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转型,一个人的成长一定是经历阵痛的,所有的生物的蜕变、凤凰涅粲,都是痛过以后才得以成长,国家也是如此,而中国经济就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总能听到诸多经济学家的负面观点、唱空经济的言论,如“洗洗睡”、“离场论”,这是因为大部分经济学家都看的太短,尤其在市场上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群体应该少谈主义,多研究问题,多提建设性意见,一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202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短期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宏观逆风,但悲观不宜放大。虽然经济增速下行已逐渐成为“确定”的共识,但面对“确定”的增长放缓远好过面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阴云密布。市场最痛恨的是“不确定性”。面对“确定”的增长放缓我们可以用理性的逻辑寻找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中的机会,为增长贡献力量。
2020年,选择方向和埋头努力同等重要。如果说经济失速、红利逐渐耗尽是全球各大经济体面临的共同困境,那中国经济或许具备些许独特的优势。若能巩固和发挥好这些优势,我们坚信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
1) 兼备最大的需求和供给市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最大最全的制造业产业链,两者之间又有完备、高效的互联网和基础物流设施作为衔接。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将驱动制造业企业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又可以利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稳定的营收现金流不断发展新的产品、提升员工工资水平,从而反哺消费,形成正向循环。
2) 自主创新成为坚定信仰。如果要分析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最大的红利之一可能就是推动自主科技创新成为全民的信仰和坚持。以此为基,随着科创体系和激励机制的逐步完善,我们相信中国会涌现出更多的“硬核”科技,并在更多关键产业领域出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和品牌。
3) “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快速迭代,互联网赋能提升实体效率,这背后更代表着年 轻一代的活力和精神。
4)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保障。
关于中美关系,适应新常态,专注做好自己是最大的筹码。中美关系已迈入长期博弈的新常态,风险不容忽视。但仅就关税战而言,加征关税已经侵害到双方的经济利益,得不偿失。在我们的展望中,会基于这样的假设:中美贸易关税不会进一步升级,此前已被加征关税的部分商品可能会逐步列入豁免清单。
2020年中国GDP增长预计5.9%。预计基建投资小幅回升,房地产投资合理下行,制造业投资稳重略升。政策方面,总体偏松的货币政策将以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财政政策接续积极,通过盘活存量、推进财税改革、厘清央地权责、强化政策协调,能够更灵活、有效地响应市场变化。同时,我们认为政府会出台更多产业政策穿针引线,配合货币和财政刺激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40年,每隔十年就有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但是1978-2018年我们中国度过了黄金的四十年。中国GDP增速年均是9.5%,如果我们加上价格因素,年均是14%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高速增长,为每个人提供的宏观上的资产回报率14%左右。
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比印度都低,17.92%,不到18%。但是今天中国城镇化率60%,已经远远超过印度了,印度是不到40%。我们人均GDP在1978年比印度还低,现在中国人均GDP是9700美元,再过五年,只要不犯大错,我们人均GDP就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就是我们取得的成就。
但是回顾过去这些年,我们一帆风顺吗?显然不是。我们经历了1989、1998、 2008、2018的大风大浪,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进步。
1998年的时候,当时亚洲金融风暴,朱镕基总理推国债项目来修路。当时很多人争议,说你修了很多路,路上都没有车跑,批评这个政策。结果十年以后,这些路都拥堵了。到了2008、2009年, 国家搞了四万亿,也是修了很多路、搞了很多轨道交通。当时也有人说,我们的基建过剩,我们修的路都没有多少车通行。大家现在来看,不仅我们一二线城市拥堵了,很多三四线城市都拥堵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
分享几个数据。2018年中国人均GDP9700美元,是美国的1/6,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中国城镇化率60%,发达国家都是80%以上,中国城镇化还有巨大的空间。中国有14亿人,美国是3.2亿人,全球77亿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市场。
在中国做生意其实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因为你面临的是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去韩国跟人家谈的生意很小,因为韩国只有五千万人。我们的金融农民工在咖啡馆里谈的生意都是几个亿,为什么?因为我们市场够大。中国分析师、基金经理的薪资水平超过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即便它们都是发达经济体。为什么?因为我们背靠庞大的市场。
中国每年有8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非常优秀,而且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力也非常好。我们GDP只有6%,我们传统行业只有个位数增长,但是中国互联网行业30%的增长。世界上最好的独角兽企业不在美国,就在中国。很多人抱怨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差,事实告诉你,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市场空间大。
而且中国的监管实际上是很宽容的。中国大部分行业监管理念是“你们先搞,搞好了我认可你,搞不好我再来收拾你。”搞得好的比如移动支付等等。但是在欧洲、日本为什么移动支付发展不起来,我们互联网+、移动支付都搞得非常好,一部手机吃喝玩乐全解决了。但是欧洲、日本不可想象。因为在这些传统西方国家,工会力量太强,阻碍了他们创新,还要工会之间协调商量,商量完中国已经搞出来了。这是不一样的。
在全球的经济版图当中,虽然中国人均GDP只是美国的1/6,但是我们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长的30%,中国还在以美国3倍的速度在增长。如果按这个趋势下去,再过十年,中国经济规模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什么概念呢?100多年前,自从美国超过英国以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霸主以后,就没有谁超过了。今天中国正在发起强有力的挑战。而且中国已经不满足于传统行业,中国的新经济在大疆这样的公司带领下正在蓬勃兴起。
最后来看一下历史经验,2011年中国加入WTO前后,当时我们有两个行业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最终决定了背道而驰的命运。
一是汽车。在2001年以前,我们的汽车行业里大的国企游说中央政府,说我们要保护民族工业,我们不能开放,狼来了。于是我们对汽车行业竖起了高度的保护的壁垒。
第一是高关税壁垒,30%、50%,你买的车经常会发现国内比国外贵一倍。
第二,投资限制。如果外资企业要在中国投资设厂,要跟一家国有企业合资,这家国有企业什么都不用干,坐收51%的利润。18年过去了,今天中国一年销售2800万辆车,号称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很遗憾2000多万辆都是外资合资品牌,我们这个市场基本沦陷了。我们那些坐收51%利润的国有企业他们干了什么?你去看一看那些大的国有汽车厂商,他们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合资外资品牌,它的自主品牌绝大多数都是亏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个行业,家电。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时候,中国家电就是假冒伪劣、贴牌的代名词,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中国的家电没有任何保护,同样18年过去了,我们在冰箱、空调、洗衣机,包括手机领域,我们的自主品牌市占率全部超过70%以上。中国的家电人做到了,中国的企业家做到了。
这对我们今天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应对中国经济下行和改革开放是具有很大的思考价值或者反思意义。中国这个国家是从来不怕开放的,最怕的是不开放。美国当世界霸主100年了,中国当世界霸主多少年?5000年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我们深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推动改革的勇气和决心,经过改革转型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
(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作者WX:fcscfixedincome,订阅更多优质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