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以宋耀如为家长、极富传奇色彩的家族,这个家族对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大家族”,最早是由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的。其实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本身,是有着细微的区别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蒋、陈两家如果仅从经济上比较的话,其财产是无法与宋、孔这两大财团式的家族相提并论的。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结构,"家"通常指的是家庭,是指成员同居、财产共享的近亲血缘团体。“族”是家的延伸,以祖庙、信仰、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纽带,以血缘为联系,由大大小小的家庭有机联合在一起。家族能充分发挥家族的合作与相互支持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是奠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宋氏家族辉煌的历史并不长,甚至一开始,这个家族也不姓宋。
1861年10月17日,广东琼州文昌县昌洒镇古路园村一位名叫韩鸿翼的商人,生下了一个儿子。韩家祖籍河南安阳,于南宋年间南迁琼州,定居于文昌县昌洒镇。韩家诞生的这个孩子,是这个家族南迁广东后的第23代后人。
韩家的这个孩子,后来被过继给孩子的舅父,从那以后便跟着舅父姓起了“宋”。舅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宋嘉树,还给这个孩子取了个表字,名叫耀如。
宋耀如12岁时随舅父前往美国,进入美国一所神学院读到毕业后,回到上海当上了一名传教士。
当时的上海,可谓是冒险家的乐园。宋耀如来到上海的第二天,就联系上了他在美国结识的留学生温秉忠和牛尚周,并将在海关工作的温秉忠和在电报局工作的牛尚周请出来吃饭。
席间,三人聊起了从美国分手后的情况。牛尚周说:“如今这个清政府腐败极了,中国没有法律,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皇帝主宰一切,国民都是奴隶!"
温秉忠也压低声音说:“如今中国到处是外国殖民者的势力,上海的海关大权也全操在外国人手里,每年白白奉送给外国人的白银就在一亿两以上,中国的油水快被他们榨干了!这个朝廷简直是魔鬼,应当把它打倒!"
从那以后,宋耀如、温秉忠和牛尚周等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时事,交流思想。他们虽有救国之心,但却一直找不到救国的道路,这也让宋耀如苦恼极了。
在一次闲聊中,宋耀如接触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对这种“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通过调查研究,宋耀如认为中国的“弱”完全是因为“贫”,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救国的唯一道路。只有开发实业才能增强国力,其他道路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从那以后,在传教的同时,宋耀如进军实业界,先后开办了华美书馆、香烟厂和棉纺厂。因为经营有方,很快积攒了大量的财富。
1894年,宋耀如在上海结识了孙中山,两人一见如故。在如何救国的问题的,他曾和孙中山有过多次长谈。宋耀如对眼前这位不屈不挠的革命志士十分敬仰,对孙中山的才华与胆识非常钦佩,但却不同意孙中山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去改良中国社会的做法。宋耀如认为清政府已腐败透顶,不可救药,向朝廷上书一点用也没有。
果然不出宋耀如所料,孙中山的这次上书失败了。沮丧的孙中山在北京写信给宋耀如说:"这个王朝已腐败到生蛆的地步了,当初希望它或可奋起,如今看来,已不能用改良的方法使其进步,唯有革命才是出路。"
从那以后,孙中山抛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成了一位彻底的革命者。他回到上海后,向宋耀如讲述了他的革命设想:用外国人的客轮把革命者送到上海、广州、汉口等地,然后立即占领各大衙门,树起革命旗帜。
宋耀如认为孙中山的这个设想过于理想化了,这种贸然起事绝难成功。但孙中山的勇气和决心,还是打动了他。他把自己收藏的一把宝剑送给了孙中山,并告诉孙中山:"这把剑是当年一位太平军的将领战死前留下的,我现在把它送给你。希望上帝保佑你推翻清朝,大展宏图!"
不久后,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
"兴中会"成立之初,经费没有来源,很多活动无法开展。宋耀如得知这一情况后告诉孙中山:他在进口机器的业务中赚了一大笔钱,这是上帝的恩赐,他决定将这笔钱捐给"兴中会"作为经费。他对孙中山:“我坚信正义就是力量,让我们怀着这个信念勇敢地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坚持到底!"
