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毛主席去安源》吗?它可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油画

2020-12-09   笑语千年

原标题:还记得《毛主席去安源》吗?它可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油画

它是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被推上了“革命绘画样板”地位的油画;它是一幅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创造中外美术史上神话的油画;它是一幅让作者声名鹊起、收到四麻袋情书的油画;它又是至今纠纷不断,风波叠出的油画。它就是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诞生于 1967 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当时中国美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大事。这幅作品在"文革"期间印刷了9 亿多张,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油画之一。它诞生后不久,《人民日报》刊出长篇通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出灿烂的艺术之花——记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诞生》,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将这幅油画描绘成东方的"蒙娜丽莎",几乎每个城市的公共场所,都有根据它临摹复制的巨幅壁画和大型塑像;邮电部也及时发行了 5000 万枚《毛主席去安源》邮票,成为中外邮政史上的奇迹。更不用说在文革中,有多少枚像章是以它为内容,天天挂在人们的胸口了。

在《毛主席去安源》诞生前,反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题材的美术作品只有侯一民的油画《刘少奇和安源矿工》。"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幅歌颂刘少奇的油画也随着刘少奇一起被打倒,被列毒草之一。为了批判刘少奇和歌颂毛泽东,在江青、陈伯达的授意下,红卫兵小将们决定举办一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

参加展览筹备工作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从小喜欢画画, 他决定创作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画。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安源路矿,深入到几百米深的矿井下体验生活,访问了当年参加大罢工的老工人和“秋收起义”的老战士,对毛泽东在安源的革命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很快,激情饱满的刘春华就拿出了自己构思的草图。

刘春华根据《中国工人运动史》的记载,在油画中还原了毛泽东到安源煤矿开辟工作的时候,背着一把雨伞,穿着一身旧蓝布衣服,沿铁路一步步走到安源煤矿,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的火种。所以,《毛主席去安源》上的毛泽东形象,是身穿传统的中式长袍,一手拿着油纸伞,一只手握着拳,意志坚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的艺术形象。

刘春华在构图安排上,将毛泽东居于画面中央,背后朝霞滚滚,脚下乱云飞渡。有人看过后,提出“毛主席是伟大领袖,是红太阳,毛主席出现时,要阳光普照大地,你画满天乌云不行;你这幅画背景阴沉,且画面上就毛泽东一个人,是不是影射毛主席脱离群众?“但是刘春华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构图安排。

后来刘春华回忆说:“这幅画的构图安排,我也是经过反复斟酌才决定的。当地的工人告诉我,当时南方的天气阴晦多雨, 毛泽东是傍晚到的安源, 天色不可能是艳阳高照。 所以,我选择毛主席带雨伞。 在毛主席没来之前,安源反动势力的猖獗;我选择云彩是为了渲染当时毛主席的到来,要掀起革命风暴的气氛。我将毛主席安排在正朝观众的位置,他镇定自若地朝我们走来,像太阳带给人民希望。 ”

1967 年 国庆节,"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毛主席去安源》首次与观众见面,便好评如潮。江青在看了《毛主席去安源》后,给出了批示:“这幅油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构图采光、着色等艺术方面亦是优秀的,建议明天人民日报、军报发表”。

身为中央文革小组长的江青如此重视这副油画,使得《毛主席去安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间成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优秀范例",与"八个样板戏"一起成为艺术领域最高成就。

1968年7月1日,《毛主席去安源》被印刷成彩色单页,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共印刷了9亿多张,成 为世界油画史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创造了中国油画的神话。同时,它还被制成像章、邮票,公开发行。这年国庆,《毛主席去安源》与八个样板戏一道加入了首都群众庆祝国庆的游行队伍。

客观的说,《毛主席去安源》这幅作品无论从产生的背景和影响,是那个特定的时代造就的, 它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历史纪录。一个年轻人画的一幅领袖画像,受到超常的赞赏和人们如痴如醉 的膜拜,离不开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因素,离不开毛泽东在群众中的巨大威望,更离不开那个时代人们对领袖的神化。

《毛主席去安源》的影响有多大?当年,林彪、江青都佩戴过这幅油画的像章,周恩来住处唯一挂着的也是这幅油画。官方给它的评价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

正当全国大肆宣传这幅油画时,毛泽东亲自对这幅画进行了审查。他对油画中自己身穿长衫的形象提出异议,指出"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这句话也让全国范围内对《毛主席去安源》的宣传开始降温。这幅家喻户晓的油画,也从此悄然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件藏品。

《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沉睡十几年后,刘春华向博物馆索回了这幅画的原作。1995年10月,在嘉德国际95秋季拍卖会上,《毛主席去安源》由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的价格拍得,这个价格也创造了当时中国油画拍价的最高记录。

1998年,曾与刘春华一起去安源采风的郝国欣和王树樟提出,《毛主席去安源》系集体创作作品,刘春华于 1980 年私自将油画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取出,以个人名义将其公开拍卖,侵犯了郝国欣和王树樟的作品归属权和作品著作权。

2001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诉讼做出一审判决:根据《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绘制事实,刘春华应是唯一作者,享有著作权,驳回了两位原告的诉讼请求。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央档案馆联合举办了《巨人毛泽东——毛泽东书法与当代名家雕塑绘画展》。在这次纪念展中,观众可看到中央档案馆提供的百余件毛泽东书法作品,现当代名家创作的毛泽东雕塑,以毛泽东参加革命、建设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油画、国画代表作。家喻户晓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也在展出之列。

时光飞逝,产生《毛主席去安源》的那个年代早已远去,但它留给人们的,是远远超越了油画本身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