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你要参加几场婚礼?婚姻背后的经济学

2019-10-08   eBOND

十一长假新人扎堆结婚,在不少人的日程安排里,都少不了赴喜宴这一项。随之而来的,是一笔笔的份子钱。面对“罚单”一样的请柬,不少网友调侃到,9月的工资都是给十一结婚的新人攒的。

其实,婚姻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项经济行为。

无论是结婚之前的彩礼、嫁妆、车子、房子,还是结婚时收的份子钱,都能够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今天我们换个视角,来说说婚姻里的那些事儿。

“结婚是用两个人的资源做家族企业”

今年是黄金周制度施行20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亲朋聚餐和购物消费一直是黄金周期间人们消费的主要选择,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黄金周办婚礼。据报道,今年十一期间仅南京就有1.5万对新人结婚,比去年同期增长40%,星级酒店平均每桌酒席价格达到3000元以上。

提到结婚,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彩礼。有人说,彩礼能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状况,彩礼就是丈母娘考量女婿的“唯一标准”。

一幅全国彩礼地图显示,福建以30万彩礼位居第一,浙江以20万紧随其后,江西、山东、河北均为15万,并列第三。在彩礼最高纪录的福建省内,也有泉州这样-20万的数字,也就是说,泉州的嫁妆比彩礼高,不少单身小伙子应该已经心动了。



另一份河南彩礼报告显示,2018年河南彩礼平均约9.78万元,其中提到高价彩礼的原因一个是社会攀比心理,另外也有男女比例失调的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彩礼习俗流传千年并不难理解。

经济学专家包特曾撰文指出,基于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的观点,男女结婚的主要动因在于利用双方在能力和资源上的互补性产生更大的收益。由于双方结婚以后在家庭内部的收益分配通常是依据习俗而定,可能偏离各自在市场上能够得到的“价格”,那么,在市场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就可能在婚前将这些“差价”一次性通过彩礼或嫁妆的形式收取过来。

双方一起拿出自己的资源办企业,男女双方给出来的资源包是不太一样的。从时间上来看,男女双方发挥作用的时间点不同,有的人早一点,有的人晚一点。从传统上来说,通常是女性负责生育、抚养家庭、照顾家庭,而男性发挥的作用比较晚,有的要等到三四十岁以后,他的作用才会发挥出来。

房产如此,彩礼也有这样的性质,可以说都是婚前男方给女方的抵押,为女方在婚姻中的利益提供保障。当然了,结婚时女方也要付出。一般来说,男方付了彩礼,女方也会拿出部分嫁妆,算是礼尚往来。

“彩礼是前置补偿”

彩礼在古代有补偿的意味。很多父母认为,把女儿嫁过去,培养女儿花了很多时间、金钱,需要对方给一个回报。古代嫁出去的女儿除非被休,不然不能回娘家,也基本不能为娘家做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彩礼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是合理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吃苦,彩礼相当于是一个保障。如果男方出轨离婚,过错方不可能把钱要回去,对婚姻也是一定的保障。

彩礼是一个家庭经济实力、财富地位的象征,代表未来生活的经济基础,还有一部分研究发现,彩礼比较高的家庭,有更多的资金投资给未来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对代际传递有好处。但是,过度扭曲的彩礼会使出资的一方陷入债务负担,应当适度。

在生活中,因为彩礼金额无法达成共识,准新人吵架甚至彻底闹翻的情景十分常见,这是由于女性安全感的缺失。

在彩礼这件事上,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出发点。对于父母来说,他们看待彩礼是带着一种补偿心理,从即将进入婚姻的女性角度来说,由于生殖属性,以及中国社会里的传统观念,女性会自认为处在一个较为弱势的地位,认为自己嫁过去以后,就是一种付出,所以也期待通过彩礼得到一种前置的补偿。

份子钱可以看做融资工具

说完彩礼,再来看看让不少人叫苦不迭的份子钱。

不少网友这样形容自己对份子钱的态度:没有收到请柬,暗自庆幸钱包保住了;收到一两张,觉得还能承受;三到五张,节后恐怕就要吃土;收到五张以上的人,只想静静,感叹自己真的太难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17年发布的《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国人除了吃穿用学住行这六大开销外,人情往来、请客送礼花销占工资的14.65%。新华网此前一份调查显示,年轻一代婚礼份子钱在500元至1000元的占32.5%,1000元至2000元的占23.1%。

用“众筹”和“融资工具”来形容古代的份子钱相当合适。对于办婚礼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种互助的形式,用一种隐含的契约关系以体面的方式解决了年轻人结婚时的燃眉之急。李长安表示,份子钱在古代属于众筹,因为一般来说结婚花费比较大,用这种互助众筹的形式,一方面祝贺新婚喜事,另一方面帮助年轻人快速进入新生活。

过去的份子钱相当于一种融资工具。如果你想要办一件事缺钱,要去借钱又很没面子,比如份子钱就相当于结婚缺钱,每个人送一些钱给你,解决了燃眉之急,又很有面子。这中间是一个隐含的契约关系,我给你钱了,将来我办事的时候你要把钱给我,是一种不伤面子的隐形融资工具。

既然是隐形契约,会不会出现破坏了契约,一方送了份子钱另一方不送的情况?

中国古代社会相对比较封闭,流动很少,这一次不给,下次人家就不请你了,大家心里都会记着。份子钱在以前其实是一个挺好的工具。

到了现在,份子钱已经失去了这个功能。现在大多数人自己能负担起结婚的费用,但份子钱仍然有一定积极意义,因为大家步入独立生活,经济联系被切断,亲戚朋友平时比较少有往来。摆酒席请客收份子钱成了一个维系亲缘关系的理由,很多人并不一定是看重钱本身。

不过,过度强调份子钱,容易带给亲朋好友很大负担,不少人的大部分收入用于随份子,有人把请帖称为“罚单”。这是一种被动消费,因为习俗人情的约束,有的地方成了恶性循环,自己不操办就亏了,甚至有人把五六十岁过的大寿提前到三十岁就办。这方面要移风易俗,适度表达心意即可。”

事实上,份子钱在各地风俗也不太一样,有的地方可以只送50元表示祝福,但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种攀比心理,必须500元起送,而且回礼必须回更多才行。

好面子这种行为的本质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份子钱是属于人际交往支出的一种,在社交活动中,大家都希望能被了解和接纳,大多数人会把人际关系的好坏,归结于类似“份子钱”这样社交手段的结果,所以,在份子钱的事情上就乐此不疲。

还有一个是内心不自信的补偿心理,有的人因为自卑,想要通过某种外在的、可以被别人看到和评价到的方式补偿回来。

合理的份子钱来往确实可以为人际交往增加情感的链接。但如果超过自己的控制,经济压力过大,反而会加重人际关系的焦虑感,甚至会造成感情上产生芥蒂,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得不偿失。

总体来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彩礼和份子钱原本的意义到现代已经弱化,一些女方家庭不再看重补偿,大部分人也都负担得起结婚的花费,所以,无论是新人,还是看客,适度表达心意就好,不应该背上“甜蜜的负担”。

(如果您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ID:fcscfixedincome,订阅更多优质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