革命不但需要牺牲,还需要充足的钱财作为后盾。这也是一直困挠孙中山的最大的难题。但只要孙中山找到宋耀如,宋耀如都会倾囊相助。有时,他甚至把手头的流动资金全部捐给了兴中会,自己却去靠借款维持商业上的往来。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于1905年成立了同盟会,准备向清政府开展武装斗争。这一下经费的缺口就更大了。孙中山再一次想起了宋耀如,将他请到了东京。
孙中山告诉宋耀如:"我请你来,是因为革命需要你那清醒的头脑,更需要你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所以我想请你也加入同盟会,你看怎样?"
宋耀如思忖了片刻,感觉自己还是不加入同盟会,更有利于自己为同盟会筹集资金。他说,"我可以一身兼两任,既做一名牧师向民众传播福音,同时又是一个忠于领袖的秘密革命党人。"经过与孙中山的商量,孙中山也同意了宋耀如的想法。
为了给革命筹款,1905年秋,宋耀如又一次远渡重洋,来到阔别20年的美国。在美国,他利用教会的关系,宣传和动员许多旅美爱国华侨踊跃捐款,仅花了半年便筹得经费 200多万美元。这在上世纪初,可算得上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了!
200万美元对革命事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笔经费,为革命者推翻清政府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此之前,孙中山邀请宋耀如出任中华民国的首任实业部长,但宋耀如婉言谢绝了。他告诉孙中山,自己热爱牧师这个职业,决心一辈子为上帝传播福音,当官并不是自己的追求。
宋耀如虽然没有当官,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依然十分关心。袁世凯窃权后,孙中山遭到通缉,不得不流亡日本,宋耀如仍一如既往地在经济上给予了孙中山大力支持,鼓励他振作起来,正义的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
1918年2月,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正在病中的宋耀如听到这一消息后,被彻底击倒了。多年来,他一直希望孙中山能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国能够复兴。为此他不惜倾家荡产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可是革命到现在,仍然看不见胜利的曙光,宋耀如终于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经医生诊断,宋耀如患的是胃癌。他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告诉女儿庆龄:"我再也不能为逸仙帮忙了,我相信他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他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中国的革命一定会胜利。"
宋耀如还告诉子女们,他死后,希望子女们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孙中山,为打倒军阀,建立共和作贡献。
1918年5月3日凌晨3时,宋耀如那颗忧国忧民、追求民主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55 岁。
一个家族的发展,起家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宋耀如的一生,经历了海外留学、传教、经商、支持孙中山革命的种种事件,这些都为宋家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他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当时的政治核心人物,凭着和孙中山紧密的关系,凭着女婿蒋介石获得国民党统治权,宋氏家族不可阻挡地发展壮大了起来。
宋耀如有六个子女,分别是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后来这些子女都成了近现代中国政坛或者工商金融业舞台上的活跃人士,成了宋家发迹的中坚。
宋耀如的长子宋子文,曾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后任广东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任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为近代中国创立了初步的金融、财政制度。
抗日战争期间,宋子文奔走于英美苏等国之间,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外交活动,为战时的中国争取到了不少援助。在这一点上,他是有功的。
宋耀如长女宋蔼龄曾任孙中山秘书,后在日本同孔祥熙结婚。孔后来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长等要职。
宋耀如次女宋庆龄在大姐结婚后,接替宋蔼龄任孙中山秘书。1915年10 月,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成为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并在孙中山去世后继承孙中山的遗志,高举革命大旗,坚持和捍卫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为民众福利奋斗终生。
宋耀如三女宋美龄,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后来成了民国的”第一夫人“。宋子安、宋子良也先后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供职于经济界和金融界,深刻介入到中国具体的经济事务之中。
宋氏家族成员之间,不管分歧如何,但六兄妹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这正是"宋氏家族"崛起的最根本的内涵。
这种气质和精神,是在宋家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之中形成的。六姐弟先后的留学经历,帮助他们形成了平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自主和有判断力的思维能力。
很少有一个家族如宋家一样,六个儿女均有影响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三个女儿自不必说,就连三个儿子宋子文、宋子良和宋子安,他们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也都是举足轻重。有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和女儿,以及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宋家的发迹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岁月如梭,回首已是百年。在这百年之中,宋氏家族经历了兴起、繁荣,今天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政治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时期大家长宋耀如是来家的重心,民国初年宋蔼龄在宋家崛起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宋庆龄嫁给孙中山后,她又成为宋家的焦点人物。1927之后,宋子文、宋美龄成为宋家显赫一时的代表人物。1949年后,宋家渐渐淡出政坛,尤其是在宋家最后一个女儿宋美龄去世后,其影响力渐渐式微。
这正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