大的恐惧和困惑之下,所有的人都在猜疑和苦熬。如果有人得了病,他会不断回忆自己曾经与谁接触过导致自己被感染,长此以往,心理上肯定会出问题。



我们的恐惧究竟如何产生?我们怎么正确认识自身的恐惧?《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内容节选


本书导读部分开门见山——人类受苦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

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现在是半夜3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是多么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制止不住大脑的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儿,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事、物。可是我们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同样一件事,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罢了。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

此外,我们受苦的另一个肇因叫情绪痛苦。而恐惧则是我们情绪痛苦的一个基础部分。那么,恐惧是如何产生的,它为何又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呢?一定程度的恐惧是不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呢?比方说,如果我不害怕火,我可能会将手放入火中而被灼伤。


你不将手放入火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你知道那样的话你的手会被灼伤。你不需要利用恐惧来避免没必要的危险—因为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对于这些事情,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就可以了。如果某人用火或暴力来威胁你时,你就会体验到恐惧之类的感觉了。这是一种逃避危险求得生存的本能,而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谈论的心理上的恐惧。心理上的恐惧其实和任何具体的、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险无关。

恐惧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不安、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等。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如果你被你的思维控制并失去了当下的力量,这种焦虑的鸿沟就会与你相依相伴。当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应付的,但是你无法应付未来存在于思维中的事情。

........(完整版请收听音频)


所以任何被思维控制的人,就是与真正力量脱节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有恐惧相随。能够超越思维的人几乎数量极少,所以你可以推测,你遇到的或认识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生活在恐惧的状态下,只是恐惧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在恐惧的两极之间徘徊,一端是焦虑和害怕,另一端是隐约的不安和威胁感。只有当情况变得严重时,大部分人才能意识到这点。

我们在恐惧的两极之间徘徊,一端是焦虑和害怕,另一端是隐约的不安和威胁感。

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他们内在感到的空虚。

但请你务必认识到,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

从当下的觉知开始,直面恐惧、坦然面对、积极行动也许才是战胜恐惧的最重要的事。面对眼下的情景我们思考梳理了几点应对的方法,仅供参考。

1.从认知它开始,尽量从正规渠道了解疫情的科学信息并加以客观思考

2.容忍自己有恐惧感,并以此为警示,确保自己的行为和措施是符合防疫标准

3. 尽量少接触负面信息,不看不转

4. 正确观照自己的身体,观察身体的健康状态但不过分解读,如果有负面心理马上主动进行转移

5.做适当舒缓的运动

6.每天保持阅读三小时

7.每天听一小时古典音乐

8.每天积极烹饪

9.不问结果不功利的做对别人有帮助有意义的事

........

脚不能达到的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以阅读温暖陪伴,我们明天再见。


主播宸冰

北京读书形象大使、金牌阅读推广人;2017北京好人、2018北京榜样、朝阳榜样特别奖、全国妇联智库专家、首都职工素质工程读书导师、北京市女大学生创业导师;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创始人;《中国家书家训》作者;《宸冰读书》《宸冰初见》总策划、主讲人;北京十佳实体书店“宸冰书坊”创始人;喜马拉雅最具人情怀历史主讲人;中华女子学院、传媒大学等十三所高校客座讲师等。

她致力于打造专业的阅读文化服务机构,以点带面,榜样引领,重点聚焦服务全民阅读,创造性地提出“读书、读人、读世界”的大阅读概念和“宸冰阅读”服务模式,不仅开设《宸冰读书》、《宸冰初见》等多个知名音视频节目,还创办线下书店宸冰书坊。她的读书节目已向近4亿人次输送了700多万字的内容,涵盖中国文化、历史、艺术、人物等多方面知识;举办各类读书活动近300场;讲座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

微博敬请关注:宸冰老师

公众号请关注:宸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