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存钱意愿减弱,钱都拿去干什么了?

2019-08-14   eBOND

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攒钱仍然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然而数据显示,中国人对于存钱的热爱正在慢慢消退。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当询问消费者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时,虽然大部分人(79.03%)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观点,但是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对延迟消费的偏好略有下降,整体上选择“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比例降低了0.37个百分点。

把自己的部分财物存储起来,然后安排在未来的多个时间点进行消费,这种为未来的打算被称为延迟消费。延迟消费偏好下降,难道越来越多的国人不爱存钱了?

不爱存钱了?

国人还爱不爱存钱只是相对的。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比,中国的储蓄率仍然一骑绝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储蓄率为47%,而同期的世界平均储蓄率仅为26.5%。

但与自己比,那么储蓄偏好确实有所消退。

中国的储蓄率在高峰的时候曾经达到了差不多50%,现在已经降了好几个百分点,有可能下降的趋势还是挺快的。

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储蓄率从35.6%飙升至51.8%,达到高峰,几乎是花一半攒一半。行至2011年,我国储蓄率才跌破50%。

近年延迟消费的比例略有降低,更多的人倾向于把钱立即花掉,主要受四点因素影响。

(1)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不同于中老年消费群体,消费信贷的发展,也让消费者拥有更多超前消费渠道。

(2)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加强,减轻了居民储蓄养老防病的心理。

(3)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减税降费政策发酵,提高了社会整体消费能力。

(4)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优化,挖掘了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8%,达到15个月来最高增速,表现大超市场预期。

近期,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密集释放刺激消费信号。比如,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地纷纷“向夜间要经济”,计划把夜间经济打造成消费新增长点。

对比储蓄带动的投资增长,消费带动的投资增长会更加直接,储蓄态度的转变正好也说明了我国内需型的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金融的包容

整体经济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稳定和信心,拉动了消费的马车。但是没存起来的钱,也不完全是拿去花了,更多的中国人在“月光族”和“存钱党”之外找到了第三条路。

消费之外的另一面,是中国社会金融服务的包容性更强。金融服务变得更丰富,金融产品变得更多,人们的投资融资渠道也变得更多。

“最早的时候,如果不储蓄也不消费,那么钱拿去干什么,大家其实也不太知道。一方面人们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明天事,明天说’不太同意,另一方面,又对延迟消费不太同意,这看起来矛盾,其实不矛盾。”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存钱,这可能是基于一个机会成本。钱攒着不花,一方面可能面临通货膨胀,而另一方面也存在机会成本——把钱拿去做其他事情,做一些小的投资理财,会比放着要有更多的收益。

国人钱挣得多了,理财意识也觉醒了,但金融素养指数还有待加强。

但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18600个样本进行计算后,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统计数据:全国的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值为64.77,标准差为17.01,中位数为67.96。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上稍有提升,中值略有上移,金融素养的标准差有所增加。具体而言,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平均分提高了1.06,中值增加了2.22,标准差增加了1.98。

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其中得分在70分至80分之间的消费者数量最多,占比达26.20%,其次是60分至70分区间,占比为21.51%,两者合计占47.72%。

近几年,在新技术发展,网络基础建设推进的步伐下,金融基础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更多的人都能够受惠于金融服务。但是仍有不少人的金融素养并没有随之进步,仍在进行过了头的提前消费或者对存在风险的个人信贷、理财产品趋之若鹜。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看,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五大类金融知识依次是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住房贷款、基金股票投资、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

虽然整体上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略有提高,在金融素养核心要素的各个方面大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区域金融素养水平不均衡的现象有所减弱;但还是有不少方面仍有较大欠缺,区域、人口结构上的差异依然存在。通过开展长期性、基础性、制度性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有助于把握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所处的水平,发现薄弱环节,识别不足之处,为金融教育工作的统筹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帮助,创作不易,求个关注!关注eBOND君,订阅更多优质原创推文!)